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这个主体是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1.导入新课时,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挂图、游戏、电教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目标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师生都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如执教《长江之歌》一课时,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录像进行剪辑,插入有关长江知识的文字介绍,再配上歌手演唱的《长江之歌》,设计成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课件。教学一开始,就用这一课件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长江“宏伟、壮观”的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2.阅读课文时,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欲望
阅读课文,特别是初读课文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夹竹桃》一课时,提问学生: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①知道了课文的作者叫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②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观赏植物,叶片像竹,花朵如桃,所以叫夹竹桃;③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只有一个小节描写夹竹桃的颜色,其他大部分内容没有去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美及生活习性,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植物的文章有很大不同;④我还想知道作者怎么会有这样丰富的联想……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切入点。这样一来,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的积极性。
3.理解重、难点时,在参与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不但要抓住机会,精心设问,还要学会适时、适当地点拨,让学生在质疑、阅读、理解、交流中解决问题。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課,挑选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为什么肖邦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评议中,同学们有的说:“肖邦的祖国波兰被侵略者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回他的遗体很难。”有的同学说:“人死了以后叶落归根,像我们中国一样。既然身体没有办法运回去,就把心脏带回去,表达心愿。”教师问:“肖邦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愿?” “表示肖邦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有几位同学很快就想到了,这样一来,同学们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文章的中心。
4.创设情境时,在参与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生动、感人的情境中去,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如在讲授《灰椋鸟》一文时,读到“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情境:夕阳西下,茂密的树林内外,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鸟儿,归林的,栖息的,盘旋的……耳边是欢快而喧闹的鸟叫。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遐想刺槐林热闹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遐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中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关爱灰椋鸟的感情,由此引申为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美和感谢,并引导学生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将其内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
5.总结反馈时,在参与中交给学生学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把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如在学习《江雪》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大雪封山,人、鸟绝迹的孤寂寒冷的环境,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垂钓的情景,从而体会到作者我行我素的情志。然后,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字眼,理解诗题;想象意境,明白诗意;反复诵读,领悟诗情。同时,学生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学会很多古诗,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6.巩固练习时,在参与中帮助学生运用知识
在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并明确要求他们运用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写一篇文章。由于刚刚在教学中学会了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进行练习,结果人人都能完成练习的任务,而且能够在练习中有目的地、较为熟练地运用说明事物的各种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最终能全面、主动地发展。
1.导入新课时,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挂图、游戏、电教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目标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师生都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如执教《长江之歌》一课时,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录像进行剪辑,插入有关长江知识的文字介绍,再配上歌手演唱的《长江之歌》,设计成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课件。教学一开始,就用这一课件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长江“宏伟、壮观”的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2.阅读课文时,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欲望
阅读课文,特别是初读课文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夹竹桃》一课时,提问学生: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①知道了课文的作者叫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②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观赏植物,叶片像竹,花朵如桃,所以叫夹竹桃;③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只有一个小节描写夹竹桃的颜色,其他大部分内容没有去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美及生活习性,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植物的文章有很大不同;④我还想知道作者怎么会有这样丰富的联想……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切入点。这样一来,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的积极性。
3.理解重、难点时,在参与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不但要抓住机会,精心设问,还要学会适时、适当地点拨,让学生在质疑、阅读、理解、交流中解决问题。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課,挑选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为什么肖邦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评议中,同学们有的说:“肖邦的祖国波兰被侵略者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回他的遗体很难。”有的同学说:“人死了以后叶落归根,像我们中国一样。既然身体没有办法运回去,就把心脏带回去,表达心愿。”教师问:“肖邦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愿?” “表示肖邦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有几位同学很快就想到了,这样一来,同学们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文章的中心。
4.创设情境时,在参与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生动、感人的情境中去,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如在讲授《灰椋鸟》一文时,读到“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情境:夕阳西下,茂密的树林内外,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鸟儿,归林的,栖息的,盘旋的……耳边是欢快而喧闹的鸟叫。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遐想刺槐林热闹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遐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中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关爱灰椋鸟的感情,由此引申为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美和感谢,并引导学生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将其内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
5.总结反馈时,在参与中交给学生学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把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如在学习《江雪》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大雪封山,人、鸟绝迹的孤寂寒冷的环境,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垂钓的情景,从而体会到作者我行我素的情志。然后,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字眼,理解诗题;想象意境,明白诗意;反复诵读,领悟诗情。同时,学生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学会很多古诗,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6.巩固练习时,在参与中帮助学生运用知识
在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并明确要求他们运用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写一篇文章。由于刚刚在教学中学会了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进行练习,结果人人都能完成练习的任务,而且能够在练习中有目的地、较为熟练地运用说明事物的各种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最终能全面、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