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互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教师了解学生问题、疑虑的有效途径。但以往的调查表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往往存在较大的性別差异,该现象不但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改善课堂教学中性别差异问题可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师生互动性别差异的主要现状
1.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表现的性别差异
本文所研究的提问差异是指女生被提问的比例与男生被提问比例的两者之差。调查显示,某所中学的二年级某班级中共有女生30人,男生28人,一堂数学课上女生被提问的次数为10次,而男生被提问的次数为18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的数学教师提问男生的次数都要高于女生,即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更倾向于男生,为女生提供的机会较少,这一现象表明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20%的初中女生认为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比较重要,愿意主动举手提问,48%的初中女生不愿意在数学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有30%的初中女生十分惧怕教师点名提问,从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学习。对于抢答问题的调查结果更是出人意料,只有3%的初中女生愿意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抢答,这与男生25%的结果相去甚远。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女生与教师的互动程度远远低于男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这就体现了女生与男生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
3. 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教师对于男生与女生的回答评价与反馈的意见存在较大差异。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女生所做的回答评价普遍很低,且对女生回答的反馈次数也很少。而在男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提供反馈意见的次数就有明显的上升,其比例高达82%,远远高于女生的31%。这就表明,教师对于男生的回答容忍度较高,且对男生的提示、批评、指导与表扬的次数都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男生提供了发展方向,使男生的发展优于女生,充分表明了教师对男生、女生存在的性别差异。
4. 学生在解决个人疑虑时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是质疑,对此,许多女生选择回避或是请教同学,而男生大多则会选择请教教师。数据表明,60%的女生在存有疑虑时不愿主动向教师提问或是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而男生仅有20%会选择与同学共同探讨,多数人愿意与教师共同探讨或是主动提出各种质疑。
二、师生互动形成性别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
1. 课堂教学中受传统观念以及教师个人素质品德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一种很强的观念与力量的指引,这种力量在学术上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往往会对男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等方面产生更高的期望,因而与男生的互动就更为频繁,对男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与评价更为具体、明确。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存在辱骂、指责学生的现象,这就导致女生对其产生较大的反感与隔阂,因而更加厌烦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这种严重缺乏道德观念的行为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也是产生课堂互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2. 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不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普遍存在着“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而这一思想也严重映射到学生的学习观念中。多数女生认为数学一是门逻辑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学科,男生学习更有优势,因而失去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初中在数学课堂中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与教师的互动也较为贫乏。此外,初中女生有一点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其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因而心理上也会存在较大波动。一方面,在课堂的学习中男生较为活跃,回答问题较为积极,占据了课堂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女生自尊心较强,其担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是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因此多数人选择回避教师的提问,不愿主动参与课堂的互动,这就形成了较大的性别差异。
3. 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与抽象程度促使师生互动中形成性别差异现象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的高难度、高逻辑性与高抽象性是影响课堂互动中性别差异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初中数学主要研究不同公式、变量、数量关系、几何问题等,教材中的数学图形、符号、公式的变换结构等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在学习该学科时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有学者表明,男性的数学学习能力普遍高于女性,男性的理性思维要强于女性,女性大多选择感性的思维模式。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在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但进入到初中以后,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女生对于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的跳跃性很难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这一阶段其数学成绩也将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一、师生互动性别差异的主要现状
1.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表现的性别差异
本文所研究的提问差异是指女生被提问的比例与男生被提问比例的两者之差。调查显示,某所中学的二年级某班级中共有女生30人,男生28人,一堂数学课上女生被提问的次数为10次,而男生被提问的次数为18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的数学教师提问男生的次数都要高于女生,即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更倾向于男生,为女生提供的机会较少,这一现象表明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20%的初中女生认为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比较重要,愿意主动举手提问,48%的初中女生不愿意在数学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有30%的初中女生十分惧怕教师点名提问,从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学习。对于抢答问题的调查结果更是出人意料,只有3%的初中女生愿意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抢答,这与男生25%的结果相去甚远。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女生与教师的互动程度远远低于男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这就体现了女生与男生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
3. 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教师对于男生与女生的回答评价与反馈的意见存在较大差异。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女生所做的回答评价普遍很低,且对女生回答的反馈次数也很少。而在男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提供反馈意见的次数就有明显的上升,其比例高达82%,远远高于女生的31%。这就表明,教师对于男生的回答容忍度较高,且对男生的提示、批评、指导与表扬的次数都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男生提供了发展方向,使男生的发展优于女生,充分表明了教师对男生、女生存在的性别差异。
4. 学生在解决个人疑虑时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是质疑,对此,许多女生选择回避或是请教同学,而男生大多则会选择请教教师。数据表明,60%的女生在存有疑虑时不愿主动向教师提问或是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而男生仅有20%会选择与同学共同探讨,多数人愿意与教师共同探讨或是主动提出各种质疑。
二、师生互动形成性别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
1. 课堂教学中受传统观念以及教师个人素质品德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一种很强的观念与力量的指引,这种力量在学术上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往往会对男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等方面产生更高的期望,因而与男生的互动就更为频繁,对男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与评价更为具体、明确。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存在辱骂、指责学生的现象,这就导致女生对其产生较大的反感与隔阂,因而更加厌烦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这种严重缺乏道德观念的行为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也是产生课堂互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2. 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不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普遍存在着“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而这一思想也严重映射到学生的学习观念中。多数女生认为数学一是门逻辑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学科,男生学习更有优势,因而失去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初中在数学课堂中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与教师的互动也较为贫乏。此外,初中女生有一点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其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因而心理上也会存在较大波动。一方面,在课堂的学习中男生较为活跃,回答问题较为积极,占据了课堂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女生自尊心较强,其担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是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因此多数人选择回避教师的提问,不愿主动参与课堂的互动,这就形成了较大的性别差异。
3. 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与抽象程度促使师生互动中形成性别差异现象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的高难度、高逻辑性与高抽象性是影响课堂互动中性别差异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初中数学主要研究不同公式、变量、数量关系、几何问题等,教材中的数学图形、符号、公式的变换结构等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在学习该学科时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有学者表明,男性的数学学习能力普遍高于女性,男性的理性思维要强于女性,女性大多选择感性的思维模式。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在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但进入到初中以后,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女生对于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的跳跃性很难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这一阶段其数学成绩也将会出现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