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糖尿病对于患者来说是一场战役,那么决定胜败的转折点恰在这场战役的开头。“初级”糖友莫不可因自己血糖值“还不是太高”而掉以轻心。
2012年4月初,58岁的沈阿姨在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了糖耐量实验检查,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是7.1和12.2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对此,沈阿姨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积累了相当的护理经验,对糖尿病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医生确诊时,她马上在脑海中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做了一个判断,竟然与大夫的处方相差无几。医生建议:暂时不需用药,进行生活方式调节,减轻体重;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在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半年后,在2012年11月底,沈阿姨例行常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升为6.48%。沈阿姨认为血糖值“升高了很多”,于是赶紧就诊。大夫说目前的情况可以用药了,也可以不用药,再控制一段时间看看。
这个医嘱让沈阿姨很为难。不用药呢,怕病情控制不好;用了呢,怕是就要这样一直用下去了。可沈阿姨的初衷本来很乐观积极,就是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节,努力控制好血糖值,尽量推迟用药时间,越晚越好。
沈阿姨在网络上将自己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与自己有同样疑惑的患者不在少数。糖尿病用药,特别是糖尿病初期用药问题,一直都是很让患者纠结的一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说糖尿病对于患者来说是一场战役,那么决定胜败的转折点恰在这场战役的开头。“初级”糖友莫不可因自己血糖值“还不是太高”而掉以轻心。此时恰是你是否能够胜券在握的关键。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陆菊明
生活方式调节在初期愈显重要
陆菊明教授首先肯定了沈阿姨正视疾病的积极平和的心态,进而对她审慎的负责任的态度非常赞赏。陆教授说,初期糖尿病的控制会对糖友接下来的病情发展、用药治疗、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越是控制得好,脏器损害越小,病情发展越慢,为预防以后进行性发展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沈阿姨的病案,陆教授建议的确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一是因为从临床来看,11月底的化验结果和4月初的化验结果并没有她认为的那样“升高了很多”,就是说,这半年来,她控制得还不错。二是因为沈阿姨的年龄不是太大,控制在这个程度也还可以。三是因为沈阿姨本人积极进行生活方式调节,依从性好,态度认真负责,是非常有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将血糖值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的。
对于从什么时候开始必须用药的问题,陆教授认为没有一定之规。通常只要糖化血糖蛋白的值不是特别高,基本控制在7.0%以下,就可以继续进行生活方式调节。陆教授说,生活方式调节很重要,临床上有用生活方式调节控制病情发展,十多年都控制得很好的真实案例。
是否开始用药因人而异
陆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糖尿病患者开始用药的时间点问题。糖化血红蛋白7.0%并不是用药与不用药的一个节点,是否用药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刚确诊患病的糖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下,就可以暂时不用药,但需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开始服药。但是如果一个糖友刚确诊就在8.0%以上,同时伴有多饮、口渴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那就需要马上开始服药了。
另外,是否服药还跟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文中沈阿姨的血糖值是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糖友,那么就建议开始用药了。对于年轻的患者,因为其预期寿命比较长,所以要求也相对严格,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在此之上的,建议用药。
两大类降糖药物作用机理不同
初期用药一般选择哪类药物呢?
陆菊明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发现二甲双胍是大多数早起糖友开始用药的首选。陆教授介绍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物一般有几大类,分别是: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TZDs类、a–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
其中磺脲类、格列奈类、DDP–4抑制剂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双胍类、TZDs类、a–糖苷酶抑制剂属于非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最为基础的降糖药物,磺脲类药物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糖尿病一线药物、二线药物、三线药物、四线药物的概念是:2型糖尿病人一般情况下按此顺序选用药物,口服药可以用2~3种。
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会问,糖尿病是否可以在控制好的情况下停药,或者是否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节而不必服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陆教授表示很遗憾,都是不可以。
糖尿病是患者胰岛功能不足或者缺失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年龄的增长,胰岛的功能只会越来越差。所以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糖友一旦开始用药就不得不终身服药。即便用药治疗的过程中,病情也会继续进行性发展下去。
陆教授说,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7.0而小于9.0的患者会先予以口服药物的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比如大于9.0就建议其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所以,一般来说,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比单纯口服药物的患者病情更重。但是也有可逆的情况。有些患者注射了一段时间胰岛素后,胰岛的分泌功能有所恢复,条件允许时,可停止注射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物继续治疗。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编写“2007版和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2年4月初,58岁的沈阿姨在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了糖耐量实验检查,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是7.1和12.2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对此,沈阿姨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积累了相当的护理经验,对糖尿病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医生确诊时,她马上在脑海中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做了一个判断,竟然与大夫的处方相差无几。医生建议:暂时不需用药,进行生活方式调节,减轻体重;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在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半年后,在2012年11月底,沈阿姨例行常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升为6.48%。沈阿姨认为血糖值“升高了很多”,于是赶紧就诊。大夫说目前的情况可以用药了,也可以不用药,再控制一段时间看看。
这个医嘱让沈阿姨很为难。不用药呢,怕病情控制不好;用了呢,怕是就要这样一直用下去了。可沈阿姨的初衷本来很乐观积极,就是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节,努力控制好血糖值,尽量推迟用药时间,越晚越好。
沈阿姨在网络上将自己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与自己有同样疑惑的患者不在少数。糖尿病用药,特别是糖尿病初期用药问题,一直都是很让患者纠结的一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说糖尿病对于患者来说是一场战役,那么决定胜败的转折点恰在这场战役的开头。“初级”糖友莫不可因自己血糖值“还不是太高”而掉以轻心。此时恰是你是否能够胜券在握的关键。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陆菊明
生活方式调节在初期愈显重要
陆菊明教授首先肯定了沈阿姨正视疾病的积极平和的心态,进而对她审慎的负责任的态度非常赞赏。陆教授说,初期糖尿病的控制会对糖友接下来的病情发展、用药治疗、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越是控制得好,脏器损害越小,病情发展越慢,为预防以后进行性发展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沈阿姨的病案,陆教授建议的确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一是因为从临床来看,11月底的化验结果和4月初的化验结果并没有她认为的那样“升高了很多”,就是说,这半年来,她控制得还不错。二是因为沈阿姨的年龄不是太大,控制在这个程度也还可以。三是因为沈阿姨本人积极进行生活方式调节,依从性好,态度认真负责,是非常有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将血糖值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的。
对于从什么时候开始必须用药的问题,陆教授认为没有一定之规。通常只要糖化血糖蛋白的值不是特别高,基本控制在7.0%以下,就可以继续进行生活方式调节。陆教授说,生活方式调节很重要,临床上有用生活方式调节控制病情发展,十多年都控制得很好的真实案例。
是否开始用药因人而异
陆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糖尿病患者开始用药的时间点问题。糖化血红蛋白7.0%并不是用药与不用药的一个节点,是否用药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刚确诊患病的糖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下,就可以暂时不用药,但需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开始服药。但是如果一个糖友刚确诊就在8.0%以上,同时伴有多饮、口渴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那就需要马上开始服药了。
另外,是否服药还跟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文中沈阿姨的血糖值是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糖友,那么就建议开始用药了。对于年轻的患者,因为其预期寿命比较长,所以要求也相对严格,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在此之上的,建议用药。
两大类降糖药物作用机理不同
初期用药一般选择哪类药物呢?
陆菊明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发现二甲双胍是大多数早起糖友开始用药的首选。陆教授介绍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物一般有几大类,分别是: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TZDs类、a–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
其中磺脲类、格列奈类、DDP–4抑制剂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双胍类、TZDs类、a–糖苷酶抑制剂属于非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最为基础的降糖药物,磺脲类药物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糖尿病一线药物、二线药物、三线药物、四线药物的概念是:2型糖尿病人一般情况下按此顺序选用药物,口服药可以用2~3种。
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会问,糖尿病是否可以在控制好的情况下停药,或者是否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节而不必服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陆教授表示很遗憾,都是不可以。
糖尿病是患者胰岛功能不足或者缺失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年龄的增长,胰岛的功能只会越来越差。所以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糖友一旦开始用药就不得不终身服药。即便用药治疗的过程中,病情也会继续进行性发展下去。
陆教授说,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7.0而小于9.0的患者会先予以口服药物的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比如大于9.0就建议其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所以,一般来说,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比单纯口服药物的患者病情更重。但是也有可逆的情况。有些患者注射了一段时间胰岛素后,胰岛的分泌功能有所恢复,条件允许时,可停止注射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物继续治疗。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编写“2007版和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