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ong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业科学发展观念快速更新;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逐步向“产、加、销”等多元化扩充;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农业资源多元联合与相互渗透,农科教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专业技能大赛实现突破;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但农业实践性教学的“短板”依然存在,问题和矛盾突出:农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对实践教学探究和应用不够;农业实践性教学机制缺乏活力;农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粗放,生产性实训效益低;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与相互交流困难重重;实训师资水平偏低、待遇较差;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难度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化管理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近年来,我校在《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建设研究》、《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新型农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的引领下,紧紧结合校内“南园北蚕”实训基地以及校外“悦达农园”、“丰收大地”、“九龙园艺”等综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的实务,充分挖掘农业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办学活力,广泛整合实践课程资源,进行了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一、构建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思路
  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以培养新农村建设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决定了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面向“三农”应用技术和农业岗位群的多因素、多层面、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加之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必须以农业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紧跟城乡统筹一体化人才需求市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基本技能为基础、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模块层次,以项目驱动来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地方本土特征和农业办学特色,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融合,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考虑整体性、有序性和效率性原则,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确保课堂内外相互衔接,课程前后层次分明,实践项目科学有效。我校五年制高职蚕桑、园艺、畜牧兽医等专业,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突出应用”的内涵要求,以多元贯通、学做合一、产教一体、导控结合为思路,分别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不断创新农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二、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确立“学习生活共推,素质技能并进”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
  农业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根据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能力培养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基本单元,完整地涵盖应用能力体系的演进与构成,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等,在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中,起着引导和驱动的作用。通过对现代农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生产与经营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按照“双素质、双轨道”的导向来构建农业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其中“双素质”指以培养“素质+技能”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双轨道”指以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为两个轨道推进人才培养。在学习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农业“三新”技术以及推广应用能力;在生活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踏实勤奋等精神。
  2.构架“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
  为确保农业实践教学全过程与农业行业紧密结合,我校以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导向来序化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性课程特色,围绕“一个人才目标、两个推进轨道、三个联动维度、四个递进阶段和五个实践对接”来构架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一个人才目标”着眼于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落实在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和阶段。“两个推进轨道”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按照专业技术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两个认知规律来设计,既考虑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要安排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应用与服务能力的养成和锻炼。“三个联动维度”要求农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现行业产业、校本专业、学生成长等三个层面的特色与发展规律,明确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的各个实施阶段的作用、责任和任务,三维联动推进实践教学实施。“四个递进阶段”指把五年制高职农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与训练、基本技能与实训、综合应用与设计、顶岗实习与服务等四个阶段。其中,基础实验与训练阶段安排学生在基础实验室、开放实训中心、社会实践调研等基础实验与职业感知岗位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基础能力,以校本基地为主,在第1学年进行;基本技能与实训阶段通过实习农场、综合养殖场、田间地头等实践载体开展专业单项、技能大赛或综合技能的学习与实训,适当开展一定程度的工学结合实习,培养职业通用和关键能力,以综合实训中心和校本基地为主,在第2-3学年进行;综合应用与设计阶段通过在企业加工车间、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岗位开展综合实习,重点培养综合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设计与规划能力,以合作联盟实训基地为主,在第3-4学年进行;顶岗实习与服务阶段以顶岗实习、课题研究、科技服务、毕业论文撰写、农业项目开发等锻炼为主,培养职业创新与拓展能力,以联盟合作单位或意向就业单位为主,在第5学年进行。“五个实践对接”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握实践方向与产业发展、实践内容与行业标准、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实践考核与资格证书、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构建分段递进、有机结合的农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
  3.探讨“三维联动、多元贯通”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农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实践性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手段和评价方法。广泛争取行业企业、学校专家以及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管理,三维联动,形成“多元贯通”的实践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探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考核评价与企业鉴定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并重,技能大赛与技能鉴定相衔接的管理模式,尝试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实习产品、设计作品、单位鉴定、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考核办法。首先,完善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内外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规定,且能够上下协调;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保证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督导,并能够横向协调;建立实践教学的档案制度,健全企业、教师以及学生方面的实践教学规范资料。其次,建立实践性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主体的构成、实践教学条件的准备、实践教学过程的细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等,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微观监控,特别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细化与管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专业对口、内容恰当、实施安全、过程清晰、效果明显。
  4.完善“五建一体、软硬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保障体系
  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建设和实践性教学要积极争取和发挥政府支持、企业引领、农科教集团参与等外力作用,完善教学经费、执行标准、运行激励等保障条件,并服从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校探讨了“五建一体、软硬结合”的农业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团队、制度规范、实训基地、模式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一是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行业知名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实践性教学规章制度,包括实训(验)、实习、校内外基地建设、技能大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和督导,使实践教学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程序可走。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国家、省级生产性、示范性实训基地,严格按照行业生产流程和规范来管理,保障师生同步参与同行业的生产与经营、社会实践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尝试与探讨。加大实践性教学模式创新,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开发适合不同专业的冠名式、季节式、小班化、轮岗式、挂职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研究农业实践性教学新特点,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项目任务,解决农业实践性教学效益问题。五是加强实践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农业实践性教学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农科教联合,软硬件并举,广泛整合进场体验、模拟仿真、专题引领、工学交替、技能培训、顶岗就业等开放性教学资源,积极参加“三新”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高效农业项目开发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五年制高职蚕桑(丝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60%以上的团队教师承担了行业协会理事、场长、技术主任、科技特派员等职,师生用“一行树、一张蚕、一担茧、一束丝、一匹绸、一套衣”等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共同开展专业产学研、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的教学情境很丰富,教学做合一,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农业科技项目研发、新农村科技服务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减少学校经费投入,每年还为学校创收100多万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5.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0.
  [3]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朱余清,孙孝龙.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与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2010(3):33-39.
  [5]孙孝龙.怪圈的突围-农业专业课程改革反思[J].江苏教育,2011(7-8):91-92.
  [6]申群喜等.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其他文献
摘要:AGC缸磁尺是轧机压下控制系统的关键元件,也是轧机AGC控制系统的反馈环节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磁尺频繁损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本文主要从轧机振动及设备精度方面分析了损坏的原因,采用改造磁尺导向杆结构等措施减少损坏频率,节省产品制造成本。  关键词:轧机振动;设备精度;延时;损坏  Magnetic rod mill AGC cylinder damage analysis of the
From the point of cost-benefit flow and with the Six Green Projects in China as the case and background, it is criticized that the current natural resource and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三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
依据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与因材
"双元主体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二元主体融为一体,构建由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相应生产经营资源整合组成的紧密型实体。校企双方合作特色体现在共同办学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是职业教育应有特色,也是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都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它对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