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记者们兵分多路,采访了10名年度人物、20名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同是大学生,校园记者们分享年度人物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受着触动。听听他们的采访感想吧——在采访之前,我已经拿到了两位被采访者的基本资料,看着他们履历上一连串的奖项,觉得有些发怵,我和他们的距离太远,不知如何开始采访。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典型形象了——“热爱学习,自立自强,万事争先”的好好大学生。但事实证明,是自己心里留存有偏见而已。
当我采访他们的时候,是水到渠成之感。张海强客气而又迅速地回答了我的各种问题,即使我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重来,他也没有表露出任何的不耐烦,只是再次重复自己的回答,并且主动告诉我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在深入的交流中,我愈发感受到——他们也是平常人啊。张海强一年和他的团队申请了这么多的专利,但表示自己需要在上手之前熟悉理论;虽然他非常有规律地每天晚上9:30锻炼,但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打乱他的整体布局;他有喝咖啡、喝浓茶熬夜赶ddl的经历,这一来,顿时让人感觉拉近了距离。
在采访中,有一些细节体现出他们的不同——叶沈俏宿舍里满满的书,每天上课必做笔记;张海强做项目负责人时熬夜读完文献资料,对自己有最严格的要求;张海强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局限了自己后,不仅下决心还坚持做到每天锻炼,最后真的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两个人均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公益,确实帮助了别人。这些小小的不同,最后就是他们成为大学生年度候选人的原因之一。
我很荣幸能够认识这样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激励。
刘棉
华中科技大学
在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被卷入其中。这次采访的四个人物,不管是曾经一心想要成为公务员的好好学生,还是因为生计做起小本生意的贫寒学子,不管是希望为中国队再拿下一个总冠军的工程师,还是十项全能按照规划走完大学四年的完美学霸……他们无一例外开始了创业的尝试。
我想,创业不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这个时代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赋予我们的另一种可能性:只要你愿意,你大可以去尝试,去经历,去享受成功,也去遭受失败。就像我所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创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咖啡馆,在实验室,在宿舍楼,每天都有项目在倒下,但每天也都有新的项目在诞生。
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够走多远,不过或许开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当然,创业不只有鲜花和掌声,团队、资金、创意、盈利模式……创业者要承受的压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承受过多少赞美,自然要经得起多大的诋毁。
不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追求安稳,我们不害怕失败,我们渴望着要去改变世界,我们去做出选择,并且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可能性吧。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取决于身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模样。
陆丽程
广西大学
这次采访了两个大牛同学,各有特点。
我对孙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接受采访的配合度高。无论是短信联系还是邮件沟通,他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答复。需要填写的回答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文字里可见严谨的逻辑,通篇读下来不禁感慨,果然是发过Nature的同学!文字回答和照片都会比约好的时间提前发送到邮箱,完全达到要求。因为是远程采访,不能面对面,最担心的就是采访对象收不到信息,不能及时完成信息采集,这就非常需要采访对象的积极配合,有这样执行力100分的采访对象真的太让人放心了。
到采访韦明川,我每次联系他的时候就开始默默地担心他要“失联”了——因为学业和科研任务很重,韦明川要么在做实验要么在出差,所以回复信息会比较晚。采访时要回答问题,他典型的理工科学生气质一下就暴露了。“问题太难了写不出!”“哎,其实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学生……”我又气又好笑,明明都是挺普通的问题,把过程叙述一下即可,填几个回答哪有造卫星难,说好的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呢?沟通了几次,才发现对方真的是实诚和谦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会的也会老实告诉你,有困难大家沟通一起解决。大概就是这样的质朴和直率,才能耐得下心、忍得住寂寞,才能取得这一路的成绩吧!
田春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我很开心能够参与这次年度人物的采访活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立即从多种渠道搜索杨成兴的资料,希望能对他有个初步的了解,使采访更具针对性。搜索中,我知道了杨成兴是个有着多项国家专利的发明者,这让我有点担心,因为我这个文科生对科技发明所知甚少,我怕杨成兴抛来一堆专业术语。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开始了采(liao)访(tian )。
聊着聊着,我发现杨成兴不是一个刻板的、只会坐在实验室里搞发明的“怪才”,他的科技发明往往因生活中的事件而触发、因需求而诞生。他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将他发明的构思以及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听得饶有趣味。我们从他的发明聊起,聊到他的大学生活和创业经历,我仿佛看到一个青涩的男孩慢慢地、勇敢坚定地成长。
他不回避自己的失败经历,也不刻意把自己塑造为全能者,他坦承一个成长中的青年的快乐与不快乐,他不惧怕失败,因为在其中他得到了成功不能带来的经验。他是我眼中接地气的“科学怪才”。
既禾
兰州大学
一位名记者曾说,采访是一场抵达。当时,我觉得这话感性又抽象,毕竟采访应该是客观理性的。不过,采访了黄鸣阳学长后,我突然觉得这句话特别在理,因为采访既是抵达他的世界,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抵达自己的世界。比如黄学长讲述他的创新故事时,其实我的第一反应是超级羞愧,他在建模、在设计、在试飞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大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才华的地方,行动起来才不会让回忆时感慨虚度。当他谈到“睡在实验室”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多事情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
任玲 北京大学
这是采访的重要意义所在——采访优秀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这些榜样就像一座座灯塔,给许多彷徨迷惘的人以启示,鼓舞着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万宁宁
清华大学
王佳明是我的学长,交谈起来比较轻松自在。每当想起“抗震小英雄”的故事,我都能深切体会到他内心的挣扎与蜕变。王佳明独自承受着家庭、家乡灾难带来的悲痛,却不忘感恩——献血、志愿服务、支教、到基层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家国天下”的情怀。
马天琛身上的抱负、担当非常明显。他以“海龟”的身份从大龄实习生做起,一步步成长为高层管理人员,然后毅然辞职考博,同时创业。在他眼中,只要每个人的梦想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坚持不懈地追逐这个梦想,中国梦就实现了!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展现着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
郭蔚臻
武汉大学
张昊苏长得很儒雅,我看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果然是古典文献专业出身的大才子,“国学达人”的称号真的很适合他。
我十分敬佩他对古典文献专业矢志不渝的热爱。当下的中国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融入越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张昊苏的身上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和雅致,是一种古典的风韵和生命。
刘书田
清华大学
安卡尔江和我年龄相仿,他的汉语非常流利,交流起来很顺畅。他总是非常客气且认真地思考并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娓娓道来他所经历的故事。
他有着高度的自觉性,规律作息、提前规划学习、每天看书等这些看似容易的小事,像他这样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安卡尔江在讲到父亲和爷爷的时候好几次哽咽了,我能感受到在日常生活里他有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他都选择了默默承受并且坚强面对。
池述
外交学院
很是惊叹陈慈钰的抗压能力,作为一名“全优”选手,她强烈的上进心和对自己内在的严格要求让我觉得这个女孩确实称得上“精英”。陈慈钰的性格我也非常欣赏,不端着,爽快。采访期间恰逢她的考试论文高峰期,她还是非常负责地配合我,找时间完成采访以及资料的补充。
周缘
清华大学
数次辍学回家,四年北漂,三年南漂,几度考试失利,当过苦力,打过零工,李军知道北方农村里没有暖气的冬天有多冷,也曾在广州的地下通道里勉强过夜……所以我最好奇的就是,是多么强大的信念可以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下来。当我和他打电话的时候,我可以从他的语气里听出坚定的信念,听出不服输的精神,一提读书,他似乎就有无限的力量,当年的意气风发、刻苦求学的情景历历在目。
张丹
华南师范大学
采访了几个不同的年度人物,他们专攻的领域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有着某些闪耀的共同点,让他们熠熠生辉。
目标明确又奋力十足,这是他们身上最为闪光的地方,在我看来,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明确程度及为此努力的程度是让他们脱颖而出的内因。
当我采访他们的时候,是水到渠成之感。张海强客气而又迅速地回答了我的各种问题,即使我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重来,他也没有表露出任何的不耐烦,只是再次重复自己的回答,并且主动告诉我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在深入的交流中,我愈发感受到——他们也是平常人啊。张海强一年和他的团队申请了这么多的专利,但表示自己需要在上手之前熟悉理论;虽然他非常有规律地每天晚上9:30锻炼,但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打乱他的整体布局;他有喝咖啡、喝浓茶熬夜赶ddl的经历,这一来,顿时让人感觉拉近了距离。
在采访中,有一些细节体现出他们的不同——叶沈俏宿舍里满满的书,每天上课必做笔记;张海强做项目负责人时熬夜读完文献资料,对自己有最严格的要求;张海强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局限了自己后,不仅下决心还坚持做到每天锻炼,最后真的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两个人均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公益,确实帮助了别人。这些小小的不同,最后就是他们成为大学生年度候选人的原因之一。
我很荣幸能够认识这样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激励。
刘棉
华中科技大学
在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被卷入其中。这次采访的四个人物,不管是曾经一心想要成为公务员的好好学生,还是因为生计做起小本生意的贫寒学子,不管是希望为中国队再拿下一个总冠军的工程师,还是十项全能按照规划走完大学四年的完美学霸……他们无一例外开始了创业的尝试。
我想,创业不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这个时代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赋予我们的另一种可能性:只要你愿意,你大可以去尝试,去经历,去享受成功,也去遭受失败。就像我所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创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咖啡馆,在实验室,在宿舍楼,每天都有项目在倒下,但每天也都有新的项目在诞生。
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够走多远,不过或许开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当然,创业不只有鲜花和掌声,团队、资金、创意、盈利模式……创业者要承受的压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承受过多少赞美,自然要经得起多大的诋毁。
不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追求安稳,我们不害怕失败,我们渴望着要去改变世界,我们去做出选择,并且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可能性吧。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取决于身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模样。
陆丽程
广西大学
这次采访了两个大牛同学,各有特点。
我对孙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接受采访的配合度高。无论是短信联系还是邮件沟通,他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答复。需要填写的回答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文字里可见严谨的逻辑,通篇读下来不禁感慨,果然是发过Nature的同学!文字回答和照片都会比约好的时间提前发送到邮箱,完全达到要求。因为是远程采访,不能面对面,最担心的就是采访对象收不到信息,不能及时完成信息采集,这就非常需要采访对象的积极配合,有这样执行力100分的采访对象真的太让人放心了。
到采访韦明川,我每次联系他的时候就开始默默地担心他要“失联”了——因为学业和科研任务很重,韦明川要么在做实验要么在出差,所以回复信息会比较晚。采访时要回答问题,他典型的理工科学生气质一下就暴露了。“问题太难了写不出!”“哎,其实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学生……”我又气又好笑,明明都是挺普通的问题,把过程叙述一下即可,填几个回答哪有造卫星难,说好的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呢?沟通了几次,才发现对方真的是实诚和谦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会的也会老实告诉你,有困难大家沟通一起解决。大概就是这样的质朴和直率,才能耐得下心、忍得住寂寞,才能取得这一路的成绩吧!
田春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我很开心能够参与这次年度人物的采访活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立即从多种渠道搜索杨成兴的资料,希望能对他有个初步的了解,使采访更具针对性。搜索中,我知道了杨成兴是个有着多项国家专利的发明者,这让我有点担心,因为我这个文科生对科技发明所知甚少,我怕杨成兴抛来一堆专业术语。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开始了采(liao)访(tian )。
聊着聊着,我发现杨成兴不是一个刻板的、只会坐在实验室里搞发明的“怪才”,他的科技发明往往因生活中的事件而触发、因需求而诞生。他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将他发明的构思以及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听得饶有趣味。我们从他的发明聊起,聊到他的大学生活和创业经历,我仿佛看到一个青涩的男孩慢慢地、勇敢坚定地成长。
他不回避自己的失败经历,也不刻意把自己塑造为全能者,他坦承一个成长中的青年的快乐与不快乐,他不惧怕失败,因为在其中他得到了成功不能带来的经验。他是我眼中接地气的“科学怪才”。
既禾
兰州大学
一位名记者曾说,采访是一场抵达。当时,我觉得这话感性又抽象,毕竟采访应该是客观理性的。不过,采访了黄鸣阳学长后,我突然觉得这句话特别在理,因为采访既是抵达他的世界,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抵达自己的世界。比如黄学长讲述他的创新故事时,其实我的第一反应是超级羞愧,他在建模、在设计、在试飞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大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才华的地方,行动起来才不会让回忆时感慨虚度。当他谈到“睡在实验室”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多事情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
任玲 北京大学
这是采访的重要意义所在——采访优秀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这些榜样就像一座座灯塔,给许多彷徨迷惘的人以启示,鼓舞着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万宁宁
清华大学
王佳明是我的学长,交谈起来比较轻松自在。每当想起“抗震小英雄”的故事,我都能深切体会到他内心的挣扎与蜕变。王佳明独自承受着家庭、家乡灾难带来的悲痛,却不忘感恩——献血、志愿服务、支教、到基层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家国天下”的情怀。
马天琛身上的抱负、担当非常明显。他以“海龟”的身份从大龄实习生做起,一步步成长为高层管理人员,然后毅然辞职考博,同时创业。在他眼中,只要每个人的梦想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坚持不懈地追逐这个梦想,中国梦就实现了!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展现着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
郭蔚臻
武汉大学
张昊苏长得很儒雅,我看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果然是古典文献专业出身的大才子,“国学达人”的称号真的很适合他。
我十分敬佩他对古典文献专业矢志不渝的热爱。当下的中国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融入越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张昊苏的身上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和雅致,是一种古典的风韵和生命。
刘书田
清华大学
安卡尔江和我年龄相仿,他的汉语非常流利,交流起来很顺畅。他总是非常客气且认真地思考并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娓娓道来他所经历的故事。
他有着高度的自觉性,规律作息、提前规划学习、每天看书等这些看似容易的小事,像他这样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安卡尔江在讲到父亲和爷爷的时候好几次哽咽了,我能感受到在日常生活里他有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他都选择了默默承受并且坚强面对。
池述
外交学院
很是惊叹陈慈钰的抗压能力,作为一名“全优”选手,她强烈的上进心和对自己内在的严格要求让我觉得这个女孩确实称得上“精英”。陈慈钰的性格我也非常欣赏,不端着,爽快。采访期间恰逢她的考试论文高峰期,她还是非常负责地配合我,找时间完成采访以及资料的补充。
周缘
清华大学
数次辍学回家,四年北漂,三年南漂,几度考试失利,当过苦力,打过零工,李军知道北方农村里没有暖气的冬天有多冷,也曾在广州的地下通道里勉强过夜……所以我最好奇的就是,是多么强大的信念可以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下来。当我和他打电话的时候,我可以从他的语气里听出坚定的信念,听出不服输的精神,一提读书,他似乎就有无限的力量,当年的意气风发、刻苦求学的情景历历在目。
张丹
华南师范大学
采访了几个不同的年度人物,他们专攻的领域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有着某些闪耀的共同点,让他们熠熠生辉。
目标明确又奋力十足,这是他们身上最为闪光的地方,在我看来,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明确程度及为此努力的程度是让他们脱颖而出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