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口语交际教学”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一、培养倾听的技能技巧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和大家交流。在交流的时候,一位学生说清楚了“第一次”参加郊游吃杏子的经过,说出了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得到的启示,也说清楚了现在对当时的“第一次”的看法。但是,倾听的同学没有好好听,就导致口语交际教学只是成功了一半。这说明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往往只重视了“说”,而忽略了“听”。须知,口语交际应该做到:善说者,必先善听。
倾听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听力技能。掌握听力技能,必须做到:1.听准字音。一是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比如不要把参(cān)加听成了掺(chān)假;二是区分前鼻韵母-n和后鼻韵母-ng,比如不要把杏(xìng)子(杏树结的果实)听成了芯(xīn)子(装在蜡烛器物中心的捻子)。2.听懂词义。汉语中的同音词挺多,音同义不同。《渔歌子》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就是“不一定要”的意思,诗意是可能要回去,也可能不回去。学生如果听成“不需”,那就成了“不需要”回去。3.听清观点。倾听要求专注,能根据对方的话语听出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如倾听教师朗读《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让学生抓住重复出现的词语就能引起听觉注意,在语法重音的提示下,学生从“这么……这么”听出了白杨树挺直、高大的外形特点;从“哪儿……哪儿”听出白杨树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听出白杨树具有抗拒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而还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表面上看父亲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扬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
二、培养倾听的道德素养
倾听指细心地听取,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倾听不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道德素养表现。古人造字就挺有意思,把“德”的形旁“彳”换成了与耳朵有关的“耳”就成了繁体字“聽”(听)。许慎的《说文解字》注:“聽,聆也,从耳,壬声。”“听”为什么与“德”相关?“德”,甲骨文的左边“彳”在古文字中表示行动的符号;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的意思是行动要正,“目不斜视”。金文“德”的会意更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小篆“德”的右部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听(聽)取其“德”的右边部件,意思是说听也要“目不斜视”,做到“目正”“心直”“耳正”。
倾听,怎样才能做到目正、心直、耳正呢?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一些必要的关于倾听方面的道德素养。1.提倡兼听博采,屏蔽偏听偏信,杜绝自己感兴趣的就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二”,有的学生对节日习俗、服饰、饮食感兴趣,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对同学交流的民居、工艺品不感兴趣,就听得不认真。为什么要“屏蔽偏听偏信”?因为“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篇》)只有“博览兼听”,才能“谋及疏贱”。小学生的“偏听”还指认定只听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话;“兼听”就是要求学生不认人、不认班级、学校、场合,只要是“金玉良言”,一律接纳采信。这种倾听的道德素养,“少年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将终身受益。2.要做到“三讲”“六体现”:在文明语言上,倾听前,讲请求语:“请你告诉我!”倾听中,讲请教语:不理解的地方文明提问:“请你再说一遍!”或将对方的话复述一遍,问:“你是这个意思吗”?倾听结束时,讲感谢语:“谢谢你的讲解!”“谢谢你的关心!”“谢谢你的忠告!”在文明行为上,眼睛要注视对方,体现倾听的诚意;手做笔记,体现倾听的认真;语言配合,体现倾听的细腻;不要打断对方的话,体现倾听的礼貌;用心倾听,体现倾听的尊重;面带微笑,体现倾听的和谐。
三、培养倾听的健康情绪
小学生具有“率真”的特点,听到“坏”话就生气,听到“好”话就发晕,这是一种很可爱的人格特质。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不积压在心里,也合乎心理卫生。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学生特别“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容易与文本沟通情感。但是,“率真”在倾听中也有瑕疵。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五”时,学生双方在辩论时,“正方”的同学听到“反方”同学的反驳,就急得像孙猴子一样抓耳挠腮,情绪激动,坐不住了。因为双方辩论,要心平气和,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否则,对话就无法进行。像这种不能控制情绪的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成熟、太任性、太脆弱。怎样教会学生控制倾听的情绪呢?1.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尊重同学,特别是尊重自己的竞争对手,尊重向自己倾诉的一切人。因为倾听的“倾”是“歪、侧着”的意思,“倾听”就是表示很有礼貌地“侧着耳朵仔细听”,《礼记·孔子闲居》有“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倾听的“听”本义就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倾听就要听从别人劝告,接受别人意见,听辨是非观念,听任组织指挥,听取师长教诲,不尊重倾诉者行吗?2.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当学生倾听的情绪低落时,可用情感增压法,善于激发、调动情感,增加倾听的信心和动力;当学生倾听的情绪高涨时,可用情感减压法,采取低调、迂回、宛转的方式控制情感。比如学生听到逆耳的话暴跳如雷时,就要情绪减压,让他暂时不说话,做几次深呼吸,无名怒火便熄灭了。倾听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有情感和谐才可以使倾诉与倾听更加和谐,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四、培养倾听的良好心态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学生说说由“学会生存”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一位学生说到自己在“5·12”汶川大地震自我保护的危险经历时,说得声泪俱下,听者唏嘘不已。复杂的心态,导致语无伦次,影响了学生的交流倾听。无论倾听别人还是倾听自己都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宽容别人,善待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时做到“三不烦”:听见已过之事不能烦,因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万事皆成定局,无法改变,烦也无益;听到正做之事不可烦,正要做的事情,烦也得听,开心也得听,何不开开心心去听、去做?听到未来之事不要烦,“不要怀疑明天”(《圣经》),不能“杞人忧天”,用笑脸迎接未来,必定鲜花与硕果同在。
培养倾听的良好心态,就要教育学生要把心态平衡点放在最佳角度,调整到积极方面。这样,学生听到的便是“莺歌燕舞”,闻到的便是“鸟语花香”,生活将充满阳光,倾听就变得无限快乐与幸福。
责任编辑:王天杰
一、培养倾听的技能技巧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和大家交流。在交流的时候,一位学生说清楚了“第一次”参加郊游吃杏子的经过,说出了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得到的启示,也说清楚了现在对当时的“第一次”的看法。但是,倾听的同学没有好好听,就导致口语交际教学只是成功了一半。这说明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往往只重视了“说”,而忽略了“听”。须知,口语交际应该做到:善说者,必先善听。
倾听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听力技能。掌握听力技能,必须做到:1.听准字音。一是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比如不要把参(cān)加听成了掺(chān)假;二是区分前鼻韵母-n和后鼻韵母-ng,比如不要把杏(xìng)子(杏树结的果实)听成了芯(xīn)子(装在蜡烛器物中心的捻子)。2.听懂词义。汉语中的同音词挺多,音同义不同。《渔歌子》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就是“不一定要”的意思,诗意是可能要回去,也可能不回去。学生如果听成“不需”,那就成了“不需要”回去。3.听清观点。倾听要求专注,能根据对方的话语听出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如倾听教师朗读《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让学生抓住重复出现的词语就能引起听觉注意,在语法重音的提示下,学生从“这么……这么”听出了白杨树挺直、高大的外形特点;从“哪儿……哪儿”听出白杨树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听出白杨树具有抗拒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而还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表面上看父亲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扬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
二、培养倾听的道德素养
倾听指细心地听取,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倾听不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道德素养表现。古人造字就挺有意思,把“德”的形旁“彳”换成了与耳朵有关的“耳”就成了繁体字“聽”(听)。许慎的《说文解字》注:“聽,聆也,从耳,壬声。”“听”为什么与“德”相关?“德”,甲骨文的左边“彳”在古文字中表示行动的符号;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的意思是行动要正,“目不斜视”。金文“德”的会意更全面了,“目”下又加了“心”。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小篆“德”的右部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听(聽)取其“德”的右边部件,意思是说听也要“目不斜视”,做到“目正”“心直”“耳正”。
倾听,怎样才能做到目正、心直、耳正呢?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一些必要的关于倾听方面的道德素养。1.提倡兼听博采,屏蔽偏听偏信,杜绝自己感兴趣的就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二”,有的学生对节日习俗、服饰、饮食感兴趣,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对同学交流的民居、工艺品不感兴趣,就听得不认真。为什么要“屏蔽偏听偏信”?因为“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篇》)只有“博览兼听”,才能“谋及疏贱”。小学生的“偏听”还指认定只听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话;“兼听”就是要求学生不认人、不认班级、学校、场合,只要是“金玉良言”,一律接纳采信。这种倾听的道德素养,“少年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将终身受益。2.要做到“三讲”“六体现”:在文明语言上,倾听前,讲请求语:“请你告诉我!”倾听中,讲请教语:不理解的地方文明提问:“请你再说一遍!”或将对方的话复述一遍,问:“你是这个意思吗”?倾听结束时,讲感谢语:“谢谢你的讲解!”“谢谢你的关心!”“谢谢你的忠告!”在文明行为上,眼睛要注视对方,体现倾听的诚意;手做笔记,体现倾听的认真;语言配合,体现倾听的细腻;不要打断对方的话,体现倾听的礼貌;用心倾听,体现倾听的尊重;面带微笑,体现倾听的和谐。
三、培养倾听的健康情绪
小学生具有“率真”的特点,听到“坏”话就生气,听到“好”话就发晕,这是一种很可爱的人格特质。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不积压在心里,也合乎心理卫生。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学生特别“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容易与文本沟通情感。但是,“率真”在倾听中也有瑕疵。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五”时,学生双方在辩论时,“正方”的同学听到“反方”同学的反驳,就急得像孙猴子一样抓耳挠腮,情绪激动,坐不住了。因为双方辩论,要心平气和,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否则,对话就无法进行。像这种不能控制情绪的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成熟、太任性、太脆弱。怎样教会学生控制倾听的情绪呢?1.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尊重同学,特别是尊重自己的竞争对手,尊重向自己倾诉的一切人。因为倾听的“倾”是“歪、侧着”的意思,“倾听”就是表示很有礼貌地“侧着耳朵仔细听”,《礼记·孔子闲居》有“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倾听的“听”本义就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倾听就要听从别人劝告,接受别人意见,听辨是非观念,听任组织指挥,听取师长教诲,不尊重倾诉者行吗?2.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当学生倾听的情绪低落时,可用情感增压法,善于激发、调动情感,增加倾听的信心和动力;当学生倾听的情绪高涨时,可用情感减压法,采取低调、迂回、宛转的方式控制情感。比如学生听到逆耳的话暴跳如雷时,就要情绪减压,让他暂时不说话,做几次深呼吸,无名怒火便熄灭了。倾听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有情感和谐才可以使倾诉与倾听更加和谐,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四、培养倾听的良好心态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要求学生说说由“学会生存”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一位学生说到自己在“5·12”汶川大地震自我保护的危险经历时,说得声泪俱下,听者唏嘘不已。复杂的心态,导致语无伦次,影响了学生的交流倾听。无论倾听别人还是倾听自己都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宽容别人,善待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时做到“三不烦”:听见已过之事不能烦,因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万事皆成定局,无法改变,烦也无益;听到正做之事不可烦,正要做的事情,烦也得听,开心也得听,何不开开心心去听、去做?听到未来之事不要烦,“不要怀疑明天”(《圣经》),不能“杞人忧天”,用笑脸迎接未来,必定鲜花与硕果同在。
培养倾听的良好心态,就要教育学生要把心态平衡点放在最佳角度,调整到积极方面。这样,学生听到的便是“莺歌燕舞”,闻到的便是“鸟语花香”,生活将充满阳光,倾听就变得无限快乐与幸福。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