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给下雨天的“土味情话”
有人问我最喜欢的天气,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下雨。
晨间下一场小雨,在旭日未升的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街上蜿蜒的径流,感受一日里最纯净的空气;午后的一场暴雨,冲刷城市热岛效应集聚的暑热,在阳光下蒸出升腾变化,摇曳多姿的水汽;若是晚风能送来一场小雨就再好不过了,闪烁着几颗星星的夜晚,树香沁鼻,宵寒沾衣,枕着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俱寂中清晰的虫鸣,如余光中老先生所写的“仙人一样睡去”。更不用说春雨夹杂着料峭的寒意,送走了积蓄一冬的白雪;夏雨砸下了豆大的颗粒倾盆,缓解了炎炎烈日下溪流的枯涸;秋雨裹挟着凄清的萧瑟,将翠绿的荫浓变为一地金黄的落叶;冬雨姗姗来迟,化去冬季的干燥,迎来一转新的四季轮回。無论何时何地,雨总是那么可爱。
——我喜欢雨,不论一日四时,一年四季。
总有人疑心我的品味,说雨有什么可看呢?但我总觉得我的喜好是没有错的,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不吝将自己的才藻流泻在雨中呢?自在秋日信步山中,欣赏一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夜宿山谷,体验一回“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回程路上裁一寸“梧桐叶上三更雨”,聊慰相思;抑或是春日乘江南画舫,“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登湖畔小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宿青石小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无论是怒发冲冠、铁马冰河,还是更漏空滴、相思迢递,总有一阵潇潇风雨相伴。
——我喜欢雨,任它思牵千年,不问归期。
我并非不喜欢霞光万丈的晚晴,或是浩然茫茫的大雪,只是这些景致于我或是艳绝或是素极,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雨。雨本身是不加矫饰的单纯,活泼而空灵,不似火热的艳阳,不似孤高的霜雪。然而少有人懂得雨的灵性,他们从未想到:泥泞湿滑抑或是寒凉狼狈从不是雨的本色,雨是有感情的,你不喜欢雨,雨又怎会喜欢你呢?
雨有着亲和万物,荡涤万物的天性。马路边的花草摆脱了黄黑的脏污,积灰的石栏终于露出了清晰的纹理,连天空也被洗出了久违的蔚蓝;男人们在雨中奔逃,女人们抢着收起晾晒的粮食与衣物,小孩子用脚尖点起激越的细浪,少男少女享受着同一把伞下青涩的悸动。众生百态,都在雨中清晰了又模糊,最终留下了一个字:真。
——我喜欢雨,为它率性纯澈,荡涤人心。
一柄竹纸伞,一阵晚间风,让在奔波在尘世间的疲惫的心灵驰骋在那清泠的雨里吧。
翻不去的过往
广厦摩天,霓虹闪烁,川流不息。在喧嚣的城市里,生活就像一本翻页翻得飞快的书,重复而萎顿,过去的日子翻过就是翻过了,忘却便是忘却了,也无丝毫新意可言。但我总想:有些过往是翻不过去的,它们是人们存在的支撑,是人自证的唯一支点,不然,人们何以证明自己在这世上活过一遭呢?
乔叶在《破碎的美丽》中写道:“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陈旧的东西才是美丽的。”断树残根枯枝萎叶,古寺锈钟破门颓墙,抑或是庭院深深一蓬秋草。陈旧与破碎,都是过往的代名词,是历史的看门人,是时光的通行证。我是如此深爱着它们。
两年前,我曾去过一趟玉门关。平沙莽莽,狂风猎猎,一座沧桑零落的小城坐落在黄沙与苍穹交界的天边。缓缓靠近,任手指轻轻抚过粗粝的被烈日烧灼地滚烫的墙壁,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在我胸中激荡,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透过这脆弱的城郭,我仿佛看到了大漠天边一轮残阳如血,万千将士杀声震天誓卫家国,铁血的将军威仪四方负手战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那些尘封在过往与残破中历史,总能勾起人心底最深刻的共鸣。
就要离开小城时,我忽然听到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对他的同伴说:“这种地方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一座小破城吗?还不方便……”彼时我心里“咯噔”一愣,再回首看那玉门关,呵,可不是吗?曾经雄踞丝路要塞的天下名关,如今被大漠中的风沙磨蚀得只剩下一座破落矮小的孤城,瑟缩在漫天黄沙中,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我心里突然涌出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凉,千年过去,曾经的繁华锦绣,肃穆端庄已然被风沙磨平了棱角,如今,甚至连亲手创造出它们的人类都要将它们遗忘,任它们在这大漠中湮没消亡吗?观诸社会,似乎所有的历史遗迹都正无可避免地遭遇着两难的选择,是成为不伦不类的商业景区,还是选择沉默,最终化为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烟尘?还有那些与玉门关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否也同样面临着被时代翻篇的窘境呢?
时代翻篇翻得太快了,春花秋月,夏蝉冬雪,诗书礼乐,血泪沧桑,以及人们对生活固有的从容,对历史原本的敬畏,也都连带着一起被翻过去了。而今,还有多少人能记起这些破碎与陈旧是如何曾在华夏的每一寸土地绽放着耀眼的美丽?又有谁能记起,那些被翻篇的过往中寄寓的乡愁几缕,缱绻情思,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植根于我们的心底,就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历史滚滚而过,总有些过往是翻不去的,它们站在夜色阑珊处,等待着我们回望。
走不近的圣哲
你可知道有这样一个时代,四处硝烟弥散,战火纷飞?
你可知道有这样一个时代,诸侯野心勃勃,逐鹿群雄?
你可知道有这样一个时代,思想家唇枪舌剑,坚守信仰?
那是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春秋战国。
……
那时我们的民族尚处洪荒,却也充斥着活力与自由,《寂寞圣哲》这本书带我走进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世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时代,看见那些远古的智者——
庄子神情寡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我想他的精神此刻应正在那九万里的高空吧,青天在背,人世在俯。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便是庄子。我爱极了他赌气拒绝楚王聘请的人格魅力,在积极入仕的先秦诸子中格格不入。作为一个江湖人,他以超出的智慧游离于儒家固若金汤的礼义城池之外,追寻着世界上最本真的存在,亦或是,他已走进了存在里。 我爱极也心疼极了他在《庄子》中的满纸胡言。在这种洒脱甚至有些幼稚的性格背后,隐藏着他自身的哲学困境。书中说庄子“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寥寥数言,就如此深刻地剖析出庄子复杂的人格。面对人世间种种荒谬的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与之叫镇,只好冷眼相看,又终究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言语也就荒唐到了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極致。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比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所顾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这样生动的刻画,这样鲜明的形象,让人怎能不爱?
与庄子相似的,书中还有许多各具魅力与特色的形象。
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阴险狡诈的老子;驾着时代的马车,以一己“长人”之身遮蔽了整个中华民族封建历史的孔子;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只作“王者师”不为“人下臣”的仁义之士孟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心钻研侍奉夫君(封建君王)的妾妇之道的荀子;亲手断送这一个混乱又自由时代的“诸子终结者”韩非……
作者鲍鹏山并没有大谈特谈他们所研究的深奥学术,而是沿着先秦诸子的心路历程步步走来,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他们的人物形象,剖析他们所倡导的观念的原因所在。在我们学习乏困,或是内心的寂寞忧郁寻不到地方发泄之时,不妨捧起这本《寂寞圣哲》仔细品读,书中那些文字必定会让你感到眼前一亮,感到一种豁然与了悟。
老子提出狡猾的世俗智慧,懦弱的生存哲学,而我们是否能从中学习到他直面惨淡人生和不说空头大道理的品质?孟子与人辩论时气贯长虹,甚至蛮不讲理,不把他人驳到无言以对势不罢休,我们又能从中汲取到一点点求真求是,勇于质疑的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想,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更应在先贤身上反思现代社会的缺失,学到现代生活中的道理。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中,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以隐居避世为高洁而以为天下奔波劳走为俗人的文化环境下,孔子面对隐者长沮、桀溺的质问感慨万端:天下无道,不正是需要自己的时候吗?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便源于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感”。《颠倒的世界哲学》中,作者从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得出结论“技术的世界,往往影响人的心灵世界,太重智慧,可能损害德行”,这话固然有一丝偏激,但这难道不值得现代人在科技与道德中的较量的好好玩味一番吗?如今发达的科技让人们躲在网络的屏障后以高人一等的身份自居,破口狂“喷”,而社会上那些或坏或好的行为在他们眼里都是一文不值。他们失去了道德底线,就像古代的隐士,将自己的道德责任感丢弃得一干二净。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固然没有道德痛苦,这“负担”是人生的枷锁,何尝不是作为人这一生物的一种标识?
《人在江湖》中有一段比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坚守月亮的树。”圣哲仅仅是栽树吗?不,他栽下的是万世不倒的风骨。圣哲之所以成为圣哲,成为寂寞的圣哲,不只在于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思想,更应归结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坚守姿态”。而当时光匆匆走进21世纪,教唆人们去一味的坚守自己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偏激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悲哀地发现,在媒体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中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取向,人生观念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一样的垃圾快餐,玩上了一样的网络游戏,读上了一样粗劣的小说,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的投进了大思维的怀抱,而像诸子这样“坚守姿态”的人越来越少……李白《将进酒》中有云:“古来圣贤皆寂寞。”这句话早已说明了圣哲是我们永远走不近的,他们注定,寂寞千古。
但我想,身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我们还是应当反思,从先贤身上的种种来反思。当我们试图从先贤身上汲取些什么的时候,先贤的寂寞就会被分担一点,成为我们个人成长的养料了。
(作者介绍:王艺洁,湖北武汉市第三中学学生)
有人问我最喜欢的天气,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下雨。
晨间下一场小雨,在旭日未升的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街上蜿蜒的径流,感受一日里最纯净的空气;午后的一场暴雨,冲刷城市热岛效应集聚的暑热,在阳光下蒸出升腾变化,摇曳多姿的水汽;若是晚风能送来一场小雨就再好不过了,闪烁着几颗星星的夜晚,树香沁鼻,宵寒沾衣,枕着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俱寂中清晰的虫鸣,如余光中老先生所写的“仙人一样睡去”。更不用说春雨夹杂着料峭的寒意,送走了积蓄一冬的白雪;夏雨砸下了豆大的颗粒倾盆,缓解了炎炎烈日下溪流的枯涸;秋雨裹挟着凄清的萧瑟,将翠绿的荫浓变为一地金黄的落叶;冬雨姗姗来迟,化去冬季的干燥,迎来一转新的四季轮回。無论何时何地,雨总是那么可爱。
——我喜欢雨,不论一日四时,一年四季。
总有人疑心我的品味,说雨有什么可看呢?但我总觉得我的喜好是没有错的,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不吝将自己的才藻流泻在雨中呢?自在秋日信步山中,欣赏一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夜宿山谷,体验一回“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回程路上裁一寸“梧桐叶上三更雨”,聊慰相思;抑或是春日乘江南画舫,“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登湖畔小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宿青石小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无论是怒发冲冠、铁马冰河,还是更漏空滴、相思迢递,总有一阵潇潇风雨相伴。
——我喜欢雨,任它思牵千年,不问归期。
我并非不喜欢霞光万丈的晚晴,或是浩然茫茫的大雪,只是这些景致于我或是艳绝或是素极,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雨。雨本身是不加矫饰的单纯,活泼而空灵,不似火热的艳阳,不似孤高的霜雪。然而少有人懂得雨的灵性,他们从未想到:泥泞湿滑抑或是寒凉狼狈从不是雨的本色,雨是有感情的,你不喜欢雨,雨又怎会喜欢你呢?
雨有着亲和万物,荡涤万物的天性。马路边的花草摆脱了黄黑的脏污,积灰的石栏终于露出了清晰的纹理,连天空也被洗出了久违的蔚蓝;男人们在雨中奔逃,女人们抢着收起晾晒的粮食与衣物,小孩子用脚尖点起激越的细浪,少男少女享受着同一把伞下青涩的悸动。众生百态,都在雨中清晰了又模糊,最终留下了一个字:真。
——我喜欢雨,为它率性纯澈,荡涤人心。
一柄竹纸伞,一阵晚间风,让在奔波在尘世间的疲惫的心灵驰骋在那清泠的雨里吧。
翻不去的过往
广厦摩天,霓虹闪烁,川流不息。在喧嚣的城市里,生活就像一本翻页翻得飞快的书,重复而萎顿,过去的日子翻过就是翻过了,忘却便是忘却了,也无丝毫新意可言。但我总想:有些过往是翻不过去的,它们是人们存在的支撑,是人自证的唯一支点,不然,人们何以证明自己在这世上活过一遭呢?
乔叶在《破碎的美丽》中写道:“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陈旧的东西才是美丽的。”断树残根枯枝萎叶,古寺锈钟破门颓墙,抑或是庭院深深一蓬秋草。陈旧与破碎,都是过往的代名词,是历史的看门人,是时光的通行证。我是如此深爱着它们。
两年前,我曾去过一趟玉门关。平沙莽莽,狂风猎猎,一座沧桑零落的小城坐落在黄沙与苍穹交界的天边。缓缓靠近,任手指轻轻抚过粗粝的被烈日烧灼地滚烫的墙壁,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在我胸中激荡,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透过这脆弱的城郭,我仿佛看到了大漠天边一轮残阳如血,万千将士杀声震天誓卫家国,铁血的将军威仪四方负手战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那些尘封在过往与残破中历史,总能勾起人心底最深刻的共鸣。
就要离开小城时,我忽然听到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对他的同伴说:“这种地方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一座小破城吗?还不方便……”彼时我心里“咯噔”一愣,再回首看那玉门关,呵,可不是吗?曾经雄踞丝路要塞的天下名关,如今被大漠中的风沙磨蚀得只剩下一座破落矮小的孤城,瑟缩在漫天黄沙中,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我心里突然涌出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凉,千年过去,曾经的繁华锦绣,肃穆端庄已然被风沙磨平了棱角,如今,甚至连亲手创造出它们的人类都要将它们遗忘,任它们在这大漠中湮没消亡吗?观诸社会,似乎所有的历史遗迹都正无可避免地遭遇着两难的选择,是成为不伦不类的商业景区,还是选择沉默,最终化为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烟尘?还有那些与玉门关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否也同样面临着被时代翻篇的窘境呢?
时代翻篇翻得太快了,春花秋月,夏蝉冬雪,诗书礼乐,血泪沧桑,以及人们对生活固有的从容,对历史原本的敬畏,也都连带着一起被翻过去了。而今,还有多少人能记起这些破碎与陈旧是如何曾在华夏的每一寸土地绽放着耀眼的美丽?又有谁能记起,那些被翻篇的过往中寄寓的乡愁几缕,缱绻情思,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植根于我们的心底,就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历史滚滚而过,总有些过往是翻不去的,它们站在夜色阑珊处,等待着我们回望。
走不近的圣哲
你可知道有这样一个时代,四处硝烟弥散,战火纷飞?
你可知道有这样一个时代,诸侯野心勃勃,逐鹿群雄?
你可知道有这样一个时代,思想家唇枪舌剑,坚守信仰?
那是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春秋战国。
……
那时我们的民族尚处洪荒,却也充斥着活力与自由,《寂寞圣哲》这本书带我走进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世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时代,看见那些远古的智者——
庄子神情寡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我想他的精神此刻应正在那九万里的高空吧,青天在背,人世在俯。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便是庄子。我爱极了他赌气拒绝楚王聘请的人格魅力,在积极入仕的先秦诸子中格格不入。作为一个江湖人,他以超出的智慧游离于儒家固若金汤的礼义城池之外,追寻着世界上最本真的存在,亦或是,他已走进了存在里。 我爱极也心疼极了他在《庄子》中的满纸胡言。在这种洒脱甚至有些幼稚的性格背后,隐藏着他自身的哲学困境。书中说庄子“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寥寥数言,就如此深刻地剖析出庄子复杂的人格。面对人世间种种荒谬的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与之叫镇,只好冷眼相看,又终究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言语也就荒唐到了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極致。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比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所顾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这样生动的刻画,这样鲜明的形象,让人怎能不爱?
与庄子相似的,书中还有许多各具魅力与特色的形象。
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阴险狡诈的老子;驾着时代的马车,以一己“长人”之身遮蔽了整个中华民族封建历史的孔子;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只作“王者师”不为“人下臣”的仁义之士孟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心钻研侍奉夫君(封建君王)的妾妇之道的荀子;亲手断送这一个混乱又自由时代的“诸子终结者”韩非……
作者鲍鹏山并没有大谈特谈他们所研究的深奥学术,而是沿着先秦诸子的心路历程步步走来,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他们的人物形象,剖析他们所倡导的观念的原因所在。在我们学习乏困,或是内心的寂寞忧郁寻不到地方发泄之时,不妨捧起这本《寂寞圣哲》仔细品读,书中那些文字必定会让你感到眼前一亮,感到一种豁然与了悟。
老子提出狡猾的世俗智慧,懦弱的生存哲学,而我们是否能从中学习到他直面惨淡人生和不说空头大道理的品质?孟子与人辩论时气贯长虹,甚至蛮不讲理,不把他人驳到无言以对势不罢休,我们又能从中汲取到一点点求真求是,勇于质疑的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想,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更应在先贤身上反思现代社会的缺失,学到现代生活中的道理。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中,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以隐居避世为高洁而以为天下奔波劳走为俗人的文化环境下,孔子面对隐者长沮、桀溺的质问感慨万端:天下无道,不正是需要自己的时候吗?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便源于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感”。《颠倒的世界哲学》中,作者从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得出结论“技术的世界,往往影响人的心灵世界,太重智慧,可能损害德行”,这话固然有一丝偏激,但这难道不值得现代人在科技与道德中的较量的好好玩味一番吗?如今发达的科技让人们躲在网络的屏障后以高人一等的身份自居,破口狂“喷”,而社会上那些或坏或好的行为在他们眼里都是一文不值。他们失去了道德底线,就像古代的隐士,将自己的道德责任感丢弃得一干二净。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固然没有道德痛苦,这“负担”是人生的枷锁,何尝不是作为人这一生物的一种标识?
《人在江湖》中有一段比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坚守月亮的树。”圣哲仅仅是栽树吗?不,他栽下的是万世不倒的风骨。圣哲之所以成为圣哲,成为寂寞的圣哲,不只在于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思想,更应归结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坚守姿态”。而当时光匆匆走进21世纪,教唆人们去一味的坚守自己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偏激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悲哀地发现,在媒体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中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取向,人生观念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一样的垃圾快餐,玩上了一样的网络游戏,读上了一样粗劣的小说,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的投进了大思维的怀抱,而像诸子这样“坚守姿态”的人越来越少……李白《将进酒》中有云:“古来圣贤皆寂寞。”这句话早已说明了圣哲是我们永远走不近的,他们注定,寂寞千古。
但我想,身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我们还是应当反思,从先贤身上的种种来反思。当我们试图从先贤身上汲取些什么的时候,先贤的寂寞就会被分担一点,成为我们个人成长的养料了。
(作者介绍:王艺洁,湖北武汉市第三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