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水墨和版刻融汇的江南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岁月磨洗过后的乌镇,仿佛一枚硕大的、版刻的十字勋章,镶嵌在杭嘉湖平原宽阔的胸膛上。
  走进乌镇,我才发现这枚勋章正以变幻莫测的速度,冲击着我的瞳孔,无论古典或繁华,无论小桥流水,抑或是飞翔的瓦的青翅,总是从不同角度进入到我的身体。
  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更像是一条渴望的鱼,正置身在一张水墨浸染的宣纸上,从东栅到西栅,再从西栅到东栅,不管怎样竭尽全力地游弋,都是在填充时光的空白。
  我是多么希望让我自身的空白从此不再空白,也被水墨浓点一笔,直接融入这江南古镇,哪怕成为这黑白相间版刻勋章上的依附,一个短暂的依附。
  被蓝印花彻底倾倒
  远远的我就看见一个窈窕的乌镇女子,一身蓝印花布装束,在青石板的小巷中腰肢一扭一扭,然后渐渐没入巷道的深处。
  在乌镇,值得留恋和端详的必定有蓝印花,以及和蓝印花有关的衣衫、布画等物事。
  这些朴素的布匹,仿佛一出世就浑身沾满了质朴的露水,清新的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追随,蓝中有白、白中有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尘世中最简朴的相拥,成就了蓝印花的美。不管是白底蓝花,还是蓝底白花,都是一种诱惑。
  乌镇的蓝印花,更像是一张张素面朝天的名片,映在脑海里,就记住了一个鲜活的面孔。
  总是这个时候,我的心底就荡漾起来,随着蓝印花一起,氤氲或恣意在一块块儿土布上,想怎么涂抹就怎么涂抹。
  在江南木雕陈列馆
  乌镇木雕是整个江南木雕的缩影,在流逝的、时光的墙壁上缓缓移动。
  我相信烟雨江南最动人的嘴唇就是一把刻刀,人物、山水、花卉鸟虫,在刻刀流畅的表述和奔走中,渐渐露出端倪,让精妙和珍贵成为欣赏中的主角。
  江南木雕让木彻底地轮回,每天都在重复上演一场历久弥新的戏剧,那些透过纹理绽放出来的笑容,在不肯轻易挪动的步履下定格成灿烂。


  在乌镇江南木雕陈列馆,无论是圆雕、平雕,还是透雕、镂空雕,都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当阳光不时亲吻这些精美绝伦的门楣或窗棂的时候,我看见飞禽的翅膀煽动起怡情场景,走兽在奔跑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雕刀在挪动嘴唇的时候,就注定了新的生命的诞生,为烟雨江南平添了一道恒久的风景。
  两管毛笔中的乌镇
  在乌镇,我宁愿市河是一个纵横南北端庄的笔架,而东市河、西市河各是一管毛笔,它们恰到好处地搁置在市河的笔架上,它们制作精良,都饱蘸了历史长河里的浓墨。
  或轻或重,或浓或淡,随便点点画画,就勾勒出乌镇日渐清晰的轮廓。
  稍微意气风发一下,就造就了翡翠漾的饱满;或者笔走龙蛇,曲折一点,再来一个荡漾的回锋,喜鹊湖就生机勃勃,开始龙飞凤舞了。
  乌镇的水,在两管毛笔里汪洋纵横,将亭、桥、廊、坊,将民宿、街巷、牌楼、河埠,像脉络一样连缀在一起,整个乌镇就舒筋活血,畅快地活络起来。
  一千三百年仿佛是一瞬,一瞬间就是套在袖管里的两支毛笔,毫无遮拦地架在市河笔架的脖颈上。
  所有的历史和文化,仿佛都浓缩在这两管呼吸着人文气息的笔管里。它们随便舒张一下毛孔,就让我窥见了乌镇固有的凝重。
  乌镇的桥
  凝重是乌镇的桥一贯坚守的面孔,仿佛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脚踏实地战胜了曾经有过的幻想和渴望。
  乌镇的桥,含蓄、内敛的让人感到踏实,它们不喜欢招摇,把制服一样的衣着整理的一丝不苟,如果偶然有些别致的举动,那一定是胸前戴上一块儿青苔的的像章。
  长桥有长桥的曲折,短桥有短桥的精干。
  在水墨江南桥梁家族中,乌镇的桥是繁衍生息较为旺盛的一支,它们守着一脉千年流淌的血,将凝重的品格烙印在青石的肩部。


  小桥流水,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渲染。
  像是乌镇水墨卷轴上自在的闲章,乌镇的桥,每一落款都在饱蘸凝重印泥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钤印在乌镇最需要点缀的地方。
  从乌镇的桥上走过,宁静而又落落大方的民宿就露出了版刻的容颜。
  西栅市河两岸的民宿
  烏镇是有性格的,乌镇的性格写在西栅市河两岸民宿的脸庞上,并渗透到肌肤深处。
  走进任意一个小巷,推开一扇古色古香的门,也许我会遭遇到落
  落大方的天井,或者是回廊的小巧别致。偶然回首,一座月洞门内掩藏的春色一下子袭击过来,俘虏了我的好奇。
  在乌镇民宿庞大的建筑群躯体内,我是那样的漫无目的,像是匆匆的流水,随着脚步筑就的堤岸,一路流淌。
  我相信民宿中一些深宅,或者阁楼,或者高低错落簇拥在一起的马头墙、风火墙是有故事或秘密的,它们在长达千年的文化长廊里修行,一定不经意间做过一些什么,抑或在极力推崇什么。
  不然乌镇民宿就不会有版刻一样的容颜,那样大胆地挺立在市河两岸,微风吹去的,必定是依附在民宿上多余的部分。
  我像一个不得宝藏誓不罢休的探寻者,深陷在乌镇民宿版刻的容颜中不能自拔,不知不觉就被月色掩埋在一片灯火辉煌之中。
  月色洗劫下的乌镇
  水上的蝴蝶花,一点一点地洁白,一点一点地怒放成乌镇的水阁和深宅。不问欢喜和平静,不问密集或细碎,乌镇只是我靠近烟雨江南的一味药剂。
  正好用月色做引子,只需小舟的颠簸煎熬,就让敞开的心扉顺流而下,我不知该向哪一座小桥倾诉我隐藏的疾患,好在乌镇辽阔的谣曲覆盖过来,好在我已然将吴侬软语精致的点心珍藏。   此时灯盏酣睡,乌镇依稀就是故乡。
  我看见月光像个屡教不改的盗窃犯,又一次洗劫了乌镇的清爽。快把那些尘世的浮华和烦躁带走,只剩下这版刻的容颜。像刚刚擦拭过的青花,不肯轻易挪动一步,连回眸都那么清秀。
  如果允许我许下一个心愿,我希望我的散漫是月色下蝴蝶花的散漫,乌镇的散漫是烟雨江南小街的散漫。
  乌镇的小街
  乌镇的小街到处飘逸着文化的气息,如一幅细长的对联。
  上联是青团、布鞋、丝棉、生铁锅,白水鱼、杭白菊、薰豆茶,桐乡檇李、花窠羊肉、油炸臭豆干;
  下联是湖笔、篦梳、乌锦、手工酱,姑嫂饼、三白酒、定胜糕,木雕竹刻、蓝印花布、三珍斋酱鸡。
  当然必须得有一个横批,我觉得还是回归朴素和自然吧,大智若愚,最普通的也是最真实的。百年、千年如此,古代和当下如此,如此浩浩荡荡,如此绵延不绝,如此川流不息,如此繁华似锦,如此……
  还是把横批命名为“乌镇小街”吧,就高悬在市河的上空。
  在一片瓦当中回味乌镇
  在烏镇,一片瓦就是一小段被搁置的时光。屋顶上、墙头上,它们成群结队地完成了攀爬和覆盖,造就了一种夺目的气势。
  在岁月的交替中,乌镇的瓦始终皴染了水墨赋予的青涩,它们随时感染了走进乌镇的人们。
  仿佛一个端坐在江南稿纸上的会意字,而瓦正是水墨乌镇版刻的笔画和走向。
  当夕阳以浓重的笔墨涂抹天空的时候,我相信此时的瓦、此时的
  乌镇平静如故,瓦依然青青,一幅意味深远、神韵悠长的书法。那些高矮胖瘦的白墙,随着瓦的走势留下缓慢流逝的飞白。
  在一片瓦当中回味乌镇,那些插在高处的、轻轻合拢起来的青翅,让我时刻想象它们的样子,想象它们在岁月深处曾经留下过的飞翔。
  乌镇依稀是故乡
  就着一缕春光,在一个临街茶肆的靠窗位置,慢慢啜饮杯中杭白菊释放出来的清雅,看对岸清晰的石板游走的斑纹,看白墙忽而臃肿忽而廋俏的袍,看店铺中被轻轻端详蓝印花的羞涩,看画舫偕浆穿桥而过……
  乌镇依稀就是故乡。
  我是画中人,还是一个旅居的游子,我已经分不清了,也不想分清。
  在这个濡染了太多文化气息的古镇上,我发现每一刻我都在变化,随着这些古典和现代交织的水墨,在流水中荡漾,在小桥前停顿,在回廊中追逐时光;随着这些参差错落、深深浅浅的版刻,在木雕的花纹里沉迷,在门楣的吱呀声中被牵引。
  我是一条渴望的鱼,渴望留在这古镇,渴望在这时光的白中,也被水墨浸染或涂抹,也被雕刻而留下印迹。
  因为乌镇,我爱上了这水墨和版刻融汇的江南!
其他文献
艺术家简介  李世文, 笔名刍荛,山西大同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陈平、于光华、崔晓东、姚鸣京、李刚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研究。现为中国煤矿美协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协会理事。中央美院国画研究院研究员,特聘画家,同煤集团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本人擅长山水,花鸟,人物,近年来获得以下奖项,《太行秋色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O16、2O17国画作品获山西煤炭系统美术十佳
期刊
春节期间,原本早就醞酿许久的走亲访友出行计划,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搁浅”。“宅家”生活模式,由此开启了我们这座北方小城不一般的春节。  生活就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往往上演着许多令人猝不及防的“场面”。诸如2003年的“非典”,再如今年的“新冠”。  对于我这个以往一天不着家的人而言,“宅家”,起初真有些难以适应。茫然间生出些许感慨。十来天后,陪着妻子厨房当“帮手”,和喜欢健身的儿子学习健身,竟
期刊
冯女是谁  史书上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学术界只能因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北魏的太后、太皇太后,称她为冯太后。冯女入宫  冯女是北燕国国君冯弘的孙女。冯弘有两个背叛他而主动投降到魏國的儿子,其中之一就是冯朗,冯女即是冯朗的女儿。北燕灭亡之后,冯女出生于父亲的封地长安。她的出生给冯家带来了安宁。冯朗在朝廷为官,冯母王氏相夫教子,冯女与她的哥哥一样,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然而这份安宁只维持了短短几年。  冯女
期刊
猪哥哥和猪弟弟采蘑菇  猪哥哥和猪弟弟,一起去野外采蘑菇,他们一起采回了一只大蘑菇。  猪哥哥说:“这蘑菇像把伞,下雨的时候可以顶着它。”  猪弟弟说:“这蘑菇多鲜,把它煮了,喝蘑菇汤,味道一定会很不错。”  猪哥哥说:“好端端的一把蘑菇傘,怎么能煮汤喝?”  猪弟弟说:“蘑菇就是蘑菇,做菜做汤,怎么会是一把伞呢?”  猪哥哥说:“你真是一个大笨蛋,蘑菇为什么不能当伞用?”  猪弟弟说:“你真是个
期刊
晚清时,大同县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李殿林。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荫墀。大同县大王村人。曾任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清宣统皇帝经筵侍讲官。遗作有《周易别》、《识史例纂》、《车酋轩杂记》、《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惜书稿毁于兵祸。  殿林先生一生为人正直,自矢不骄,从政四十余年,以清廉勤慎著称。他虽位极人臣,但能做到一塵不染;手握重权仍保持两袖
期刊
当面对电脑显示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茫然。这种茫然来源于一种对遥不可及时光的隔阂。我用电脑替代纸笔写作已二十年,二十年前的旧事有很多在记忆中已然模糊不清。而追溯到祖辈生活过的时代,已是遥远的清代,而清代已被学术界列为古代。在这里,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宋、元、明这一长段漫长历史都要被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到已毫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这真是让人觉得像是在时光
期刊
铁腕治污从源头抓起,建立机制联防联控,综合整治夯实责任,大同市多措并举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日再次喜获“中国美丽城市”荣誉称号。  去年10月底,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网共同发起首届“发现‘美丽城市’‘美丽乡镇’‘美丽景区’”推选活动,活动本着发现、引导、示范、展示的原则,旨在通过宣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为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借鉴。活动分自荐、专家评审、网民投票
期刊
一转眼,距离小学毕业仅剩几个月了。尊敬的师长、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学弟学妹们,都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许多难忘的瞬间至今记忆犹新,我仍然记得二年级加入少先队的神圣时刻,那是我小学成长过程的重要印记。  我走出家门,天空格外蓝,仿佛为了操场上的入队仪式而洗过似的。我来到学校,发现教室比往日热闹许多,同学们兴奋地聊着即将开始的入队仪式,猜想着仪式的内容。不一会儿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端
期刊
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大同首善医院,系大同市最早的一座医院。该院李溉尘院长曾在《游大同记》一文中如是介绍:“地基五十余亩,建造装置之费用,达十余万,为华北圣公会最大之医院。建筑之完善,设备之齐全,为晋省之冠。中西医士男女护生约二十余人,机器电燈,雇用俄人。”  那么如此规模的首善医院,在当年为什么会建在古城大同呢?一篇刊载于《国际公报》第五期(1922年)的一篇文章——《大同首善医院缘起》
期刊
北方人过去苦寒,缺油少食,不兴炒菜,大多乱炖。乱炖,北方人一般叫大烩菜,即把土豆、大白菜、豆腐,现在人们当然还要加黄花、葫芦条、烧猪肉、肉丸子之类,甚至糕、饼等各种食材汇集一锅,汤汤水水,咯咚咚……咯咚咚,咯咚咚……咯咚咚,慢慢熬。待到柴禾呛人的烟火气散尽,多种菜香就开始丝丝缕缕独立或混杂地散逸出来,生活的滋味也就丝丝缕缕地飘荡出来。读作家侯建臣的一些文学作品,明显能感觉他就像北方一个善于操持的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