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父母畅开心扉其实并不困难
Ellen,21岁
异国生活经历:澳洲 6年
Ellen刚从澳洲回来,在布里斯班读完本科,又开始读研究生。放假前,尝试着在网上投了简历,看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没想到,放假回来就被通知面试,然后顺利被录用。“索性就回来开始上班了。”Ellen很开心地说道,刚开始工作,满眼还是对新工作的兴奋和好奇。看着现在的她身着制服职业干练的样子,很难想象如她所说,“我以前很叛逆”。
聪明的小孩都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去澳洲之前,Ellen和家里的关系也一度紧张。“当时觉得自己很难被家里理解,很孤独。读书也没什么上进心,得过且过吧,也瞒着父母早恋,当时我妈挺头痛我的。”一切的转变,是从去澳洲后开始的。陌生的环境,一开始,是很有逃离父母庇护的兴奋感,但没过多久,孤独,想家,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接踵而至。开始会经常和妈妈通电话,“一开始也挺平常的,就聊聊好不好呀,每天怎么过的之类。”直到Ellen交了男朋友,觉得有必要给家里说一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当时其实有点,怕妈妈不同意。以前在国内,我也交过男朋友,都是瞒着家里面,怕他们知道。”和预想的不同,给妈妈通电话,妈妈却很开心,“太意外了,妈妈听了我讲了我男朋友的情况,竟然说终于有人可以照顾我了。”也就是这次,Ellen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心和妈妈贴近了,“被尊重的感觉吧。”此后,Ellen和妈妈沟通也越来越多,像朋友般无话不谈。“第一年,我读的是传媒,读到后来,发现自己对传媒的兴趣没有开始想象的那么大,反而酒店管理很吸引我,自己也觉得更适合。”当时,已经读了一年,如果换专业,意味着第一年的学费、生活费都白交了。“妈妈真的很支持我,她一直给我讲,你自己的想法最重要。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真的觉得亲情好伟大。”如今Ellen放弃还没有读完的研究生回来工作,妈妈也没有反对,“年轻人总有自己的路要走。”妈妈说。
“如果不是出国读书,如果一直呆在家人的身边,我想我和家里的关系,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融洽。也是因为出去后吧,才发现,亲情是很伟大的,超越空间、时间,永恒不变。”
天道酬勤
欧苒,29岁
异国生活经历:日本 4年
2003年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本科毕业后,我去日本留学,呆了4年。
在国内,一直在本地上学,家庭条件也算优越,外公外婆均为老革命,父母是国家干部,所以家里对我的教育非常严厉而全面,也对我寄于厚望,使我童年的时光几乎全部在琴棋书画舞文弄墨中度过,没有假日,这曾让我觉得很辛苦。
出了园,我以为异国的日子是美好的,自由的。然而现实根本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初到日本,我根本不懂语言与当地的习俗,可是为了早日考上心仪的国立研究生院,我跟语言学校的校长谈妥,如果在一年内,我的语言水平能从最基本的认字母级别跳跃到一级(最高级别)水平,那我只用读一年语言学校,交一年学费。(语言学校是两年学制)。这在一般人看来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要达到一级至少要在国内系统学习两、三年。那时整个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两年的语言基础,我一进课堂见识了大家的高水平,完全都傻眼了。我开始后悔自己那么轻易就夸下海口。
就在我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戏剧性转折,邻居帮我找到一份零工,因为我发誓不再靠父母的支助生活,所以我开始了打工。可由于语言不好,上班第一天就受到不少的欺负和白眼,这对于在国内享惯清福的我而言完全是对自尊心的一次打击,让我难过极了。
为了尊严、为了自己出国前的决心和目标,我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因为对我而言,没有退路。我开始了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生活,我成功了,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语言的扫盲到最高级别的过程。
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日语边弹边唱,不但引起了轰动,也为我后来的留学生涯带来了重要的契机。毕竟去日本留学的艺术专业人才不多,我的演唱让学校的一位女老师注意到我,她给我介绍了日思夜想的钢琴教室,然后我可以开始每天大量的练习(练习费用惊人,我开始更加拼命打工赚钱),也因此,我才得以顺利地找到日后接受我的大学教授。
在后半年的语言学校学习过程中,我又抓紧时间复习文化课知识,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国立大学研究生院专攻教育专业、并且在教授的推荐下我渐渐得到了许多的演出机会,获得数次国际大奖,并通过演出认识了文化界、传媒界以及大使馆的负责人,我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可以在一天内周转三个城市参加大型演出、也由于几乎满分的国际日语一级水平和原本就有大学六级的英语水平,得到了中国山东某市政府驻日本大阪的招商引资办公室翻译工作,也开始有了一些收益,能让我周游日本各地,与友人观光、考察。
如果说专业的演出是我的舞台,那我在这四年中得到的并不仅仅是专业带来的好处,更有自小所学的技能以及严格的家教所带来的隐形收获。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的环境,我永远梳最漂亮的发型,穿最干净的衣服,我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我用最得体的语言与人交流,即使我仅仅是个打工妹,客人也无不尊敬我。
这四年的留学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力量和美好的回忆。如果不经历这些伤心、痛苦甚至是白眼,我永远不会知道,当初父母“逼迫”我去学习竟然会为我的成长路程带来如此精彩的一幕幕,我感激他们、也感叹自己在这二十来年无论何种艰难痛苦都坚持下来。07年我选择回国,现在在大学教书。每天面对无数的学生,除了专业教育,我更对每一个新生讲:你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除了专业,你们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没有一样东西是白学的。所谓天道酬勤,不是每学习一种知识就立即会有回报,但是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收益于你的付出和汗水。
做人一定要有灵魂
Isabella,26岁
异国生活经历:美国 7年
2002年转学去的美国,在美国呆了7年,分别在新泽西州和纽约州修完了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在美林证券国际私人理财中心实习,毕业后移居到有着浓郁美国历史的费城,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理财和财务管理工作。
“做人一定要有灵魂”,这是我在美国体会最深的。
我的老房东Liel,是一个做设计的波兰移民,因为我们住在一幢房子里,所以有机会常常聊天。他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虽然不富裕,但经常邀请我品尝他家的意大利面。
他常帮助社区的人们,帮忙提东西,想办法解决日常问题。他还在屋前种了很多红玫瑰和黄瓜、辣椒等蔬菜,自己吃和分给邻居们。也专门在树枝上做了小房子,在冬天,每天给觅食的鸟儿放些食物。也有人说他傻乎乎,自己都没什么钱,还花这么多时间帮人,还不如自己兼职多赚点外快。他却用每天的行动告诉我说,善良和爱是他的信念,他会一直相信,坚持。
我在纽约念书和实习两年多就一直住在他那里,其实有很多次我的同学朋友都劝我搬得 离学校更近,跟大家一块住。我却宁可每天早起半小时。是Liel让整幢房子充满了爱和关怀,他用他的灵魂温暖着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就像他常给我讲的,有爱的地方比任何喜来登酒店都来得舒服。
也就像惠普前CEO卡莉说过的:“大多数人凭外在的表现来判断你,只有你自己和上帝知道你的内心本性。但是,在你生命终结的时候,如果人们问你,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猜想,那应该是发生在你内心的某些体验,别人无法知晓,这些体验与外在的成功没有关系,却与你决定在现实世界里如何生活密切相关。”
曾看过一部电影,大概是讲一名律师在魔鬼的帮助下,凡他代理的官司必赢。但是,有个条件,就是把他的灵魂要出卖给魔鬼。
回国后,这个景象不时在我脑中闪现。如果失去了灵魂和信仰,没有了对自然或者生命的一种敬畏,人即使没有成魔鬼,也和行尸走肉一样了。
还是卡莉说过的话,“在前进的每一步,你的灵魂会得到一些结果;有时候不出卖自己的灵魂会得到一些结果;有时候,坚持信念保持本性会得到一些结果;而有时候,这些结果非常痛苦。但是,只要你理解这些结果并接受他们,你不仅变得更强大,还会得到更大的心灵的平和。”
亲情也需要距离来呵护
Lilian,29岁
异国生活经历:澳洲 8年
2001年,父亲去世,还在读高二的我,移民去了澳洲。父亲离开的阴影、第一次离乡背井求学的际遇,沐浴在悉尼澄净的阳光下,年少的我,心里的伤感和惶恐是难以描述的。
移民去澳洲,很大原因是姑姑在那里,顺理成章的,我住进了姑姑家。姑姑一家的关心和呵护,也许可以填补缺失的亲情吧,我这样想。
姑姑和姑爹80年代就去了澳洲,有一个和我同龄的表妹,三口之家,住着一套公寓,过着温馨平凡的简单生活。姑姑家只有两个卧室,一开始,我和表妹住一个房间,倒也相安无事。很快,间隙慢慢开始滋生。怎么说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矛盾,那是一种只有深处其中,才会明白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姑姑很早就出了国,我和她相处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童年模糊的记忆中,彼此间的情感并不深厚。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刚到姑姑家,姑姑对我很关心,经常嘘寒问暖。相处时间久了,也就慢慢淡下来,很多时候,真的太想家了,就和姑姑聊天,想向她倾诉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姑姑的反应却是冷冷的,“想家?谁都会想家啊……”她的话,常常噎得我说不出话来。
真正的矛盾是姑姑生下第二个小孩后。姑爹的脾气本来就不太好,小孩又爱哭,特别是晚上,经常会吵得姑爹睡不着,因此姑爹常在家里没有好脸色,发脾气。看到这种情况,我主动搬到客厅去睡,这样姑姑带着小孩和表妹住一个房间,晚上睡觉也不会太吵到姑爹。事情却没有就此好多少,当时我还在读书,晚上需要看书做作业,经常是等着大家把电视看完,去睡了,我才可以在客厅里开着一盏台灯,开始看书。没想到,就是这一缕微弱的台灯灯光,也会影响到姑爹睡不着……越往后,彼此的间隙也越深,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气场,那种难以言说的冰冷……吃饭时,我不敢先去夹菜,即便爱吃的菜,也不敢多夹;外出逛街,姑姑给表妹买一条项链,却连问也不问在旁边的我……
两年后,我上了大学,申请了政府的补贴搬离了姑姑家。现在的我,回了国,刚刚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也曾经和同样是海归的老公聊起过这段经历,老公讲,当时他刚去美国,当地有很多亲戚可以投靠,可他却毅然选择了一个人租房住,少了太近距离而彼此嫌隙的尴尬。很多留学生可能都有类似我的经历吧,远在异乡,难免有把在当地亲人作为情感上的救命稻草的期待和依赖,希望借此消除孤独和恐惧,但是人部有缺点,一走近,没有了距离的美感,个性的直面袒露,如果没有互相至亲般无限的包容和爱的支撑,都是会走到一个尴尬的境地吧。
回想在澳洲的生活,虽然有在姑姑家不愉快的生活经历,收获更多的,却是在搬离姑姑家后,让我从一个懵懂脆弱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人都需要成长,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在我看来,亲情很可贵,但也需要距离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