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宏观战略、理论与微观经验层面,全球治理研究都快速发展,而从中观层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和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则进展有限.全球治理体系可理解为不同行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载体)为解决特定国际问题(客体)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主体、客体、载体及其相互间联系进行理论化,可归纳出一般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和体制互动)及五个具体维度(结构核心、参与主体、主体间关系、宏观规范和具体规则),且每个具体维度又可细化为不同指标.不同指标组合形成了四种理论上的全球治理体系模式:类政府治
【机 构】
: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基金项目】
:
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后新冠疫情时期中美金融权力竞争研究"(项目批准号: TJZZQN20-005) 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文中疏漏由笔者负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宏观战略、理论与微观经验层面,全球治理研究都快速发展,而从中观层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和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则进展有限.全球治理体系可理解为不同行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载体)为解决特定国际问题(客体)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主体、客体、载体及其相互间联系进行理论化,可归纳出一般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和体制互动)及五个具体维度(结构核心、参与主体、主体间关系、宏观规范和具体规则),且每个具体维度又可细化为不同指标.不同指标组合形成了四种理论上的全球治理体系模式:类政府治理、无中心分散、单中心网状和多中心聚类.据此分析框架对金融、气候和贫困等领域全球治理体系的经验分析和模式对比,得出了一些思考和结论:全球治理的概念和研究视角出现多元化趋势,但中观层面的体系研究是一个重要补充;治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依然是最重要的主体;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介于正式和非正式关系间的半正式关系(政治性关系)愈发重要;治理模式出现多元化趋势,但中心化或建立普遍合法性的权威是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关键.全球治理体系一般性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经验分析有利于协调统筹兼治和分而治之间的策略矛盾,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工具.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问题已引起政策界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基于关系理论,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可提炼为一种"关系认同",即在上海合作组织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员国在对其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借助关系认同这一概念工具考察可以发现,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总体上呈现工具性认同、价值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三位一体的格局.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实践部分满足了成员国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情感需求,因而在利益、价值和情感维度,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展现出相应程度的积极认同.不过,上海合作组
国家形象一直被视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并未考察国家形象能否发挥软实力的实际作用.基于跨国并购数据,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基尼
国际制度的等级制是一种国际制度之间地位不对等的结构,具体表现为诸多国际制度对某一特定国际制度的单向遵从.为了阐明其生成机制,作者建立了一个以制度竞争类型为核心变量
基于中国经济外交模式的现有研究,作者试图引入软实力、义利观与"一带一路",提出中国特色经济外交模式的理论架构.赋予经济外交以中国特色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以大国经济外交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适应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现实.通过引入软实力,作者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外交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转化.不同于西方大国经济外交奉行"附加政治条件的胡萝卜加大棒"原则,中国特色经济外交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转化是通过义利观来实现的,因此义利观是指导中国
欧盟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一度被认为是和平与繁荣的典范.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以及多重危机的此起彼伏,成员国对欧盟的态度立场及对欧洲一体化路径选择上的差异性加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强化一体化、去一体化、维持一体化和再一体化四种路径选择.传统的一体化理论及国际关系理论未对欧洲当前的差异性一体化进行全面有效的解释.经济收益与规范认同的差异化通过欧盟成员国层面的政治化机制表现出来,并塑造了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当一国从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和处于主导优势地位,并与欧盟规范认同相一致时,该成员国将支持欧洲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