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触目惊心的事实,时刻提醒我们: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许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我国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环境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教育逐步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渗透到各个学科里。地理作为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课中选进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增设了“环境保护”的选修模块,作为培养学生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培养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人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人与环境简单和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口号的驱使下,疯狂地掠夺大自然。而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不但掠夺式地开发着自然资源,还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污染
人类时刻在向大气排放着各式各样的有害气体,使地球大气的质量在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超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改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问题已刻不容缓。
全球已有20多亿人缺乏清洁用水,每年有2.5亿人因水污染问题而染病或死亡。我国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每天排放污水在1亿吨以上,全国85﹪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约有7亿以上的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有近2亿的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
(二)生态破坏
全球耕地每年的表土流失量约有240亿吨,我国就流失约50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160.3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6。全国有1/3以上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全球35﹪以上的土地面积处于沙漠化的威胁之中。涉及100多个国家,受影响的人口近10亿。我国是受沙漠化影响或威胁严重的地区,全国现有沙漠和沙漠化面积约153.3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并且仍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触目惊心的事实,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保护环境,维护家园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目前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捷径。
二、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环境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高中地理教材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保教育的结合点,培养环保意识,完成环保教育。教材设计了“活动”内容和问题研究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和问题研究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活动”和问题研究开展小组讨论或演讲。引导学生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了解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教育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开展环保教育。
三、开设选修课,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环境教育的核心就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具有环境道德。环境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选修课《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实质;知道了環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选修教材通过生动事实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索,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产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产生环境危机感,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发展。在本地有可持续发展的典例:稻田养蟹,生态养猪,又有著名湿地红海滩。学生自己整理小资料,开展演讲活动,普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美化校园、植树造林、种植花草等。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通过参与环保行动,强化环保道德行为意志,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例如现在学生生活消费中,喝瓶装水,用塑料袋装食物用后即丢,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现象。一周开展一次活动,在活动当天要求学生在食堂用餐,不用塑料袋带食物、不用一次性筷子,用杯倒开水喝。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创造美好环境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理性行为。并且要求每个学生以身作则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并且影响督促周边的人。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扩展。
四、组织环保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效果更为显著。
有很多与环境有关的重大纪念日,如“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在这些重大的纪念日,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学习,带着问题参观学习。在学习《大气污染》时,参加石化加工厂,了解工厂在带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些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中无法替代的优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贯穿环保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王英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永民《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周宏福《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张华玲《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李铁《警惕环境危害策划环境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许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我国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环境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教育逐步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渗透到各个学科里。地理作为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课中选进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增设了“环境保护”的选修模块,作为培养学生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培养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人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人与环境简单和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口号的驱使下,疯狂地掠夺大自然。而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不但掠夺式地开发着自然资源,还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污染
人类时刻在向大气排放着各式各样的有害气体,使地球大气的质量在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超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改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问题已刻不容缓。
全球已有20多亿人缺乏清洁用水,每年有2.5亿人因水污染问题而染病或死亡。我国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每天排放污水在1亿吨以上,全国85﹪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约有7亿以上的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有近2亿的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
(二)生态破坏
全球耕地每年的表土流失量约有240亿吨,我国就流失约50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160.3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6。全国有1/3以上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全球35﹪以上的土地面积处于沙漠化的威胁之中。涉及100多个国家,受影响的人口近10亿。我国是受沙漠化影响或威胁严重的地区,全国现有沙漠和沙漠化面积约153.3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并且仍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触目惊心的事实,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保护环境,维护家园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目前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捷径。
二、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环境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高中地理教材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保教育的结合点,培养环保意识,完成环保教育。教材设计了“活动”内容和问题研究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和问题研究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活动”和问题研究开展小组讨论或演讲。引导学生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了解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教育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开展环保教育。
三、开设选修课,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环境教育的核心就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具有环境道德。环境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选修课《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实质;知道了環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选修教材通过生动事实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索,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产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产生环境危机感,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发展。在本地有可持续发展的典例:稻田养蟹,生态养猪,又有著名湿地红海滩。学生自己整理小资料,开展演讲活动,普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美化校园、植树造林、种植花草等。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通过参与环保行动,强化环保道德行为意志,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例如现在学生生活消费中,喝瓶装水,用塑料袋装食物用后即丢,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现象。一周开展一次活动,在活动当天要求学生在食堂用餐,不用塑料袋带食物、不用一次性筷子,用杯倒开水喝。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创造美好环境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理性行为。并且要求每个学生以身作则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并且影响督促周边的人。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扩展。
四、组织环保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效果更为显著。
有很多与环境有关的重大纪念日,如“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在这些重大的纪念日,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学习,带着问题参观学习。在学习《大气污染》时,参加石化加工厂,了解工厂在带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些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中无法替代的优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贯穿环保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王英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永民《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周宏福《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张华玲《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李铁《警惕环境危害策划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