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Si金属间化合物多孔膜材料的制备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Ti粉和高纯石英管为原料,结合冷等静压和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以多孔钛为基体、Ti-Si金属间化合物为多孔膜层的复合多孔材料。通过XRD、EDS、SEM对烧结产物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多孔材料Ti-Si金属间化合物多孔膜层的厚度为2~3μm,孔径小于0.3μm;同时研究了不同粉末粒度区间的Ti粉对Ti-Si多孔膜成膜均匀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限域内原位反应烧结工艺通过一次烧结成功制备出以多孔钛为基体、Ti-Si金属间化合物为多孔膜层的复合多孔材料,为金属梯度多孔材料的制备提供了
其他文献
结合金相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等来分析Cr、Mn质量比对Al-Mg-Si合金在变形温度400~560℃、应变速率0.3 s−1的单轴压缩实验下的变形行为以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变形条件下,合金中Cr、Mn质量比越大,合金的峰值流变应力越大。在高温变形时,发生的动态软化主要为动态回复(DRV)和部分动态再结晶(DRX)。不同Cr、Mn质量比阻碍合金发生DRV/DRX的程度不同,其中0.5CrMn合金阻碍程度最大。在热变形过程中,亚晶尺寸与稳态流变应力相关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浇铸法制备的铜/铝/铜三层膜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分析孔洞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铝薄膜的中部和界面处靠近铝侧出现孔洞。铝薄膜中部的孔洞演化为:压杆位错被克服,出现空隙;形核处新产生的压杆位错被克服,空隙长大。数次发射位错环,空位团长大形成孔洞;孔洞形核附近退孪晶形成层错,应力释放,孔洞长大;应力集中、释放使得层错消失、出现,孔洞进一步长大;孔洞形核附近的层错发生交截,且在形核处发射位错,使得孔洞长到最大。压缩力下,孔洞被无序结构原子填充,沿应变加载方向缩小。无序结构原子填充孔洞,孔
在低温和常温下,使用准静态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杆试验设备对具有较弱织构特征的TA7钛合金棒材进行准静态和动态的单向拉伸和压缩加载试验,并对加载后的试样进行EBSD观察和分析,考察了材料在加载时的孪生行为。结果表明:TA7钛合金的力学行为具有显著的应变率相关性和温度相关性,且其宏观力学行为表现出拉压不对称性。加载过程中,在低温和高应变率条件下孪晶更容易形成,这种温度和应变率相关性在压缩加载时更加显著。相对于多晶纯钛,TA7钛合金中的孪晶密度较小,这是由于铝原子的加入使得孪晶的形成较为困难。TA7钛合金孪晶
本文采用OM、SEM和高温蠕变性能测试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蠕变温度对真空差压分级加压铸造ZL114A合金高温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分级加压压差下,当蠕变温度较低时,蠕变空洞生长困难,蠕变变形量较小。在相同的蠕变条件下,随着分级加压压差的增加,在晶界上偏聚的针状共晶硅组织转变为分布更均匀的棒状,蠕变空洞的数量减少,断口具有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分级加压压差为185 kPa的试样,在进行50 h的蠕变后仍未断裂,高温蠕变性能获得极大的改善。
挤压铸造技术是在压力作用下完成金属液的充型、凝固结晶和补缩过程,利用高压实现细化晶粒尺寸、改善组织形貌和调控铸造缺陷,这是一种集铸造和锻造技术优势为一身的精密、近净、绿色成形技术。目前,铝合金是挤压铸造技术应用的主要材料之一。从铝合金挤压铸造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理论、数值模拟技术、铝合金挤压铸造装备发展、铝合金挤压铸造工艺及铝合金挤压铸造发展方向展望5个方面,对国内外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和分析,为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采用水冷铜坩埚熔炼和铜模吸铸法制备直径3mm的(Zr0.55Cu0.3Al0.1Ni0.05)100−xErx(x=0,0.5,1,2,3,4,5)非晶合金,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仪研究Zr55Cu30Al10Ni5非晶合金添加不同Er元素含量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Er元素的添加,Zr55Cu30Al10Ni5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和断裂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Zr0.55Cu0.3Al0.1Ni0.05)98Er2非晶合金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σb
通过电导率、力学性能测试和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微观组织表征方法,研究固溶处理对紧固件用Al-Zn-Mg-Cu合金挤压棒材电导率、力学性能和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固溶较单级固溶处理,合金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力学性能。随着强化固溶中二级固溶时间的延长和一级、二级固溶温度的提高,电导率和伸长率随之提高,硬度和强度随之降低。其中,二级固溶时间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二级固溶温度,一级固溶温度的影响最小。随着二级固溶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提高,应力腐蚀敏感指数(I
Al-Cu-Mg合金广泛应用于陀螺仪导航系统,其在长期热暴露环境下的尺寸稳定性是影响导航精度的关键。本文以第二相和残余应力演变为基础,利用X射线和球差透射电镜等微观结构分析手段,研究了长期热暴露作用对Al-Cu-Mg合金微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暴露时间的增加,残余应力逐渐降低,Al2CuMg相则逐渐析出并长大,这使得合金的相对尺寸变化首先显著降低,之后轻微增加。合金的相对尺寸首先下降主要与残余应力释放有关,而之后上升则源于Al2CuMg相形貌的改变。与铝合金基体相比,Al2CuMg相会导致约5%
采用高能球磨法对工业钼粉进行活化预处理,研究高能球磨对活化钼粉形貌及其物理性能的影响,分析其烧结致密化行为及活化机理,并与工业纯钼粉烧结致密化行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机械高能球磨使工业钼粉得到有效活化,获得额外界面能和晶格畸变能,可显著降低其致密化烧结温度。经高能球磨化,粉末在1300℃烧结能达到较高的相对密度(95%)和硬度(450 HV),远优于工业钼粉烧结样(83%,90 HV)。
氩气气氛下,采用质量法测定铝在简单电解质(SE)、高钾电解质(HPE)和高锂电解质(HLE)中的溶解损失量。结果表明:铝的溶解损失除了与铝的溶解反应和Al4C3的生成反应有关外,还与铝−炭原电池的形成有关。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铝在简单电解质和高钾电解质中的溶解损失速率在0.18~0.22 mg/(cm2∙min)范围内,远低于铝在高锂电解质中的溶解损失速率0.35 mg/(cm2∙min)。高锂电解质中铝−炭电池反应造成的铝溶解损失速率远高于其他两种铝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