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二力平衡》课堂出发,通过一堂模式实践课,来探讨物理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导的巧妙,课堂的互动生成,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引导;互动;主体性;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22-4
市初二物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及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后,一学校青年教师回校上汇报课,上的是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他把上两次活动中听到的课及课后议课中的改进建议等进行了消化和吸收,重新修改了课件和练习,尝试上了这一节课,此次实践课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上课伊始,教师让大家先看几段视频:呼啸而上的战机在空中或翻滚,或聚或散;过山车上下翻滚,快速前行;火箭从发射架上喷吐着烈焰呼啸而起飞入高空。师:大家知道是什么让飞机和过山车的运动状态急剧发生变化的吗?又是什么举起成百上千吨的火箭并送入太空?生(齐):力。师:对,是力在左右着物体运动的规律,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探讨其中的奥秘。
分析站在全章的高度,引领这一章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师: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大多是很复杂的,为了便于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让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投放巨石阵图片和几幅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美国叠石艺术图片,学生面露惊讶之色。)师:这些巨石叠放成这样,可能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解决心中的疑问。
分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物理。
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投影P62图9-1的四幅图),这几个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让各小组分别汇报。
由于教师将图片下的说明文字中的关键词如“静止”、“匀速”等都套成鲜艳的彩色,学生在说出物体的状态时没有什么障碍,对静止的花瓶和叠石、起重机吊起的货物的受力分析也都正确,在对行驶中的列车的受力分析中,几个学生都有遗漏,最后尽管统一了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对是否存在向上的支持力还有疑虑。
师:你怎么知道列车受到支持力的作用?
生1:火车能在桥上不掉下去,说明它受到桥的支持力作用。
生2:车对地面有压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地面对车也有力的作用,这就是支持力。
师:很好!都还能说出自己的依据。像这样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再来看最简单的情况,像图1、图3和图4中的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简称二力平衡。(板书课题和第一个知识点:平衡状态)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小结一下,平衡状态其实包含哪两种状态?
生: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把这两种状态并列板书在平衡状态的前面)
师:我们来看这几个物体,它们是否也处于平衡状态?
视频播放正加速上升的火箭、树上下落的苹果、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学生边看边举手回答,它们都不是平衡状态。
师:哪个同学来小结一下,为什么它们都不是平衡状态的?
生1:火箭是加速运动的,苹果下落是越落越快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是做曲线运动的。
生2:它们都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能否说出几个身边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而且要说出它的状态。
生1:静止的课桌。
生2:课桌上的书本。
生3:站着的我。(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生4: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
马上有同学反驳,不对。师:你认为怎么说才对呢?生5:在直的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生6:在平直的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大家一起鼓掌)
分析教师有效的问题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师生有效的互动,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列举正反两个方面且联系学生生活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训练设计及时到位,事半功倍效果好。
师:(指着图片中的花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那么这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到大家似乎无从下手,欲言又止)
师继续:我们在前面讨论到过,力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那么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一下,两个互相平衡的力,它们的大小、方向等等,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大胆猜想一下!
生1:大小可能相等。
生2:方向可能相反的。
生3:还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的。
生4:它们的作用点也应该相同。
老师听着同学的回答,边将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一条直线,作用点等并列板书于黑板右侧。
师: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很好,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为了方便实验,我们只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提示我们来看桌上的器材(课前实验室教师已经将硬纸板、细线、铁架台组装好),首先明确要研究的对象是小纸板,作用在纸板上的两个力就是两边的细线对它的拉力,由于小纸板的重力远小于两边钩码对小纸板的拉力,所以小纸板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在投影上打出63页的“信息快递”和物理思想: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那么作用在小纸板上的两个拉力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使它保持静止呢?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让同学来说说,你们准备探究哪个因素,怎么操作?
生1:我们准备探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在两边细线的下面挂上不同的钩码,看纸板会不会静止。 生2:我们准备探究两个力的方向关系,把挂在右边的钩码拿掉,也挂到左边来。
生3:第一组的实验除了要挂不同的钩码看一看,还要挂相同的钩码也看看结果的。
师:(看大家似乎没有其他办法了)把右边的钩码也挂到左边。你们认为是两个力拉纸板还是一个力在拉呢?怎么做才是有两个力拉呢?
生:把右边的细线也挂到左边滑轮上。再在线下挂钩码。
师:大家的方案很好!如果我要想验证,这两个力必须在同一条直线呢?该怎么做呢?谁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那么就要——使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把纸板往下拉一点,两边的线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然后松开手,看纸板能否静止。
师:他的做法,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做法也可以,但是有个小问题,我们说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探究结果时,我们只能改变其中一个,在刚才这个同学的方案中,往下拉一点纸板,两条线是不在一直线上了,但同时它们的方向也不是相反的了啊!(手比划一下)而是有一个夹角了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把纸板扭转一下。
师:你做给大家看看呢。(教师跟着学生一起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大家看明白了吗?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保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还不能在一条直线上。
分析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下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做着这个实验,并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尝试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一个探究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师:很好!刚才有个同学在猜想时还说到这两个力的作用点要一致,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现在小纸板就是静止的(指演示器材上的),细线在纸板上的作用点一定要在同一点上吗?
生:不需要。
师:那么两边的拉力若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纸板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拿起一把剪刀,作势要剪开纸板的样子)若把它的中间剪开,变成两片纸板了,它们还都能保持静止状态吗?现在我们知道二力平衡可能要满足哪些条件了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还要看看哪个组能最快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完成实验,并填写学案上的结论部分,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完成了实验的过程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预设的问题很好地引导着学生的思考,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性好。
师:谁来把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完整地说一下。(学案上有要求同学以填空形式完成的结论)
学生完整地把学案上的结论填好并回答正确。
师:谁能说一下,这句话中包含了二力平衡的哪几个条件?
生1:三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生2:还有一个: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师:我们在猜想阶段曾有个同学猜想两个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点上,是作用在同一点上还是同一物体上呢?我们一起来把这几个条件提炼一下: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板书)我们来看几个例题。(投影。学案上也有)
分析4个例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较强,选题较典型,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进一步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通过前面的探究和几个例题,我们能否归纳出判定一个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的依据。
生1: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一定平衡的。
生2:还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生3: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还要是同一物体上。
师:我们可以依据物体的状态来判定,也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定。我们能否判断课堂开始时观看的叠石,在什么情况下,叠石可以静止不动呢?
生: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必须在一直线上。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前面看过的第二幅图,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的受力情况。可以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学生再回答)
生:重力和支持力是二力平衡的,牵引力和阻力也是二力平衡的。
师:在竖直方向上可以看成列车没有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便于我们理解重力与支持力的关系、牵引力与阻力的关系。我们来看64页《生活·物理·社会》,请个同学把“高空王子阿迪力”这段读一下。(一生读)注意他在行走时,总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使重力作用线竖直向下通过钢丝,这样阿迪力才能在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64页“WWW”的四道题目。(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完成后,请了几个同学进行了分析讲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请几个同学发言交流,同时教师将黑板上的板书划分成左右两块,左边是排列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并用大括号括起,标上“平衡状态”,右边是二力平衡条件,大括号括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两个大括号之间用两个反向的箭头相连。然后布置了作业。)
分析既帮助学生及时回顾总结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板书设计为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教师在板书设计上的用心和认真。也进一步突出了这节课的知识重点。
总评整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合理,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都较准确,重点突出有方法,难点突破有发现。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学生的活动设计思路清晰,安排合理。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训练设计合理到位,时机安排巧妙,训练效果好,达成度高。板书设计有新意。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等待,善于倾听,语言清晰规范,感情投入。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引导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得当,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流畅。课堂中还应多关注学困生,提问的面还可扩大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立足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后记青年教师只有主动学习,锐意进取,大胆尝试。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不断学习和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用心钻研教学理论和先进经验。并积极消化吸收,不断攀登教学业务的一个个高峰,才能快速成长为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炳羿.继承与创新[M].江苏: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高友东,王艳菊.物理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J].物理教学探讨,2010,(10):26.
(栏目编辑 刘荣)
关键词:引导;互动;主体性;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22-4
市初二物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及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后,一学校青年教师回校上汇报课,上的是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他把上两次活动中听到的课及课后议课中的改进建议等进行了消化和吸收,重新修改了课件和练习,尝试上了这一节课,此次实践课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上课伊始,教师让大家先看几段视频:呼啸而上的战机在空中或翻滚,或聚或散;过山车上下翻滚,快速前行;火箭从发射架上喷吐着烈焰呼啸而起飞入高空。师:大家知道是什么让飞机和过山车的运动状态急剧发生变化的吗?又是什么举起成百上千吨的火箭并送入太空?生(齐):力。师:对,是力在左右着物体运动的规律,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探讨其中的奥秘。
分析站在全章的高度,引领这一章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师: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大多是很复杂的,为了便于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让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投放巨石阵图片和几幅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美国叠石艺术图片,学生面露惊讶之色。)师:这些巨石叠放成这样,可能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解决心中的疑问。
分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物理。
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投影P62图9-1的四幅图),这几个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让各小组分别汇报。
由于教师将图片下的说明文字中的关键词如“静止”、“匀速”等都套成鲜艳的彩色,学生在说出物体的状态时没有什么障碍,对静止的花瓶和叠石、起重机吊起的货物的受力分析也都正确,在对行驶中的列车的受力分析中,几个学生都有遗漏,最后尽管统一了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对是否存在向上的支持力还有疑虑。
师:你怎么知道列车受到支持力的作用?
生1:火车能在桥上不掉下去,说明它受到桥的支持力作用。
生2:车对地面有压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地面对车也有力的作用,这就是支持力。
师:很好!都还能说出自己的依据。像这样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再来看最简单的情况,像图1、图3和图4中的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简称二力平衡。(板书课题和第一个知识点:平衡状态)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小结一下,平衡状态其实包含哪两种状态?
生: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把这两种状态并列板书在平衡状态的前面)
师:我们来看这几个物体,它们是否也处于平衡状态?
视频播放正加速上升的火箭、树上下落的苹果、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学生边看边举手回答,它们都不是平衡状态。
师:哪个同学来小结一下,为什么它们都不是平衡状态的?
生1:火箭是加速运动的,苹果下落是越落越快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是做曲线运动的。
生2:它们都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能否说出几个身边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而且要说出它的状态。
生1:静止的课桌。
生2:课桌上的书本。
生3:站着的我。(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生4: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
马上有同学反驳,不对。师:你认为怎么说才对呢?生5:在直的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生6:在平直的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大家一起鼓掌)
分析教师有效的问题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师生有效的互动,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列举正反两个方面且联系学生生活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训练设计及时到位,事半功倍效果好。
师:(指着图片中的花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那么这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到大家似乎无从下手,欲言又止)
师继续:我们在前面讨论到过,力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那么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一下,两个互相平衡的力,它们的大小、方向等等,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大胆猜想一下!
生1:大小可能相等。
生2:方向可能相反的。
生3:还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的。
生4:它们的作用点也应该相同。
老师听着同学的回答,边将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一条直线,作用点等并列板书于黑板右侧。
师: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很好,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为了方便实验,我们只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提示我们来看桌上的器材(课前实验室教师已经将硬纸板、细线、铁架台组装好),首先明确要研究的对象是小纸板,作用在纸板上的两个力就是两边的细线对它的拉力,由于小纸板的重力远小于两边钩码对小纸板的拉力,所以小纸板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在投影上打出63页的“信息快递”和物理思想: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那么作用在小纸板上的两个拉力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使它保持静止呢?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让同学来说说,你们准备探究哪个因素,怎么操作?
生1:我们准备探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在两边细线的下面挂上不同的钩码,看纸板会不会静止。 生2:我们准备探究两个力的方向关系,把挂在右边的钩码拿掉,也挂到左边来。
生3:第一组的实验除了要挂不同的钩码看一看,还要挂相同的钩码也看看结果的。
师:(看大家似乎没有其他办法了)把右边的钩码也挂到左边。你们认为是两个力拉纸板还是一个力在拉呢?怎么做才是有两个力拉呢?
生:把右边的细线也挂到左边滑轮上。再在线下挂钩码。
师:大家的方案很好!如果我要想验证,这两个力必须在同一条直线呢?该怎么做呢?谁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那么就要——使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把纸板往下拉一点,两边的线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然后松开手,看纸板能否静止。
师:他的做法,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做法也可以,但是有个小问题,我们说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探究结果时,我们只能改变其中一个,在刚才这个同学的方案中,往下拉一点纸板,两条线是不在一直线上了,但同时它们的方向也不是相反的了啊!(手比划一下)而是有一个夹角了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把纸板扭转一下。
师:你做给大家看看呢。(教师跟着学生一起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大家看明白了吗?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保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还不能在一条直线上。
分析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下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做着这个实验,并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尝试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一个探究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师:很好!刚才有个同学在猜想时还说到这两个力的作用点要一致,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现在小纸板就是静止的(指演示器材上的),细线在纸板上的作用点一定要在同一点上吗?
生:不需要。
师:那么两边的拉力若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纸板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拿起一把剪刀,作势要剪开纸板的样子)若把它的中间剪开,变成两片纸板了,它们还都能保持静止状态吗?现在我们知道二力平衡可能要满足哪些条件了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还要看看哪个组能最快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完成实验,并填写学案上的结论部分,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完成了实验的过程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预设的问题很好地引导着学生的思考,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性好。
师:谁来把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完整地说一下。(学案上有要求同学以填空形式完成的结论)
学生完整地把学案上的结论填好并回答正确。
师:谁能说一下,这句话中包含了二力平衡的哪几个条件?
生1:三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生2:还有一个: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师:我们在猜想阶段曾有个同学猜想两个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点上,是作用在同一点上还是同一物体上呢?我们一起来把这几个条件提炼一下: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板书)我们来看几个例题。(投影。学案上也有)
分析4个例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较强,选题较典型,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进一步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通过前面的探究和几个例题,我们能否归纳出判定一个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的依据。
生1: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一定平衡的。
生2:还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生3: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还要是同一物体上。
师:我们可以依据物体的状态来判定,也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定。我们能否判断课堂开始时观看的叠石,在什么情况下,叠石可以静止不动呢?
生: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必须在一直线上。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前面看过的第二幅图,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的受力情况。可以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学生再回答)
生:重力和支持力是二力平衡的,牵引力和阻力也是二力平衡的。
师:在竖直方向上可以看成列车没有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便于我们理解重力与支持力的关系、牵引力与阻力的关系。我们来看64页《生活·物理·社会》,请个同学把“高空王子阿迪力”这段读一下。(一生读)注意他在行走时,总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使重力作用线竖直向下通过钢丝,这样阿迪力才能在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64页“WWW”的四道题目。(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完成后,请了几个同学进行了分析讲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请几个同学发言交流,同时教师将黑板上的板书划分成左右两块,左边是排列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并用大括号括起,标上“平衡状态”,右边是二力平衡条件,大括号括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两个大括号之间用两个反向的箭头相连。然后布置了作业。)
分析既帮助学生及时回顾总结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板书设计为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教师在板书设计上的用心和认真。也进一步突出了这节课的知识重点。
总评整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合理,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都较准确,重点突出有方法,难点突破有发现。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学生的活动设计思路清晰,安排合理。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训练设计合理到位,时机安排巧妙,训练效果好,达成度高。板书设计有新意。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等待,善于倾听,语言清晰规范,感情投入。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引导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得当,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流畅。课堂中还应多关注学困生,提问的面还可扩大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立足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后记青年教师只有主动学习,锐意进取,大胆尝试。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不断学习和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用心钻研教学理论和先进经验。并积极消化吸收,不断攀登教学业务的一个个高峰,才能快速成长为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炳羿.继承与创新[M].江苏: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高友东,王艳菊.物理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J].物理教学探讨,2010,(10):26.
(栏目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