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成年礼仪式的宗教信仰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以及对施礼者和受礼者的组合分析,说明了成年礼仪式既可发挥社会关系强化功能作用,也可发挥社会平衡功能作用。这对当今的青年教育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成年礼仪式 功能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58-02
成年礼仪式功能是指仪式活动对宗教信仰、社会教育、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影响作用。成年礼仪式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而且也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
1 成年礼仪式的宗教信仰功能
现实生活中人们已有的宗教、社会、文化等观念阻碍着成年礼仪式宗教信仰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实现,因此对受礼者实施与现实生活的隔离,是成年仪式活动的第一程序。这种独特的环境对受礼者来讲具有独特的意义,目的是隔断受礼者同过去的任何联系,等回到部落,再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成为部落群体的成员。
隔离仪式环境除自然环境以外,也有人为创造的仪式环境,即专门为被受礼者建造的环境。如在中非曾经有一种“养胖房”的仪式环境。
为什么要对青春期的孩子隔离?它的功能是什么?对此有多种文化的解释:一种解释是隔离意味着生者死去,以便于全新的个体的再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卡勒印第安人中,对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要经过三至四年的隔离时期,这种隔离过渡仪式被称为“活埋。”在这一期间,女孩子要独居荒凉的旷野生活。
而另一种解释是出于生殖禁忌。青春期到来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往往会使人们感到十分惊异和恐怖,人们通过隔离等仪式活动,以表达对这种自然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也就有许多生殖禁忌产生。
再一种解释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即检验受礼者是否具备成人的意志品质。塞内加尔的富拉尼人,每年都要举行接纳男孩子成人的典礼。小伙子在接受特殊考验时,围观的人们中如有未婚女子出列为他求情,那才算“合格”。对青春期隔离的三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都有一定的实证资料作为佐证。
这种隔离仪式到底是由生到死和由死到生的一种象征性轮回,还是对青春期性状畏惧心理而产生的生殖禁忌,抑或是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的考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考察隔离仪式的社会功能。
然而,这些不同层面的解释,都没有揭示隔离仪式的社会本质。通过认真考察与全面历史地分析仪式功能的社会背景,才能正确揭示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在原始社会,人们所以生殖崇拜、生殖禁忌的仪式活动都是以期盼正常的种族繁衍为目的。随着人们抽象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需要用更大的社会性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人们发展出图腾崇拜,以求对族群的保护。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青春期的性状反映是自然的生理状态,氏族、部落的发展还要取决于每个人成年人后承担起生产和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需要人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体魄。隔离仪式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也是人化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也是人们社会生活发展要求的结果。这种仪式环境所承担的宗教信仰功能、文化认同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社会功能的不同反映。
隔离仪式环境的独特性表现在施礼者和仪式象征物常常是在缺失状态下进行的活动,成年礼仪式对受礼者的隔离,虽然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但不同的隔离仪式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但文化认同和社会教育功能都不是这一阶段仪式活动的主要功能,而隔离仪式活动则是为了最终实现上述功能,实现宗教信仰功能的一个过程。
2 成年礼仪式的社会教育功能
成年礼仪式的第二个程序就是过渡仪式。过渡仪式是一种阈限形式,它非常适宜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的功能。
阈限(liminality)在拉丁文中有“门槛”的意思,举行成年礼的人就是处于门槛之处的人。阈限之人就是特征不清晰之人,他既不在门槛之内也不在门槛之外。阈限状态是成年仪式活动所需要的状态。成年礼仪式的活动组织者都要设计出一些阈限的仪式活动。
阈限状态中的受礼者可能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也许会被装扮成怪兽的样子,身上只披上一块布条;也许干脆赤身裸体,以此来表现作为阈限的存在,他们没地位……简言之,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把他们与其他的初次受礼者或初次参与者分开来”。处于阈限状态的受礼者是最容易接受教育,因为人性的白板是实施教育的最好模板。阈限状态中的施礼者虽然已经出场,但是以多种角色出现,对于受礼者来说,施礼者的角色分工还是不明确的。虽然他们角色各异,但阈限仪式中的施礼者功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形成阈限氛围,对已经处于阈限状态的受礼者产生影响。阈限仪式中的象征物也已经在场,但对于受礼者来说,其功能也与出场的施礼者一样。受礼者、施礼者、仪式象征物这种馄饨不清的状态就是阈限的状态,他们形成的社会环境就是阈限环境。阈限环境就是日常环境与仪式环境的融合,这种状态对人们形成一定的理念信仰、实现文化认同,达到教育者的社会目标都是极为重要的。
阈限形式的不稳定、各种角色的不确定,仪式象征物的内涵不清,这种阈限环境对于受礼者来说,就表现为“同一性的混乱”。“自我同一性混乱”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概念。自我同一性混乱是青春期阶段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青春期危机问题,是古今中外各种成年仪式必须面对的。
原始人类用神秘的方式解决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问题,这对我们现代青年教育有一些启发。阈限状态是解决青少年教育的最好时机,如采取适当的仪式活动,就可以实现自我认同,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在封建社会,成年礼仪式是以家庭和家族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仪式活动与日常活动难以区分也构成了青年过渡礼仪的阈限状态,受礼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但这种过渡是在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中实现的。在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中,虽然施礼者、仪式象征物已经在场,但对年青人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成年仪式阈限状态对青年的教育是在宗族长者的指导下,由社区成员共同承担的。现代社会,要实现青少年与某种文化的认同,也必须注意阈限状态的结构与功能。
无论过渡仪式是长是短,过渡的方式多么复杂神秘,而青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些古老的仪俗和某种生活的技能,因此,青年就是一个被动的文化适应的个体,他们要循规蹈矩,不得有任何越轨的行为。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考察南太平洋岛上萨摩亚青年中发现,虽然没有像原始习俗那样对青年实施隔离,但是作为青年过渡时期的组织形式“奥玛珈”是被严格监督的。一个青年人要成为一个木匠,或者成为一名渔人,一名演说者,一名雕花匠,他应该出类拔萃,但是他也不能太有能耐、太杰出、太早慧,他只能略略超出同伴一些,决不能太突出。他必须能够消蚀同伴的仇恨,又不致引起长者的非难,因为长者并不宽囿早熟,相反更乐意鼓励并袒护落后。
在成年仪式的阈限形式中,青年过渡方式还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仅对在某一阶段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有许多复杂的神秘的规定,在过渡时间的期限上也有少则几天,多则几年,几十年不等的严格规定,而且在过渡时期内,还有青年人学习、生活、劳作的组织,所以他们的社会教育方式还是比较好的,没有我们现代社会中青春期危机的问题。
3 成年礼仪式的文化认同功能
对成年礼仪式程序来说,成年礼仪式经过隔离、过渡和社会教育,并没有最后完成对青年的接纳。成年礼仪式是社会现实结构的模拟和反映,接纳仪式通过不同的仪式活动,实现和强化成人者的文化认同,最终完成一个人社会角色的接纳。
现实社会的形式性是指社会成员有严格的地位等级,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成年礼仪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要强化现实社会的形式性,使受礼者更加适合现实社会的要求。仪式活动严格的程序、施礼者尊贵地位、仪式象征物的神圣、仪式环境的庄严肃穆,这种仪式活动的完整性是现实社会形式性的直接反映。但是,现实社会也有非形式性的一面,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的反抗,边缘和弱势群体与中心和利益群体的冲突,这种非形式性在成年礼仪式中也有反映。
然而,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图腾和神灵的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氏族部落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人与图腾和神灵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也存在人与神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阶级、阶层、等级关系;结构性成年接纳仪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强化现实社会的关系。
涂尔干对宗教基本生活的研究中提出了消极模拜和积极模拜两种仪式活动。消极模拜和积极模拜的仪式活动都是对形式性社会关系的反映,都是强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认同。
消极模拜强调仪式活动的神圣性,神灵的不可侵犯性。在原始成年礼仪式中的消极模拜是通过宗教禁忌的形式强化社会关系的形式性。如“在任何情况下,尚未成年的人都不能接触储灵珈或牛吼器,然而,成年人却可以任意使用这些东西,因为成年礼已经将神圣性授给了他们。”有些食物和植物是禁止食用的,“只有那些拥有足够宗教尊荣的老人才有可能逃脱这条禁忌的约束”。
成年礼仪式将现实社会中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有地位的尊者与一般的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用宗教禁忌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强化。原始成年礼仪式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强化神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现代社会的成年礼仪式则把这种宗教禁忌转化为各种礼仪规范,把社会的政治制度、关系等级、价值规范通过礼仪的形式给以强化。如在毕业典礼上要设主席台、要有国旗、校旗、校徽等仪式标志;参加活动的人要衣冠整齐,仪式开始时要唱国歌、校歌,人们要起立、态度要严肃认真。在这里国旗、校旗、校徽等仪式象征物,是它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就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仪式性强化。
积极模拜是通过与神圣物的接触和模仿,再现社会关系的现实。消极模拜是通过宗教禁忌的形式划分神灵与世俗的区别,禁止世俗之人对神圣事物的亵渎;而积极模拜是通过祭祀的形式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在成年接纳仪式中常常有祭祀活动,祭祀仪式被当作一种供养或崇敬。但是,在一些仪式活动中,“奉献牺牲的崇拜者与他们所尊奉的神共亨牺牲”这似乎是在亵渎神灵,而罗伯特、史密斯则认为:“在祭祀中,被宰杀的动物起初肯定几乎被当成了神,被当成了以之为牺牲者的近亲”。在成年礼仪式中,受礼者沐浴、祷告、穿带有图腾图案的服饰、供奉祭品、吃圣餐、用动物的脂肪或植物的某些部分涂抹身体等等都是为了与神灵的接触和沟通。成年接纳仪式中,积极模拜的目的就是要强化现实社会的关系形式,就是通过与神灵的接触获得宗教的本质。在现代社会,成年接纳仪式通过类似积极模拜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也是常见的。如在入学典礼和各种庆祝活动中穿上带有标志的校服、配带校徽,请名人签名等;这一切与仪式象征人或物的接触,都是为了使受礼者能够接受现实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关系,使现实的社会形式得到强化。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形式性的社会关系,还有非形式或反形式的社会关系。成年礼仪式的受礼者都是社会边缘群体,地位低下者,处于现实社会结构的非中心位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许多形式性、等级性影响,但也会受到非形式性和反形式性的社会影响。
维克多·特纳对这种反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看作是与正常的地位提升仪式相反的一种仪式活动,即地位逆转仪式。地位提升的仪式(rituals of status elevation)是指“处于一个制度化的等级体系之中的‘仪式的主体’或‘仪式的新手’,会从一个较低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地位,并且这种提升是不可逆转的”。笔者认为,这种地位逆转仪式就是反形式性仪式活动,是对现实社会反形式性的一种仪式性反映。“在圣诞节那一天,英国陆军中的下等兵会吃一顿大餐,而在一旁侍立的都是军官和军士们。在这一仪式结束后,下等兵的地位仍然是不变的。实际上,军士长可能对他们变本加厉地破口大骂,因为他们居然会支使他跑来跑去地端火鸡”。这一仪式的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结构中地位低下者无法宣泄其由于长期处于卑微位置而造成的心理不满的情绪,因此,通过仪式性的活动取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进而实现社会结构和关系的稳固。由此可见,反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具有社会平衡的功能。
形式性成年礼接纳仪式承担着社会关系强化的功能,非形式性成年礼接纳仪式承担着社会平衡功能,而在复杂的成年仪式活动中,有时又表现为形式性和非形式性的统一的仪式性活动。维克多﹒特纳认为,“生命危机的阈限使有抱负的人降卑,并且会一并使之具有获得结构中较高地位的可能。在非洲的许多就职仪式上,我们可以同样的过程……未来的在职酋长或头人会被从平民之中分别出来,然后他必须经历阈限性仪式,在这一仪式中他会被粗鲁地贬低。在此之后的重新聚合仪式上,他可以荣登宝座就任酋长”。就职仪式本来是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是地位提升仪式,承担社会关系强化功能,但是,其中又有非形式性仪式,实现地位逆转,对就职者进行贬斥。对恩丹布部落的就职仪式的研究中发现,“在他们的就职仪式上,即将成为酋长的人和他的仪式意义上的妻子会被隔离到一间小茅屋里并待上一夜,在此期间他们要受到众多准臣民的贬低和斥责”。
由此可见,非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及其地位逆转仪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强化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形式的稳定。“在万圣节前夜(或鬼节)之类的风俗节日中,处于形式中低下位置的人的力量,由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儿童的阈限性主导地位表现了出来。他们常常戴上以掩饰自己身份的面具,其形状十分恐怖,代表着地狱或世界上的邪恶势力——阻止人们生育的巫婆、从地下出来的尸体或骷髅、土著居民(如印第安人)、离群索居者(如侏儒和丑八怪),以及流浪者或反抗权威的人(如海盗或传说中的西部枪手)。如果没有好吃的东西或礼物做补偿的话,这些并不强大的地方力量还会耍些出人意料、令人称道的花样,让手握权柄的一代有家业者吃些苦头”。孩子们带上面具的象征意义是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实现了地位逆转,具有巨大的权力和权威。而从整个社会来说,年度性仪式、周期性仪式活动已反映了一种形式性和非形式性统一的社会文化,这些仪式活动的社关系强化功能、社会平衡功能最终都将以文化认同功能为终结,以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
由以上可以看到,从不同角度分析成年礼仪式在不同程序阶段的形式,分析其产生的的各种功能,可以丰富我们的青年教育理论,提高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分析成年礼仪式不同形式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宗教信仰、宗法教育和文化认同功能,可以丰富我们对青年教育的方法,提高现代社会青年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特纳著.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5页,174页,172页,172—174页,174页.
[2] 爱弥尔·涂尔干蓍.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88页,同前,319—322页,同前.
【关键词】成年礼仪式 功能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58-02
成年礼仪式功能是指仪式活动对宗教信仰、社会教育、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影响作用。成年礼仪式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而且也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
1 成年礼仪式的宗教信仰功能
现实生活中人们已有的宗教、社会、文化等观念阻碍着成年礼仪式宗教信仰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实现,因此对受礼者实施与现实生活的隔离,是成年仪式活动的第一程序。这种独特的环境对受礼者来讲具有独特的意义,目的是隔断受礼者同过去的任何联系,等回到部落,再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成为部落群体的成员。
隔离仪式环境除自然环境以外,也有人为创造的仪式环境,即专门为被受礼者建造的环境。如在中非曾经有一种“养胖房”的仪式环境。
为什么要对青春期的孩子隔离?它的功能是什么?对此有多种文化的解释:一种解释是隔离意味着生者死去,以便于全新的个体的再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卡勒印第安人中,对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要经过三至四年的隔离时期,这种隔离过渡仪式被称为“活埋。”在这一期间,女孩子要独居荒凉的旷野生活。
而另一种解释是出于生殖禁忌。青春期到来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往往会使人们感到十分惊异和恐怖,人们通过隔离等仪式活动,以表达对这种自然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也就有许多生殖禁忌产生。
再一种解释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即检验受礼者是否具备成人的意志品质。塞内加尔的富拉尼人,每年都要举行接纳男孩子成人的典礼。小伙子在接受特殊考验时,围观的人们中如有未婚女子出列为他求情,那才算“合格”。对青春期隔离的三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都有一定的实证资料作为佐证。
这种隔离仪式到底是由生到死和由死到生的一种象征性轮回,还是对青春期性状畏惧心理而产生的生殖禁忌,抑或是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的考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考察隔离仪式的社会功能。
然而,这些不同层面的解释,都没有揭示隔离仪式的社会本质。通过认真考察与全面历史地分析仪式功能的社会背景,才能正确揭示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在原始社会,人们所以生殖崇拜、生殖禁忌的仪式活动都是以期盼正常的种族繁衍为目的。随着人们抽象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需要用更大的社会性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人们发展出图腾崇拜,以求对族群的保护。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青春期的性状反映是自然的生理状态,氏族、部落的发展还要取决于每个人成年人后承担起生产和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需要人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体魄。隔离仪式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也是人化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也是人们社会生活发展要求的结果。这种仪式环境所承担的宗教信仰功能、文化认同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社会功能的不同反映。
隔离仪式环境的独特性表现在施礼者和仪式象征物常常是在缺失状态下进行的活动,成年礼仪式对受礼者的隔离,虽然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但不同的隔离仪式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但文化认同和社会教育功能都不是这一阶段仪式活动的主要功能,而隔离仪式活动则是为了最终实现上述功能,实现宗教信仰功能的一个过程。
2 成年礼仪式的社会教育功能
成年礼仪式的第二个程序就是过渡仪式。过渡仪式是一种阈限形式,它非常适宜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的功能。
阈限(liminality)在拉丁文中有“门槛”的意思,举行成年礼的人就是处于门槛之处的人。阈限之人就是特征不清晰之人,他既不在门槛之内也不在门槛之外。阈限状态是成年仪式活动所需要的状态。成年礼仪式的活动组织者都要设计出一些阈限的仪式活动。
阈限状态中的受礼者可能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也许会被装扮成怪兽的样子,身上只披上一块布条;也许干脆赤身裸体,以此来表现作为阈限的存在,他们没地位……简言之,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把他们与其他的初次受礼者或初次参与者分开来”。处于阈限状态的受礼者是最容易接受教育,因为人性的白板是实施教育的最好模板。阈限状态中的施礼者虽然已经出场,但是以多种角色出现,对于受礼者来说,施礼者的角色分工还是不明确的。虽然他们角色各异,但阈限仪式中的施礼者功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形成阈限氛围,对已经处于阈限状态的受礼者产生影响。阈限仪式中的象征物也已经在场,但对于受礼者来说,其功能也与出场的施礼者一样。受礼者、施礼者、仪式象征物这种馄饨不清的状态就是阈限的状态,他们形成的社会环境就是阈限环境。阈限环境就是日常环境与仪式环境的融合,这种状态对人们形成一定的理念信仰、实现文化认同,达到教育者的社会目标都是极为重要的。
阈限形式的不稳定、各种角色的不确定,仪式象征物的内涵不清,这种阈限环境对于受礼者来说,就表现为“同一性的混乱”。“自我同一性混乱”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概念。自我同一性混乱是青春期阶段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青春期危机问题,是古今中外各种成年仪式必须面对的。
原始人类用神秘的方式解决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问题,这对我们现代青年教育有一些启发。阈限状态是解决青少年教育的最好时机,如采取适当的仪式活动,就可以实现自我认同,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在封建社会,成年礼仪式是以家庭和家族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仪式活动与日常活动难以区分也构成了青年过渡礼仪的阈限状态,受礼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但这种过渡是在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中实现的。在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中,虽然施礼者、仪式象征物已经在场,但对年青人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成年仪式阈限状态对青年的教育是在宗族长者的指导下,由社区成员共同承担的。现代社会,要实现青少年与某种文化的认同,也必须注意阈限状态的结构与功能。
无论过渡仪式是长是短,过渡的方式多么复杂神秘,而青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些古老的仪俗和某种生活的技能,因此,青年就是一个被动的文化适应的个体,他们要循规蹈矩,不得有任何越轨的行为。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考察南太平洋岛上萨摩亚青年中发现,虽然没有像原始习俗那样对青年实施隔离,但是作为青年过渡时期的组织形式“奥玛珈”是被严格监督的。一个青年人要成为一个木匠,或者成为一名渔人,一名演说者,一名雕花匠,他应该出类拔萃,但是他也不能太有能耐、太杰出、太早慧,他只能略略超出同伴一些,决不能太突出。他必须能够消蚀同伴的仇恨,又不致引起长者的非难,因为长者并不宽囿早熟,相反更乐意鼓励并袒护落后。
在成年仪式的阈限形式中,青年过渡方式还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仅对在某一阶段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有许多复杂的神秘的规定,在过渡时间的期限上也有少则几天,多则几年,几十年不等的严格规定,而且在过渡时期内,还有青年人学习、生活、劳作的组织,所以他们的社会教育方式还是比较好的,没有我们现代社会中青春期危机的问题。
3 成年礼仪式的文化认同功能
对成年礼仪式程序来说,成年礼仪式经过隔离、过渡和社会教育,并没有最后完成对青年的接纳。成年礼仪式是社会现实结构的模拟和反映,接纳仪式通过不同的仪式活动,实现和强化成人者的文化认同,最终完成一个人社会角色的接纳。
现实社会的形式性是指社会成员有严格的地位等级,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成年礼仪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要强化现实社会的形式性,使受礼者更加适合现实社会的要求。仪式活动严格的程序、施礼者尊贵地位、仪式象征物的神圣、仪式环境的庄严肃穆,这种仪式活动的完整性是现实社会形式性的直接反映。但是,现实社会也有非形式性的一面,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的反抗,边缘和弱势群体与中心和利益群体的冲突,这种非形式性在成年礼仪式中也有反映。
然而,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图腾和神灵的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氏族部落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人与图腾和神灵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也存在人与神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阶级、阶层、等级关系;结构性成年接纳仪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强化现实社会的关系。
涂尔干对宗教基本生活的研究中提出了消极模拜和积极模拜两种仪式活动。消极模拜和积极模拜的仪式活动都是对形式性社会关系的反映,都是强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认同。
消极模拜强调仪式活动的神圣性,神灵的不可侵犯性。在原始成年礼仪式中的消极模拜是通过宗教禁忌的形式强化社会关系的形式性。如“在任何情况下,尚未成年的人都不能接触储灵珈或牛吼器,然而,成年人却可以任意使用这些东西,因为成年礼已经将神圣性授给了他们。”有些食物和植物是禁止食用的,“只有那些拥有足够宗教尊荣的老人才有可能逃脱这条禁忌的约束”。
成年礼仪式将现实社会中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有地位的尊者与一般的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用宗教禁忌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强化。原始成年礼仪式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强化神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现代社会的成年礼仪式则把这种宗教禁忌转化为各种礼仪规范,把社会的政治制度、关系等级、价值规范通过礼仪的形式给以强化。如在毕业典礼上要设主席台、要有国旗、校旗、校徽等仪式标志;参加活动的人要衣冠整齐,仪式开始时要唱国歌、校歌,人们要起立、态度要严肃认真。在这里国旗、校旗、校徽等仪式象征物,是它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就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仪式性强化。
积极模拜是通过与神圣物的接触和模仿,再现社会关系的现实。消极模拜是通过宗教禁忌的形式划分神灵与世俗的区别,禁止世俗之人对神圣事物的亵渎;而积极模拜是通过祭祀的形式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在成年接纳仪式中常常有祭祀活动,祭祀仪式被当作一种供养或崇敬。但是,在一些仪式活动中,“奉献牺牲的崇拜者与他们所尊奉的神共亨牺牲”这似乎是在亵渎神灵,而罗伯特、史密斯则认为:“在祭祀中,被宰杀的动物起初肯定几乎被当成了神,被当成了以之为牺牲者的近亲”。在成年礼仪式中,受礼者沐浴、祷告、穿带有图腾图案的服饰、供奉祭品、吃圣餐、用动物的脂肪或植物的某些部分涂抹身体等等都是为了与神灵的接触和沟通。成年接纳仪式中,积极模拜的目的就是要强化现实社会的关系形式,就是通过与神灵的接触获得宗教的本质。在现代社会,成年接纳仪式通过类似积极模拜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也是常见的。如在入学典礼和各种庆祝活动中穿上带有标志的校服、配带校徽,请名人签名等;这一切与仪式象征人或物的接触,都是为了使受礼者能够接受现实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关系,使现实的社会形式得到强化。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形式性的社会关系,还有非形式或反形式的社会关系。成年礼仪式的受礼者都是社会边缘群体,地位低下者,处于现实社会结构的非中心位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许多形式性、等级性影响,但也会受到非形式性和反形式性的社会影响。
维克多·特纳对这种反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看作是与正常的地位提升仪式相反的一种仪式活动,即地位逆转仪式。地位提升的仪式(rituals of status elevation)是指“处于一个制度化的等级体系之中的‘仪式的主体’或‘仪式的新手’,会从一个较低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地位,并且这种提升是不可逆转的”。笔者认为,这种地位逆转仪式就是反形式性仪式活动,是对现实社会反形式性的一种仪式性反映。“在圣诞节那一天,英国陆军中的下等兵会吃一顿大餐,而在一旁侍立的都是军官和军士们。在这一仪式结束后,下等兵的地位仍然是不变的。实际上,军士长可能对他们变本加厉地破口大骂,因为他们居然会支使他跑来跑去地端火鸡”。这一仪式的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结构中地位低下者无法宣泄其由于长期处于卑微位置而造成的心理不满的情绪,因此,通过仪式性的活动取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进而实现社会结构和关系的稳固。由此可见,反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具有社会平衡的功能。
形式性成年礼接纳仪式承担着社会关系强化的功能,非形式性成年礼接纳仪式承担着社会平衡功能,而在复杂的成年仪式活动中,有时又表现为形式性和非形式性的统一的仪式性活动。维克多﹒特纳认为,“生命危机的阈限使有抱负的人降卑,并且会一并使之具有获得结构中较高地位的可能。在非洲的许多就职仪式上,我们可以同样的过程……未来的在职酋长或头人会被从平民之中分别出来,然后他必须经历阈限性仪式,在这一仪式中他会被粗鲁地贬低。在此之后的重新聚合仪式上,他可以荣登宝座就任酋长”。就职仪式本来是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是地位提升仪式,承担社会关系强化功能,但是,其中又有非形式性仪式,实现地位逆转,对就职者进行贬斥。对恩丹布部落的就职仪式的研究中发现,“在他们的就职仪式上,即将成为酋长的人和他的仪式意义上的妻子会被隔离到一间小茅屋里并待上一夜,在此期间他们要受到众多准臣民的贬低和斥责”。
由此可见,非形式性成年接纳仪式及其地位逆转仪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强化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形式的稳定。“在万圣节前夜(或鬼节)之类的风俗节日中,处于形式中低下位置的人的力量,由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儿童的阈限性主导地位表现了出来。他们常常戴上以掩饰自己身份的面具,其形状十分恐怖,代表着地狱或世界上的邪恶势力——阻止人们生育的巫婆、从地下出来的尸体或骷髅、土著居民(如印第安人)、离群索居者(如侏儒和丑八怪),以及流浪者或反抗权威的人(如海盗或传说中的西部枪手)。如果没有好吃的东西或礼物做补偿的话,这些并不强大的地方力量还会耍些出人意料、令人称道的花样,让手握权柄的一代有家业者吃些苦头”。孩子们带上面具的象征意义是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实现了地位逆转,具有巨大的权力和权威。而从整个社会来说,年度性仪式、周期性仪式活动已反映了一种形式性和非形式性统一的社会文化,这些仪式活动的社关系强化功能、社会平衡功能最终都将以文化认同功能为终结,以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
由以上可以看到,从不同角度分析成年礼仪式在不同程序阶段的形式,分析其产生的的各种功能,可以丰富我们的青年教育理论,提高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分析成年礼仪式不同形式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宗教信仰、宗法教育和文化认同功能,可以丰富我们对青年教育的方法,提高现代社会青年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特纳著.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5页,174页,172页,172—174页,174页.
[2] 爱弥尔·涂尔干蓍.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88页,同前,319—322页,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