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发生了深重的金融危机,我们仍然面临一个世界范围通货膨胀的时代,起因多少都与美国有关,和美国那些号称金融界翘楚的投资银行有关。他们通过创造金融衍生品增大了资金流动性,也哄抬了全球物价,连他们创造的头衔都被放大了。而当这个势头被国内学会之后,投资银行的头衔在国内也膨胀得厉害。
膨胀的头衔
投行级别序列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现象应该源自美国,叫法比较奇怪,从高到低划分出这样一个层级: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简称ED)、董事(Director,缩写为D),之后职级没有总裁而直接是高级副总裁(Senior Vice President,简称SVP),再后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简称VP)、高级经理(Senior Associate,简称SA)以及经理(Associate,缩写为A)。投行的职位很唬人,看上去全是头儿,最小的也叫做分析师(analyst),跟一些单位有经济师、研究员什么的同一个意思。
在美国,上述几个职级中,自下而上每一级基本可在五六年内晋升。而这些一旦传入国内就变味了,高级别头衔往往容易获得,尤其是当你从一个大型投行跳槽到一个小券商时,按“国内惯例”就会让你直升一两级。于是,国内的董事、总监一大堆,甚至董事总经理都可以快速拿到,当然跳槽在内地投行非常普遍。
多年前我在法国工作时,刚进和法国拉扎银行的合资公司就被授予高级经理职称,名片拿出去显得挺光鲜,也被在法国的中国朋友羡慕,尤其是当时国内名片上印着经理的人还不多,当时国内还没出现头衔膨胀,经理意味着有部门财权人权。而其实,我在法国做这个高级经理既没有部门,又没有手下,什么都没有,就是一般的业务人员,任何事都得自己干。
也就是说,如果换在其他工业性企业,在头衔没膨胀前,投行董事总经理也就相当于部门经理;执行董事相当于部门副经理;董事或高级副总裁相当于一个项目组的头;至于副总裁或高级经理,都是做具体工作或者说是打工的。
莫名的简称
我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在投资银行中董事比副总裁官大,也不明白董事之后为什么没有总裁直接就是副总裁,中间还弄了个高级副总裁。
按照我们的理解力,一个国家最大的官就是总统,没有比他更大的,其次是副总统,相当于投行中的VP,但被翻译过来就成了副总裁——其实你说成是副总统也行,因为英文中词是一样的。美国总统称之为President,副总统顺理成章一直都被称呼为Vice President,却从不简称为VP,也就没留给人那么多疑惑。
至于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这个词,翻译过来严格意义上就是执行董事之意,就是说有的董事是挂名、有的董事是实实在在干事且负责任的,执行董事听上去似乎是后者,所以叫MD。但一到了国内,MD就被喜欢放大头衔的中国人翻译成董事总经理,因为是个总经理就可以称其为老总。而现在一些金融机构,部门经理也开始被称作总经理,和公司总经理一个名称,加上部门越来越多,这下子中国金融企业总经理泛滥,就如同钱发毛一样。现在的一元钱可能只值以前的一毛钱,现在的总经理在以前充其量不过是个经理。既然有了头衔,同事之间从开始的昵称变成习惯相互称“总”,特别是和外人见面时。开始有点调侃之意,久而久之那些被称呼为“总”的人就真以为自己是个“老总”了。
奇怪的叫法
说投资银行这个行当中官衔“通货膨胀”是有道理的。那些头衔中除了最低级的分析师是真正的分析人员以外,经理不是经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部门,就像我当年在法国的职务一样;副总裁不是副总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管理的人,当然也没有能管的部门,而且其上级——也就是他要向其作汇报的人也不是总裁;至于董事总经理,则既不是真正的董事也不是总经理,因为他不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无权参加董事会更没有投票权,所以不是真正的董事,说他也不是总经理是因为那个公司根本不归他管理。所以,投行这些头衔只是代表了其资深程度,工资标准也据此而定,仅此而已。他们的职位和工业企业相应的叫法不是一回事。
至于所谓执行董事(简称ED)则更搞笑,因为医学领域ED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英文缩写,据说ED比过去用的“阳痿”(Impotence)一词更为科学、更为确切,也更易于接受,因为阳痿这个词好像带有一定贬义。美国前些年曾经热播的连续剧《欲望城市》,讲的就是男女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纽约这样紧张和压力大的城市中人们碰到的各种问题。ED这个词也因此成了流行语。
那天在纽约和几位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一起吃饭,一位年轻英俊的校友被任命为其公司的executive director,即将被派往中国。席间大家都很开心,我让他拿出新名片给大家看,仔细研究后我皱着眉头、很严肃地说:“你这个头衔简称就是ED嘛?还写在名片上公开地跟大家宣扬!”众人哄笑不止。
以后投行朋友中我见到的常常是VP和MD,拿出ED名片的却不多,不知道和这个谐音以及其背后相应的医学含义是否有关,因为担任这样职务的往往是成熟干练的中青年男性!
概念的差异
总经理正确的英文叫法应该是General Manager,就是管理整个公司的那个人。但在美国一些州的法律中,General Manager地位还不如秘书,这是我在美国工作涉及法律文件时才了解到的。比如在纽约州公司法中,当董事长或者总裁不在的时候,有签字权的是副总裁或者公司秘书(当然不是国内意义上的总裁小秘),而General Manager是没有签字权的。为此,当我在美国注册国内一家大型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时,成立之初我只能给自己封一个总裁,否则我这个创建者连给自己公司签字的权力都没有。
但是在法国,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就是一个公司的实际领导,权力还是挺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投资银行界的职级沿袭的是英美尤其是美国的习惯。连秘书的概念都不同,比如说在一家上市公司里,董事会秘书是高管,比投行中的董事总经理还要有权力,至少他的签字权要大得多,尤其在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不在的情况下。
头衔或者职务,说到底区别就是服务于人还是管理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秘书称谓最让翻译者纠结,而中国的秘书始终和英美体系不同步。英美国家部长可以叫做秘书,意味着服务别人,比如国防部长按字面翻译应该叫“国防秘书”,在英国原意是服务于女王、后来是服务于首相,在美国原意是服务于总统。首相和总统都出自民选,也就是说“秘书”说到底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公众。但是他们又是势力强大的部门领导,实际的管理者,部属成千上万。
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秘书——就是平日管理部长日程安排、收发文件、电脑打字和接听电话的秘书纯粹是个服务人员,既不能陪同部长出访,也不能参加工作宴请,还永远不会升迁到部长的位置。这点又和我们不同,在国内,部长秘书似乎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副部长对其都得客气,而他还有日后当部长的可能。所以说,头衔在我们国内膨胀得还是挺厉害的。
膨胀的头衔
投行级别序列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现象应该源自美国,叫法比较奇怪,从高到低划分出这样一个层级: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简称ED)、董事(Director,缩写为D),之后职级没有总裁而直接是高级副总裁(Senior Vice President,简称SVP),再后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简称VP)、高级经理(Senior Associate,简称SA)以及经理(Associate,缩写为A)。投行的职位很唬人,看上去全是头儿,最小的也叫做分析师(analyst),跟一些单位有经济师、研究员什么的同一个意思。
在美国,上述几个职级中,自下而上每一级基本可在五六年内晋升。而这些一旦传入国内就变味了,高级别头衔往往容易获得,尤其是当你从一个大型投行跳槽到一个小券商时,按“国内惯例”就会让你直升一两级。于是,国内的董事、总监一大堆,甚至董事总经理都可以快速拿到,当然跳槽在内地投行非常普遍。
多年前我在法国工作时,刚进和法国拉扎银行的合资公司就被授予高级经理职称,名片拿出去显得挺光鲜,也被在法国的中国朋友羡慕,尤其是当时国内名片上印着经理的人还不多,当时国内还没出现头衔膨胀,经理意味着有部门财权人权。而其实,我在法国做这个高级经理既没有部门,又没有手下,什么都没有,就是一般的业务人员,任何事都得自己干。
也就是说,如果换在其他工业性企业,在头衔没膨胀前,投行董事总经理也就相当于部门经理;执行董事相当于部门副经理;董事或高级副总裁相当于一个项目组的头;至于副总裁或高级经理,都是做具体工作或者说是打工的。
莫名的简称
我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在投资银行中董事比副总裁官大,也不明白董事之后为什么没有总裁直接就是副总裁,中间还弄了个高级副总裁。
按照我们的理解力,一个国家最大的官就是总统,没有比他更大的,其次是副总统,相当于投行中的VP,但被翻译过来就成了副总裁——其实你说成是副总统也行,因为英文中词是一样的。美国总统称之为President,副总统顺理成章一直都被称呼为Vice President,却从不简称为VP,也就没留给人那么多疑惑。
至于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这个词,翻译过来严格意义上就是执行董事之意,就是说有的董事是挂名、有的董事是实实在在干事且负责任的,执行董事听上去似乎是后者,所以叫MD。但一到了国内,MD就被喜欢放大头衔的中国人翻译成董事总经理,因为是个总经理就可以称其为老总。而现在一些金融机构,部门经理也开始被称作总经理,和公司总经理一个名称,加上部门越来越多,这下子中国金融企业总经理泛滥,就如同钱发毛一样。现在的一元钱可能只值以前的一毛钱,现在的总经理在以前充其量不过是个经理。既然有了头衔,同事之间从开始的昵称变成习惯相互称“总”,特别是和外人见面时。开始有点调侃之意,久而久之那些被称呼为“总”的人就真以为自己是个“老总”了。
奇怪的叫法
说投资银行这个行当中官衔“通货膨胀”是有道理的。那些头衔中除了最低级的分析师是真正的分析人员以外,经理不是经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部门,就像我当年在法国的职务一样;副总裁不是副总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管理的人,当然也没有能管的部门,而且其上级——也就是他要向其作汇报的人也不是总裁;至于董事总经理,则既不是真正的董事也不是总经理,因为他不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无权参加董事会更没有投票权,所以不是真正的董事,说他也不是总经理是因为那个公司根本不归他管理。所以,投行这些头衔只是代表了其资深程度,工资标准也据此而定,仅此而已。他们的职位和工业企业相应的叫法不是一回事。
至于所谓执行董事(简称ED)则更搞笑,因为医学领域ED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英文缩写,据说ED比过去用的“阳痿”(Impotence)一词更为科学、更为确切,也更易于接受,因为阳痿这个词好像带有一定贬义。美国前些年曾经热播的连续剧《欲望城市》,讲的就是男女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纽约这样紧张和压力大的城市中人们碰到的各种问题。ED这个词也因此成了流行语。
那天在纽约和几位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一起吃饭,一位年轻英俊的校友被任命为其公司的executive director,即将被派往中国。席间大家都很开心,我让他拿出新名片给大家看,仔细研究后我皱着眉头、很严肃地说:“你这个头衔简称就是ED嘛?还写在名片上公开地跟大家宣扬!”众人哄笑不止。
以后投行朋友中我见到的常常是VP和MD,拿出ED名片的却不多,不知道和这个谐音以及其背后相应的医学含义是否有关,因为担任这样职务的往往是成熟干练的中青年男性!
概念的差异
总经理正确的英文叫法应该是General Manager,就是管理整个公司的那个人。但在美国一些州的法律中,General Manager地位还不如秘书,这是我在美国工作涉及法律文件时才了解到的。比如在纽约州公司法中,当董事长或者总裁不在的时候,有签字权的是副总裁或者公司秘书(当然不是国内意义上的总裁小秘),而General Manager是没有签字权的。为此,当我在美国注册国内一家大型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时,成立之初我只能给自己封一个总裁,否则我这个创建者连给自己公司签字的权力都没有。
但是在法国,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就是一个公司的实际领导,权力还是挺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投资银行界的职级沿袭的是英美尤其是美国的习惯。连秘书的概念都不同,比如说在一家上市公司里,董事会秘书是高管,比投行中的董事总经理还要有权力,至少他的签字权要大得多,尤其在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不在的情况下。
头衔或者职务,说到底区别就是服务于人还是管理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秘书称谓最让翻译者纠结,而中国的秘书始终和英美体系不同步。英美国家部长可以叫做秘书,意味着服务别人,比如国防部长按字面翻译应该叫“国防秘书”,在英国原意是服务于女王、后来是服务于首相,在美国原意是服务于总统。首相和总统都出自民选,也就是说“秘书”说到底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公众。但是他们又是势力强大的部门领导,实际的管理者,部属成千上万。
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秘书——就是平日管理部长日程安排、收发文件、电脑打字和接听电话的秘书纯粹是个服务人员,既不能陪同部长出访,也不能参加工作宴请,还永远不会升迁到部长的位置。这点又和我们不同,在国内,部长秘书似乎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副部长对其都得客气,而他还有日后当部长的可能。所以说,头衔在我们国内膨胀得还是挺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