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团伴随现代化而生,国内关于社团参与的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一主题將越来越重要。从“同质性偏好假说”与“异质性偏好假说”角度出发,社团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存在两种动力机制。
关键词:社团参与 同质性 异质性
Homophily,Heterogeneity and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Yu hui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modernization, the societies appeared and have been popular, the study about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less than abroad, and this topic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a. Compar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homophily principle hypothesis with which based on heterogeneity preference hypothesis,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exist to dynamic mechanism.
Keyword: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homophily, heterogeneity
现代化产生了结构的变异,结构和功能专门化的子系统出现并且成为一个体系(哈里·蒂根森,2007),如社团。依照帕森斯的理论,社会是由子系统和外部环境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子系统提供的社会制度性表征构成成员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现实中,社团属于这一子系统范畴,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社会成员社团参与是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从系统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社团内的成员在社团活动中达到心理契约,形成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对社团形成归属与依赖,推动社团子系统的良好运行。然而,在社团成员加入社团系统时,陌生的环境会引起新成员在角色和地位关系上的迷乱感、不安全感和忧虑感,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阻碍心理契约的达成,降低社团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威胁系统平衡。因此,降低文化冲击对心理契约达成的阻力是提高参与积极性的因素,从社会心理学来看,群体同质性能减少陌生感从而降低文化冲击阻力。McPherson et al(2001)指出行动者是根据同质性原理(homophily principle)去建构各种类型的社会网络连接关系,如婚姻、朋友、社会交往、信息传递等。Paul Ingram & Michael W. Morris(2007)对由100个商人组成的小群体开展了试验,在群体里,人们偏好和已认识或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尽管人们加入群体的目的是结实新朋友,但是人们依然更多的和已认识的人交往。这也侧面说明,社会结构里,人们社团参与存在“同质聚集”的情况,“同质聚集”的社团更能留住成员保持经常性活动,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这类社团在社会系统中将更为普遍。可以说,群体的同质性有助于形成支持、归属与认同,降低文化冲击的负效应,让新成员更容易形成归属感而不是陌生感,也就更容易在群体中达到心理契约激励参与积极性,据此,本文提出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的“同质性偏好假说”。
然而,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同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产生“粘合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异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产生“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连接性社会资本” 能更好的连接外部的资产(普特南,2011),表现在成员的异质性使得可交换的信息和资源更加多样化,成员所能获取的潜在利益更高。异质性的社会网络能为群体成员提供更多的潜在利益,在求职行为的研究领域,格兰诺维特提出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体现出异质性社会网络的优势。异质性群体为什么具有上述优势,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异质性成员组成的群体可以接近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使得可用的信息量大,更容易促进决策,从而提高了群体对快速变化的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异质性成员组成的群体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可能激发出普遍信任,促进群体合力制定出新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增强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群体成员的异质性不仅能够降低信息的重复性,而且可以优化群体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解决群体遇到的实际问题。
普特南(1993)提出一起参与社团活动不需要人们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异质性的行动者组织的群体也能通过团队运动创造“连接性社会资本”。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构建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能将自然状态下的行动者广泛的吸引进来,构建无社会地位差异的社会网络,伴随异质性的可交换的信息和资源将带来更多利益,异质性成为相互合作的动力,能促进互惠,从而提高群体成员整体的参与水平。因此,也能提出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的“异质性偏好假说”。
从社团建设来看,陈福平(2012)指出现代社会中社团的实质,应该是一个能够将个体与外在世界连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的组织平台,而不应仅仅成为各个群体孤立的“俱乐部”。“同质聚集”虽然能很好的实现子系统内部良好运行,却面临连接性社会资本少或者缺失的问题,对系统的开放程度形成制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容易形成一个个“孤岛”。人们参与同质性社团的时间多了,自然参与异质性社团的时间就少了。普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也期望年轻一代创造更多的连接性社会资本,即创造更多异质性社会网络,打破“同质聚集”的桎梏。
综上所述,在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上可以提出两种对立的争议性观点,一是行动者在寻找交往对象时存在同质性偏好(McPherson et al,2001;Zhen & Xie,2002;Paul Ingram & Michael W. Morris,2007),支持“同质性偏好假说”能促进社团参与,即成员的同质性能减少陌生感增进归属感,从而降低文化冲击阻力提高社团参与积极性水平;二是行动者在寻找交往对象时倾向于建构异质性交往关系(梁玉成,2010),支持“异质性偏好假说”能促进社团参与,即成员的异质性能带来更多非重复性的信息和资源,也能促进互惠合作,从而提高社团参与积极性水平。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社团活动管理研究(从维稳视角)”(10JDSZ306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McPherson, P. V. , Smith Lovin, L., and Cook, J. M. 2001, “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415-444.
[2]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3]Zeng,Zhen & Yu Xie 2002,“Statistical Models for Studying Inter-Group Friendship”Annual Winter/Spring Meeting of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S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Princeton NJ (March).
[4]陈福平.市场社会中社会参与的路径问题:关系信任还是普遍信任[J].社会,2012年2期
[5]梁玉成.社会资本和社会网无用吗? [J].社会学研究,2010年5期
[6]普特南.独自去打保龄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社团参与 同质性 异质性
Homophily,Heterogeneity and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Yu hui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modernization, the societies appeared and have been popular, the study about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less than abroad, and this topic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a. Compar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homophily principle hypothesis with which based on heterogeneity preference hypothesis,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exist to dynamic mechanism.
Keyword: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homophily, heterogeneity
现代化产生了结构的变异,结构和功能专门化的子系统出现并且成为一个体系(哈里·蒂根森,2007),如社团。依照帕森斯的理论,社会是由子系统和外部环境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子系统提供的社会制度性表征构成成员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现实中,社团属于这一子系统范畴,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社会成员社团参与是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从系统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社团内的成员在社团活动中达到心理契约,形成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对社团形成归属与依赖,推动社团子系统的良好运行。然而,在社团成员加入社团系统时,陌生的环境会引起新成员在角色和地位关系上的迷乱感、不安全感和忧虑感,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阻碍心理契约的达成,降低社团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威胁系统平衡。因此,降低文化冲击对心理契约达成的阻力是提高参与积极性的因素,从社会心理学来看,群体同质性能减少陌生感从而降低文化冲击阻力。McPherson et al(2001)指出行动者是根据同质性原理(homophily principle)去建构各种类型的社会网络连接关系,如婚姻、朋友、社会交往、信息传递等。Paul Ingram & Michael W. Morris(2007)对由100个商人组成的小群体开展了试验,在群体里,人们偏好和已认识或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尽管人们加入群体的目的是结实新朋友,但是人们依然更多的和已认识的人交往。这也侧面说明,社会结构里,人们社团参与存在“同质聚集”的情况,“同质聚集”的社团更能留住成员保持经常性活动,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这类社团在社会系统中将更为普遍。可以说,群体的同质性有助于形成支持、归属与认同,降低文化冲击的负效应,让新成员更容易形成归属感而不是陌生感,也就更容易在群体中达到心理契约激励参与积极性,据此,本文提出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的“同质性偏好假说”。
然而,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同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产生“粘合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异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产生“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连接性社会资本” 能更好的连接外部的资产(普特南,2011),表现在成员的异质性使得可交换的信息和资源更加多样化,成员所能获取的潜在利益更高。异质性的社会网络能为群体成员提供更多的潜在利益,在求职行为的研究领域,格兰诺维特提出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体现出异质性社会网络的优势。异质性群体为什么具有上述优势,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异质性成员组成的群体可以接近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使得可用的信息量大,更容易促进决策,从而提高了群体对快速变化的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异质性成员组成的群体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可能激发出普遍信任,促进群体合力制定出新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增强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群体成员的异质性不仅能够降低信息的重复性,而且可以优化群体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解决群体遇到的实际问题。
普特南(1993)提出一起参与社团活动不需要人们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异质性的行动者组织的群体也能通过团队运动创造“连接性社会资本”。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构建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能将自然状态下的行动者广泛的吸引进来,构建无社会地位差异的社会网络,伴随异质性的可交换的信息和资源将带来更多利益,异质性成为相互合作的动力,能促进互惠,从而提高群体成员整体的参与水平。因此,也能提出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的“异质性偏好假说”。
从社团建设来看,陈福平(2012)指出现代社会中社团的实质,应该是一个能够将个体与外在世界连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的组织平台,而不应仅仅成为各个群体孤立的“俱乐部”。“同质聚集”虽然能很好的实现子系统内部良好运行,却面临连接性社会资本少或者缺失的问题,对系统的开放程度形成制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容易形成一个个“孤岛”。人们参与同质性社团的时间多了,自然参与异质性社团的时间就少了。普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也期望年轻一代创造更多的连接性社会资本,即创造更多异质性社会网络,打破“同质聚集”的桎梏。
综上所述,在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上可以提出两种对立的争议性观点,一是行动者在寻找交往对象时存在同质性偏好(McPherson et al,2001;Zhen & Xie,2002;Paul Ingram & Michael W. Morris,2007),支持“同质性偏好假说”能促进社团参与,即成员的同质性能减少陌生感增进归属感,从而降低文化冲击阻力提高社团参与积极性水平;二是行动者在寻找交往对象时倾向于建构异质性交往关系(梁玉成,2010),支持“异质性偏好假说”能促进社团参与,即成员的异质性能带来更多非重复性的信息和资源,也能促进互惠合作,从而提高社团参与积极性水平。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社团活动管理研究(从维稳视角)”(10JDSZ306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McPherson, P. V. , Smith Lovin, L., and Cook, J. M. 2001, “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415-444.
[2]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3]Zeng,Zhen & Yu Xie 2002,“Statistical Models for Studying Inter-Group Friendship”Annual Winter/Spring Meeting of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S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Princeton NJ (March).
[4]陈福平.市场社会中社会参与的路径问题:关系信任还是普遍信任[J].社会,2012年2期
[5]梁玉成.社会资本和社会网无用吗? [J].社会学研究,2010年5期
[6]普特南.独自去打保龄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