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总是围绕问题进行,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高效课堂应该减少课堂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每一根思维神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品。而每一堂课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掌握好提问的技巧和时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互动共鸣、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无处下口等等。这些提问方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比较好:
一、以引起学生互动共鸣为原则,梯式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提问,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阶梯式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坡度和深度,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类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学习《孙权劝学》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如先提出一个问题:孙权干了什么?“劝学”,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再问:他是如何“劝”的?学生在书中肯定会找出“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孤常读书”等答案。在此基础上,然后又问:听了孙权的“劝學”,阿蒙的反应如何?是什么原因使阿蒙令人“刮目相看”?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能够把握。
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曲折式提问
课堂上要想学生学习效率高,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在提问中,如果直来直去,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没有了。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曲折问。曲折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如在学生接触《清平乐·村居》时有一句“最喜小儿无赖”,若直接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觉得索然无味,变直为曲,既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又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换个方式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学生讨论后便理解了“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三、以学生实际学情,深题浅问式提问
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有哲理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可以把难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例如,鲁迅的文章就有句子需要理解。如《故乡》里有这样一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从浅处先进行提问:鲁迅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人走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还包含人生的路,社会的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四、以针对具体教学重点为根据。关键式提问
在关键时刻提出高质量、精彩的提问,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问题的提出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和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抓住重点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怎样打死镇关西的?如《范进中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说出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表现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有没有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这些问题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
五、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拓展式提问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问题的提出在于延伸课堂,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在学习了《孔乙己》后,我问学生:文中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在学习了《背影》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是否可以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什么方面?等等。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每一根思维神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玲,《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东北师范大学
[2]孔维红,《从语文教学谈课堂提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互动共鸣、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无处下口等等。这些提问方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比较好:
一、以引起学生互动共鸣为原则,梯式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提问,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阶梯式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坡度和深度,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类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学习《孙权劝学》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如先提出一个问题:孙权干了什么?“劝学”,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再问:他是如何“劝”的?学生在书中肯定会找出“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孤常读书”等答案。在此基础上,然后又问:听了孙权的“劝學”,阿蒙的反应如何?是什么原因使阿蒙令人“刮目相看”?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能够把握。
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曲折式提问
课堂上要想学生学习效率高,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在提问中,如果直来直去,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没有了。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曲折问。曲折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如在学生接触《清平乐·村居》时有一句“最喜小儿无赖”,若直接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觉得索然无味,变直为曲,既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又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换个方式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学生讨论后便理解了“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三、以学生实际学情,深题浅问式提问
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有哲理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可以把难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例如,鲁迅的文章就有句子需要理解。如《故乡》里有这样一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从浅处先进行提问:鲁迅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人走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还包含人生的路,社会的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四、以针对具体教学重点为根据。关键式提问
在关键时刻提出高质量、精彩的提问,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问题的提出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和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抓住重点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怎样打死镇关西的?如《范进中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说出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表现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有没有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这些问题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
五、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拓展式提问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问题的提出在于延伸课堂,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在学习了《孔乙己》后,我问学生:文中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在学习了《背影》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是否可以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什么方面?等等。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每一根思维神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玲,《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东北师范大学
[2]孔维红,《从语文教学谈课堂提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