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突围:越剧改革70年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chuanq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10月28日,雪声越剧团的《古庙冤魂》在沪上演,由此拉开了新越剧改革的序幕。后来在袁雪芬等前辈越剧人的不懈努力下,并经由独特的上海城市文化浸润,越剧这个起源于浙江嵊县的民间曲艺,率先完成了从田间地头走向城市现代剧场的转型,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从1942年到刚刚过去的2012年,越剧改革走过了整整70个年头。前不久,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剧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上海的声音——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热烈展开。在活动的座谈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戏曲领域专家学者及越剧界业内人士,以“坚守”和“突围”为关键词,纷纷就当下越剧生存状态、近年来越剧剧目创作及青年越剧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正如众多与会者们在发言中所一再强调的,当代越剧人既要“坚守”越剧艺术的特有精神,又必须立足当下、直面时代、勇敢“突围”——将两者辩证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为越剧艺术的进一步改革与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越剧与当代城市文化
  对于越剧的改革与发展,上海具有特殊的意义。越剧是在上海都市文化的薰染下,在上海市民阶层的哺育下成长繁荣起来的,现公认的十三个越剧流派无一例外在上海创立。但近年来,包括越剧在内的戏曲在城市中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甚至贴钱演出成为一种常态。与之相应,另一种现实却是在浙江的农村,数以百计的越剧“草台班”却发展得蓬蓬勃勃。基于这样的现实,各大城市的专业院团不少也把一半以上的演出场次放在了农村。对越剧这种“走出剧场,走向广场”“城里站不住脚,只能往农村跑”的现象,有些戏曲研究者表示了忧虑。
  “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团,在其所在城市有常年的经常性的演出,由于城市观众锐减,越剧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已经到了半死半活岌岌可危的境地。” 著名编剧胡小孩说。在他看来,正是如今的这种状况加剧了剧团对政府资金扶植的依赖性。为了得到更多的政府资助,剧团往往将眼光集中到排新戏与评大奖上,而忽视了普通观众们的爱好与需求。所以应当改变观念,将“眼睛向上争大奖”变为“眼睛向下走市场”,坚守城市,实实在在地亲近市民,贴近观众,让越剧重新在城市中热起来火起来:将演出直接送入市区,用最低票价甚至以免费的方式,培养基本观众群;同时也要加紧创排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市民口味的新剧目。
  著名理论家沈祖安则明确指出,越剧究竟是草根的通俗艺术还是城市白领的艺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机械地去理解,而应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既然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那么就应该面对现实。人们欣赏戏曲,无外乎两点:眼睛看得舒服,耳朵听得过瘾。现代的元素和手段也完全可以用到戏曲艺术创作中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剧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正是面对现实的结果。“歌仙”陈歌辛就曾指出,袁雪芬、尹桂芳的唱腔吸收了江南民歌和通俗歌曲的元素,并将其戏曲化。越剧唱腔艺术形成的背景是当时的上海音乐的气氛。今天越剧音乐要发展、题材要发展也一样,我们也需要有个宽容的、辩证的、科学发展的心态。
  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戏曲研究专家荣广润教授也有相类似的看法。越剧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城市流行文化的元素,在中国的地方戏曲中,首先完成了从农村草根艺术到现代都市文化的转轨。它又自觉地吸收新文化,然后将其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相对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所有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城市审美的诉求、当时城市观众的需要,因而风靡一时。相比过去,现在的情况是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全国百分之五十的地区已经城市化,现在的浙江农村与当年已经不同,而是一种城镇化的农村;另一方面,现在的城市文化构成与四五十年代又不一样,所以越剧才会面临“突围”的问题。荣广润强调,现在谈论越剧改革,当然首先必须坚守越剧本身的剧种特色和艺术特性,而谈论突破,还是应该从研究都市文化入手:今天的后工业时代的都市文化究竟是什么?“这一点上海话剧的改革经验就很值得参考。多研究一点话剧、音乐剧的经验,包括日本宝冢这样的女子剧团的经验,我觉得对我们越剧会有好处”。
  拓展越剧的题材领域与表演疆域
  对于当下的越剧改革与演出现状,上海文教结合工程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马博敏提出了这样一个设问:看了那么多戏,能流传下来的,观众最热爱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艺术创作。现在中生代越剧演员的一些代表作当然也相当不错,但是从艺术成就及影响上看,依旧远不如当年的《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这就是差距。马博敏指出,我们必须要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越剧代表作,要努力推出独特的、其他剧种所无法替代的大作与力作。
  对此,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举了一个例子。最近他在绍兴观看了由嵊州越剧团演出的越剧《马寅初》。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姜朝皋担任编剧,着力展现马寅初自抗日战争开始40多年宏伟壮阔的经历,歌颂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把捍卫真理作为生命的最高追求的精神风骨。在这部作品中,康式昭认为自己“看到了越剧艺术的潜力”。他指出,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受到较多认同的是女子越剧,是卿卿我我的才子佳人,而在这方面越剧确实已经尽善尽美,达到了极致。越剧能不能脱开所谓阴柔之美的既定印象,表现富有阳刚精神的内容?《马寅初》无疑是一个答案。“越剧艺术是可以有承载力的,除了小儿小女的儿女情长,它还可以塑造阳刚的、豪爽的、大气的、代表我们民族脊梁的形象和故事。”康式昭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提出一种期盼:第一,我们在越剧的改革中要发扬既有的女子越剧的优势和长项;第二,更要发挥越剧艺术的潜能,拓展我们的题材领域,创作更有力度、充满阳刚精神的现代剧作,让我们的越剧艺术更加百花齐放,更為丰富多彩,更能征服观众。”
  上海戏剧学院的戴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应当坚守、扶植和培育越剧男女合演,这对扩大越剧的题材,丰富越剧的表演风格,增强越剧的表现力和越剧整体的质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经过这几十年的探索,全国还是只有上海越剧院和浙江越剧院两家单位有男女合演。男女合演能够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男演员的不可替代性。不过在许多观众的眼里,越剧依然是女子的天下;另一方面,在剧目上能够表现出男演员优长与特色的剧目还相当不够,这个问题值得警惕。在男演员的培养机制和奖项设置上,也应该进一步加强。此外她提出越剧也应当更好地与电影电视联姻,并积极加强现代戏的创作排演。
  演员是越剧未来发展的希望
  越剧艺术归根结底还是角儿的艺术。没有真正的代表性的人物出来,又遑论创作、演出、市场的振兴?对此马博敏也表示了自己深切的担忧,她认为在当前环境下,真正担当得起整个越剧艺术传承,扛起越剧艺术大旗的新生代越剧艺术人才方面,还是有所不足,特别是上海。因此在越剧人才的培养上必须下大力气。对于现在四五十岁的中生代艺术家来说,引领和培养下一代戏曲艺术人才是他们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较之京昆演员,越剧演员的艺术生命相对短些。所以青年演员的培养是越剧院一项非常重要任务。”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表示,为了给青年越剧演员提供更好的发挥平台,上海越剧院参与组织了包括“越苑青春风”“越女争锋”等一系列演出及比赛活动,以打开青年演员的知名度。而在演出安排上,剧团也有意往青年演员倾斜。“从经济效益角度,自然是明星演员更有号召力,但作为剧院之所以定这样一个方针,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扶植青年演员,让他们能够通过演出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尽快成长起来。因为越剧的将来还是在他们这批人身上”。
其他文献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在3月14日《新京报》上撰文,披露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近日在政协常委会上的一席讲话。俞正声主席讲了这样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有些学校和科研单位扭曲了中央精神,把八项规定用在专家学者身上,限制大学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出国学术交流。他严肃地指出,这些规定本来是限制领导干部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出国考察,现在却用来限制专家们正常的学术活动,是不应该的。一个好政策推向极致,可能就是对好
期刊
晶报刊文说,全国政协委员、“大哥”成龙在“两会”期间参与文艺26组讨论,刚一落座,就有记者走到他身边索要签名。讨论开始时,成龙已经签了比自己文件袋还厚的一沓首日封。在刚开始的10多分钟讨论里,成龙被打扰了3次,每次都是一沓首日封,还有一些人拿着手机和卡片机跑到他面前狂拍。终于,成龙忍不住发火了,“我可以不签吗?”他高声对一名“粉丝”说,随后继续听会,可几分钟后,另一名刚刚进入会场的女士又把首日封递
期刊
我国现代著名的外国文学翻译家、鲁迅研究专家、教育家和诗人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近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李霁野家属以及在沪的文学、翻译研究者80余人出席会议,共同缅怀李霁野生平经历,回顾李霁野与鲁迅的交往,探讨他在诗歌创作和外国文学翻译方面的贡献。与会者认为李霁野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为外国进步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为鲁迅研究事业、为文艺和教育事业
期刊
自近代起,上海的绘画艺术就高举“海派”大旗,占据了全国绘画“半壁江山”,更是涌现出一大批诸如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林风眠、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几代艺术大家。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依然是全国美术的重镇,各地画家以在上海办展为荣。同样,“海派”画家群体一旦有了新作,往往借着这方宝地的影响力,一举打响全国的牌子。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国画、油画还是普及性极高的连环画、版画,上海都是出作品、出
期刊
在中国,林少华的名字已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人戏称他是村上的“御用翻译”,也有人说,他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品牌译者”。上海译文社已引进出版村上的作品超过40种,林少华担纲了全部的翻译工作,并大获好评。  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林少华浸淫村上文字达20多年。当无数年轻易感的心被村上春树打动时,其实又何尝不是被林少华的译文所打动。北师大学者王向远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
期刊
从地图上看,上海像一片叶子,如果街道是它的经纬,那么,弄堂可以算它的脉络,细微错综如蜂巢,四通八达像迷宫。会抄近路的,可以从长宁区中山公园起,穿过像蛛网般的大小弄堂,途经静安寺和人民公园南京路到达外滩,省下三分之一的脚程。很多弄堂只有一伸手的宽度,站在门口端了个碗,筷子可以伸到对面人家的饭桌上挟毛豆子萝卜干。吵相骂更便当了,人都不用出门,躺在床上打开窗就可以让对面邻居领教你的厉害。不过这也只能偶尔
期刊
我跟妈妈的感情特别深,从小,所有人都说你和妈妈长的这么像,我也觉得是特别被她宠爱,捧在手里怕化了,甚至连给我取的名字都是她的小名。但其实从血统上来讲,我跟孙家没有关系,我是孙维世领养的女儿。妈妈领养我的时候,我只有21个月,我们这么多年的感情,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根本就不知道我并非她亲生的女儿。  在我的记忆里,住在铁狮子胡同时,我们经常坐13路公共汽车,穿过北海到中南海的北门。她从小对我的教育
期刊
1985年1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代表大会。会场地址是京西宾馆。  上海代表团人数相当多,团内开会均由王元化主持,许多具体事务,基本上是宗福先他们操办的。代表之中知名作家甚多,如吴强、王西彦、辛笛、陈伯吹等等,我由上海作协古典文学组提名,最终获得通过,也参加了这次盛会。  因为这是中国作协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之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欣逢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大家都欢欣鼓舞,情绪热烈。  胡耀
期刊
1月20日,于是之先生离开了人世,我得到这个消息,很是悲痛!在跟彭师兄谈起于是之时,他说,于是之在《茶馆》所饰演的王掌柜有句台词:“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这句台词被王蒙在讲座、文章中化用为:“年轻的时候牙很多,但没花生豆;老了的时候花生豆很多,可是没牙了。”他说,王蒙想通过这句经典台词表达人生的悖论,一种人生的况味,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我说,姜昆也提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于是之
期刊
那时我们听说,她是从苏联来的。那天,艾青领着我们文工团的,还有华北联大戏剧系的同学来跟她见面。当时我们学戏的,一个个都算长得好看,齐刷刷穿着八路军的衣服等着。可一见到她,哎呦,真大开眼界。就是现在这个季节,她来到教室里,上衣穿一件米黄色的衬衣,下身是条藏青色裙子,真是特别的漂亮,令我们很振奋。  那时候我演《一场虚惊》,维世改剧本,加了序幕和尾声,虽然都很短,但一有序幕和尾声,效果就不一样。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