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建立了该专业的“四轮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四轮驱动;工学交替;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图1岗位能力分析图2“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改革,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标准,逐步形成了“四轮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汽车行业规范,联合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行,共同制订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对接汽车企业工作流程,建立了专业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专业证书考试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实现课证融合。
一、“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工作岗位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湖南地区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企业、湖南地区汽车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对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专业建设理事会、湘潭电机集团莱特公司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现阶段对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以汽车及电动汽车机电维修人员为主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2构建“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借助学院校企合作以及与湘潭地区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借鉴湘潭一汽大众汽车4S店项目管理与运作模式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其维修手册、培训教材等宝贵资源,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活动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各环节中,全面推进“订单”培养,由专业和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校内外各两个阶段、四个轮次的实践学习和校外6个月的顶岗实习,利用湖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湘潭电机集团莱特公司、一汽大众湘潭4S店等30家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校企共建实习学生管理机制,企业设立实习辅导员,与学院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对学生校外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制定实习学生考核办法并共同实施,确保实习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期间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
二、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1融入企业生产流程,形成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能力教学主线。以汽车检测、汽车维护、汽车维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建设。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层次、多时间段校内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交替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开发流程见图3。
2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及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服务岗位就业,其中售后服务岗位为主要就业岗位,销售服务岗位为次要就业岗位。机电维修及车身维修岗位是所有岗位中的基础岗位,为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机电维修技师、车身维修技师、服务内训师、质量检验员、配件计划员、仓库管理员、维修服务顾问、维修索赔员、服务顾问为发展就业岗位。技术总监、配件经理、车间主任、服务总监及销售经理为本专业毕业生目标就业岗位。
3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借鉴一汽大众湘潭4S店售后服务体系培训标准,根据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和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调研,一方面目前政府十分支持新能源电动汽车,各方面的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电池技术以及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没有突破,电动汽车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人才需求非常少。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教学团队还是以燃油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术为主,同时加上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如电机控制、电池充放电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燃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同时,对电动汽车也能有所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王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10(4).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朱益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介绍与启迪.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图3专业课程开发流程图图4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四轮驱动;工学交替;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图1岗位能力分析图2“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改革,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标准,逐步形成了“四轮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汽车行业规范,联合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行,共同制订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对接汽车企业工作流程,建立了专业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专业证书考试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实现课证融合。
一、“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工作岗位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湖南地区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企业、湖南地区汽车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对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专业建设理事会、湘潭电机集团莱特公司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现阶段对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以汽车及电动汽车机电维修人员为主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2构建“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借助学院校企合作以及与湘潭地区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借鉴湘潭一汽大众汽车4S店项目管理与运作模式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其维修手册、培训教材等宝贵资源,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活动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各环节中,全面推进“订单”培养,由专业和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校内外各两个阶段、四个轮次的实践学习和校外6个月的顶岗实习,利用湖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湘潭电机集团莱特公司、一汽大众湘潭4S店等30家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校企共建实习学生管理机制,企业设立实习辅导员,与学院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对学生校外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制定实习学生考核办法并共同实施,确保实习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期间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
二、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1融入企业生产流程,形成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能力教学主线。以汽车检测、汽车维护、汽车维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建设。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层次、多时间段校内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交替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开发流程见图3。
2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及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服务岗位就业,其中售后服务岗位为主要就业岗位,销售服务岗位为次要就业岗位。机电维修及车身维修岗位是所有岗位中的基础岗位,为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机电维修技师、车身维修技师、服务内训师、质量检验员、配件计划员、仓库管理员、维修服务顾问、维修索赔员、服务顾问为发展就业岗位。技术总监、配件经理、车间主任、服务总监及销售经理为本专业毕业生目标就业岗位。
3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借鉴一汽大众湘潭4S店售后服务体系培训标准,根据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和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调研,一方面目前政府十分支持新能源电动汽车,各方面的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电池技术以及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没有突破,电动汽车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人才需求非常少。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教学团队还是以燃油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术为主,同时加上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如电机控制、电池充放电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燃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同时,对电动汽车也能有所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王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10(4).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朱益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介绍与启迪.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图3专业课程开发流程图图4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