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是中国首次面临这样的情况,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疏导策略,提升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身心健康且人格独立的人才。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独生子女人数骤增,社会生活因独生子女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独生子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其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话题。独生子女人数较多、却又作为特殊群体存在,需要针对其心理特点,通过教育疏导,解决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一、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城市独生子女普遍比较任性。第一,独生子女任性,主要是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其认为任何事都是“应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同时,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导致独生子女的教育中缺少伙伴、缺少互相关心等。第二,心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且依赖性极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尊贵,很多事情都是家人精心安排,生活无忧、经济也有足够的保障,生活环境比较安逸,从而导致独生子女面对困难时没有信心,经受不起挫折,遇事慌张;同时,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第三,性格孤傲、冷漠,不合群。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到大只有一个人,家长的保护又过于谨慎,且受到工作的影响,很少有与子女谈心的时间,严重限制、干涉子女的人际交往,导致独生子女的性格不合群。
二、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疏导策略
(一)对独生子女实施逆境教育
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富足,有家人的照顾和疼爱,大多没有经历过挫折,也正因如此,很多的城市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一点儿挫折便大受打击,甚至会沉浸在打击中无法自拔。因此,教师在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应实施逆境教育,增加独生子女的挫折体验,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坚强面对生活、面对压力。逆境教育是为培养独生子女不怕苦、不怕累、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能力,如组织野外生活、寒冷的气候中穿着单薄的衣服等。逆境可以健全独生子女的人格,可以提高独生子女面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心理健康疏导教育要认识到逆境的重要性,将其积极运用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方面。
(二)加强教师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键因素,要想改善独生子女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在教师与独生子女之间建立信任,使双方相互信任,尤其需要增加独生子女对教师的信任,促使独生子女向 教师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在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疏导的过程中,无论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交流中抑或是学习上表现出的性格特点、长处等,教师应积极且及时地加以鼓励,增加独生子女的信心,使其看见自身的优秀,进而从内心信任教师,有心里话、遇到困难等都会及时与教师交流,便于教师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动态,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情况。若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例如独生子女虽然性格孤僻、任性,但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教师在进行教育疏导时,可以从独生子女的成绩入手,夸赞其成绩好、聪明等,增加独生子女内心的喜悦,拉近双方的距离,促使独生子女愿意靠近教师,接受教育疏导。只有独生子女与教师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教师才能对独生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而独生子女也更愿意接受教育疏导。
(三)实施有效的人际交往教育
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一直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普遍存在任性、孤傲、骄纵等心理,很少与他人交流,也不懂得正确的交流方式,甚至对很多事情表现得漠不关心,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多种因素,导致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实施有效的人际交往教育,使独生子女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尊重与关心,改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例如对于不善于交流的独生子女,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将独生子女按照人数以及性格分组,要求小组成员按照教师的要求,共同完成任务。若是小组中有一个人无法完成任务,或是脱离小组独自完成任务,则可以判定为该小组任务失败,暗示独生子女“想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合作”,迫使独生子女交流。经过多次的合作完成任务,独生子女可以逐渐打开心结,并掌握交流的技巧。
三、总结
独生子女在我国社会中占据比例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教育疏导手段,即对独生子女实施逆境教育、加强教师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实施有效的人际交往教育等,有效改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独生子女的综合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娟,赵章留.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
[2]夏维海.我国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3]纪香萍,齐爱丽,王平.130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分析[J].新疆医学,2012(1).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课题“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探索”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独生子女人数骤增,社会生活因独生子女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独生子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其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话题。独生子女人数较多、却又作为特殊群体存在,需要针对其心理特点,通过教育疏导,解决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一、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城市独生子女普遍比较任性。第一,独生子女任性,主要是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其认为任何事都是“应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同时,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导致独生子女的教育中缺少伙伴、缺少互相关心等。第二,心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且依赖性极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尊贵,很多事情都是家人精心安排,生活无忧、经济也有足够的保障,生活环境比较安逸,从而导致独生子女面对困难时没有信心,经受不起挫折,遇事慌张;同时,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第三,性格孤傲、冷漠,不合群。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到大只有一个人,家长的保护又过于谨慎,且受到工作的影响,很少有与子女谈心的时间,严重限制、干涉子女的人际交往,导致独生子女的性格不合群。
二、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疏导策略
(一)对独生子女实施逆境教育
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富足,有家人的照顾和疼爱,大多没有经历过挫折,也正因如此,很多的城市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一点儿挫折便大受打击,甚至会沉浸在打击中无法自拔。因此,教师在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应实施逆境教育,增加独生子女的挫折体验,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坚强面对生活、面对压力。逆境教育是为培养独生子女不怕苦、不怕累、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能力,如组织野外生活、寒冷的气候中穿着单薄的衣服等。逆境可以健全独生子女的人格,可以提高独生子女面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心理健康疏导教育要认识到逆境的重要性,将其积极运用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方面。
(二)加强教师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键因素,要想改善独生子女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在教师与独生子女之间建立信任,使双方相互信任,尤其需要增加独生子女对教师的信任,促使独生子女向 教师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在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疏导的过程中,无论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交流中抑或是学习上表现出的性格特点、长处等,教师应积极且及时地加以鼓励,增加独生子女的信心,使其看见自身的优秀,进而从内心信任教师,有心里话、遇到困难等都会及时与教师交流,便于教师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动态,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情况。若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例如独生子女虽然性格孤僻、任性,但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教师在进行教育疏导时,可以从独生子女的成绩入手,夸赞其成绩好、聪明等,增加独生子女内心的喜悦,拉近双方的距离,促使独生子女愿意靠近教师,接受教育疏导。只有独生子女与教师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教师才能对独生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而独生子女也更愿意接受教育疏导。
(三)实施有效的人际交往教育
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一直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普遍存在任性、孤傲、骄纵等心理,很少与他人交流,也不懂得正确的交流方式,甚至对很多事情表现得漠不关心,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多种因素,导致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实施有效的人际交往教育,使独生子女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尊重与关心,改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例如对于不善于交流的独生子女,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将独生子女按照人数以及性格分组,要求小组成员按照教师的要求,共同完成任务。若是小组中有一个人无法完成任务,或是脱离小组独自完成任务,则可以判定为该小组任务失败,暗示独生子女“想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合作”,迫使独生子女交流。经过多次的合作完成任务,独生子女可以逐渐打开心结,并掌握交流的技巧。
三、总结
独生子女在我国社会中占据比例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教育疏导手段,即对独生子女实施逆境教育、加强教师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实施有效的人际交往教育等,有效改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独生子女的综合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娟,赵章留.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
[2]夏维海.我国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3]纪香萍,齐爱丽,王平.130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分析[J].新疆医学,2012(1).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课题“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探索”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