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6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根据我科自2012~2015年对88例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病情,早日康复。结论:心理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问题;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医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在医务界深深地扎下了根,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肯定,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复发率与患者的行为类型、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趋势[1],当患者面对住院环境等应激时,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量对其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2]。因此,精心合理的心理护理可影响和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现将我科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了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65岁~80岁,平均77.6岁,其中心绞痛34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5例,心律失常59例。
2、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焦虑
多见于初次发病患者。多因起病较急,症状重,缺乏思想准备;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病人性格变的脆弱,心情不定,情绪低落。同时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需要他人照顾,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缺乏;疼痛引起的濒死感以及经济压力等,使患者产生强烈焦虑心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2.3 固执心理
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病后更是坚持己见,漫长的病程导致他们易发怒,埋怨家人照顾不周,对医生护士不满意,喜欢别人恭敬服从,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怀,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
2.4 安定积极
此类多见于病情较轻反复发作且有一定自护知识的患者。这类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对疾病有所了解,因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疗方法,故能积极配合治疗,但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防治疾病,以便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5 敏感多疑
2.5.1对冠心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把一过性的头痛、牙痛、肩背痛、右侧胸痛均看成是心绞痛发作,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因此整日卧床不起,依赖性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2.5.2因冠心病反复发作,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抱有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是否对症,对各种检查不积极,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
2.6 盲目乐观、否认的心理
2.6.1这类患者对冠心病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6.2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2.7 消极、绝望心理
此类患者多见于阅历丰富或者事业正处于黄金时代的知识分子。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家人子女体贴关心不够。这类患者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常拒绝用药,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3、护理对策。
3.1了解老年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理解尊重了解病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尊重他们,不要改变老年病人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护士以端庄娴淑的仪表,过硬的操作技术,热情和蔼的态度,高度负责的职业责任心,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细心分析其意图,满足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宽慰,感情上得到满足。
3.1.1紧张焦虑心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细致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使患者尽快消除孤独和陌生感,适应病区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利于疾病康复。
3.1.2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CCU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安定积极性心理
以指导性心理治疗为主,向他们介绍先进、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保持安定积极心理状态。
3.1.4 敏感多疑性心理
31.4.1护理上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综合性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支持、言语诱导,配合药物,强化暗示,使患者达到自我暗示,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 3.1.4.2护理人员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3.1..5盲目乐观、否认的心理
3.1..5.1护理人员应重点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采用简短的语句、明确的词汇和果断的结论,使患者加强对冠心病症状、转归、诱发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康复期,工作及活动亦需要量力而行,特别注意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高危因素。
3.1.5.2护理人员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3.1.6消极、绝望心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帮助、安慰和激励患者,尽可能多的与患者交谈,与患者一起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精神调节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振作精神,并不间断的激励和安慰患者,促使患者心理的转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2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稳定病人的情绪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老年病人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心情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应告诫老年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护士要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3.3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
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4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的心理护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4、体会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建立信赖、合作、协调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只有取得患者信任后,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疏导患者,改变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将负性心理变为正性心理,使其很快地适应患者角色,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地配合治疗,战胜疾病。因此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唐山,刘红,韩江雪.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
214-215.
2 张伟嫦,焦树燕,张建华,等.住院冠心病患者社会性支持与应对相关性的研究.护理研究, 2004,18(3):386-387.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根据我科自2012~2015年对88例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病情,早日康复。结论:心理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问题;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医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在医务界深深地扎下了根,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肯定,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复发率与患者的行为类型、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趋势[1],当患者面对住院环境等应激时,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量对其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2]。因此,精心合理的心理护理可影响和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现将我科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了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65岁~80岁,平均77.6岁,其中心绞痛34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5例,心律失常59例。
2、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焦虑
多见于初次发病患者。多因起病较急,症状重,缺乏思想准备;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病人性格变的脆弱,心情不定,情绪低落。同时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需要他人照顾,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缺乏;疼痛引起的濒死感以及经济压力等,使患者产生强烈焦虑心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2.3 固执心理
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病后更是坚持己见,漫长的病程导致他们易发怒,埋怨家人照顾不周,对医生护士不满意,喜欢别人恭敬服从,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怀,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
2.4 安定积极
此类多见于病情较轻反复发作且有一定自护知识的患者。这类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对疾病有所了解,因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疗方法,故能积极配合治疗,但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防治疾病,以便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5 敏感多疑
2.5.1对冠心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把一过性的头痛、牙痛、肩背痛、右侧胸痛均看成是心绞痛发作,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因此整日卧床不起,依赖性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2.5.2因冠心病反复发作,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抱有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是否对症,对各种检查不积极,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
2.6 盲目乐观、否认的心理
2.6.1这类患者对冠心病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6.2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2.7 消极、绝望心理
此类患者多见于阅历丰富或者事业正处于黄金时代的知识分子。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家人子女体贴关心不够。这类患者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常拒绝用药,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3、护理对策。
3.1了解老年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理解尊重了解病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尊重他们,不要改变老年病人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护士以端庄娴淑的仪表,过硬的操作技术,热情和蔼的态度,高度负责的职业责任心,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细心分析其意图,满足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宽慰,感情上得到满足。
3.1.1紧张焦虑心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细致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使患者尽快消除孤独和陌生感,适应病区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利于疾病康复。
3.1.2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CCU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安定积极性心理
以指导性心理治疗为主,向他们介绍先进、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保持安定积极心理状态。
3.1.4 敏感多疑性心理
31.4.1护理上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综合性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支持、言语诱导,配合药物,强化暗示,使患者达到自我暗示,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 3.1.4.2护理人员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3.1..5盲目乐观、否认的心理
3.1..5.1护理人员应重点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采用简短的语句、明确的词汇和果断的结论,使患者加强对冠心病症状、转归、诱发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康复期,工作及活动亦需要量力而行,特别注意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高危因素。
3.1.5.2护理人员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3.1.6消极、绝望心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帮助、安慰和激励患者,尽可能多的与患者交谈,与患者一起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精神调节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振作精神,并不间断的激励和安慰患者,促使患者心理的转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2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稳定病人的情绪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老年病人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心情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应告诫老年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护士要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3.3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
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4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的心理护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4、体会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建立信赖、合作、协调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只有取得患者信任后,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疏导患者,改变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将负性心理变为正性心理,使其很快地适应患者角色,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地配合治疗,战胜疾病。因此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唐山,刘红,韩江雪.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
214-215.
2 张伟嫦,焦树燕,张建华,等.住院冠心病患者社会性支持与应对相关性的研究.护理研究, 2004,18(3):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