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五年制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的特点,Y型课程体系结构更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工作导向的课程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将课程结构合理地匹配于工作结构,把多种领域的知识按合理的结构有机地组织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要求。
关键词:工作导向;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026-02
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学生起点低、目标高的特殊性,在我国历史尚短,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均较为缺乏,尚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本质要求的成熟的课程体系。这种状况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使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对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结构加以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程体系的涵义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型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一般由目标要素、课程要素及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它们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是所设全部课程互相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
国内外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态的分析当前,国内外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归纳为专业纵深型(I型)、专业分支型(Y型)、基础宽厚型(A型)及纵向型(M型)四种结构类型。由于高职教育具有针对性的要求,显然A型结构是不合适的,但A型结构也有加强专业理论的优点;M型结构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但对专业理论的削弱会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能受到限制;很多学者认为Y型结构比较适合现代高职教育,是能较好地容纳针对性与适应性要求的结构模式。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演变五年制高职诞生伊始,课程体系基本沿袭本科教育的“三段式”结构,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后来,全国五年制高职院校协作会制定了《关于开发制订五年制高职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了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块式课程结构,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合并为专业理论课,增添了专业实践课。这种改革虽然没有摆脱“三段式”的框架,但对适应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2005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内有关院校正在积极实施。目前,五年制高职课程除具备一般高职课程的结构特征以外,还产生了适应自身学制长、专业课程大纵深安排、长期训练的特点,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主要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形成了五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模式。
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指导思想课程价值观决定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目前,主要的课程价值观有学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及人的价值观三种。对于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而言,既要防止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功利主义倾向,也要防止片面追求学科价值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的倾向,努力保证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高度融合;既要避免忽略学生的心理规律及兴趣,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倾向,也要避免单纯强调学生“希望学什么”的功利主义片面性。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确立如下指导思想。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和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一切课程应以满足相应职业岗位(群)对素质和技能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充分了解经济、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管理中的有关知识,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按照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指导专业方向的设置,在兼顾教育效率的前提下,尽量多设置专业方向,应对就业走向的变化;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的同时,遵循动态改革的原则,具备推陈出新的特点。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整合能力观。目前,在职业能力的内涵定义上存在着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及整合能力观三种不同的观点。任务能力观有利于培训效率的提高,但忽视了职业世界工作复杂性及智力性操作的重要性;整体能力观注重普适性,但忽视了与特定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业能力;整合能力观认为能力是综合素质与具体情境理解两个方面的结合,缺少后者就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缺少前者就不能适应岗位的变化,从而克服了前两种能力观的缺陷,与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五年制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端,必须让学生在这里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使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在整合能力观指导下,课程安排应充分考虑培养一般素质的文化课程与培养职业能力的专门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并应注意开发隐性课程。
目标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的起点为初中毕业生,基本素质高低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二是学生尚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未成熟期,五年一贯制在校时间较长;三是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必须具备上岗的资格标准和条件。因此,根据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和符合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标准是五年制高职课程设计必须达到的两个基本要求。要认真做好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内容的渗透。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课程目标设计的基础,按照职业工作结构的要求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
高职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课程体系结构可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专业的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宏观课程结构;二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的组织,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渗透,形成高效的中观结构;三是各门课程内部的结构建设,形成符合工作体系逻辑的微观结构。
(一)工作导向在宏观课程体系架构中的体现
宏观课程体系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门建设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专业群合理分工应该认真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对专业培养方向或面向的职业的探索。
五年制高职教育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5B类高等教育,是按照面向职业或技术的计划进行教育的类型,其课程的设计思想是就业导向、为当地经济服务、为教育受众着想等。因此,按照工作结构优化宏观课程结构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当多个职业含有共同的职业行动体系或若干行动领域时,就可将这些职业人才在一个专业中培养,根据职业工作体系与结构安排专业课程结构;二是职业完整性原则,每个专业不论包含几个职业方向,教育内容都应该保证职业工作内容的完整性。
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专业培养方向或面向的职业必须遵循工作结构,依靠行业专家在行业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职业的工作体系与结构,依此建构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为此,首先,应按照效率原则,依据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内容,确定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其次,应按照工作导向原则,进行行业与职业分析,明确每个职业含有哪些职业行动体系,在共有的职业行动体系的基础上,配合各个职业特有的职业行动体系,构成职业工作体系。再次,在工作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框架由公共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其中,公共专业课程是专业横向拓展的学习内容,是对应一个或多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方向课程数分别为1、2或3时,宏观课程框架就显示出倒“T”型、倒“π”型和“山”型三种结构。最后,将一个行业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课程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专业名称和目录。
(二)工作导向在中观课程体系架构中的体现
所谓中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组织结构,将课程要素按一定原理组织起来,具备横向、纵向两个纬度。横向结构是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课程科目之间、科目与社会之间及科目与学生之间;纵向结构是课程要素在时间上的相互关联。中观课程结构应力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横向结构合理、纵向结构科学、平面与立体结构相结合的效果。
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中观结构设计原理源于职业工作结构。职业工作结构由职业行动体系、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工序等组成。职业行动体系指的是能够完成综合性职业任务的系统化职业行动,包括若干行动领域,每个行动领域包含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包含若干工序。这样就形成了职业工作结构上的层次关系,一个行动领域可以设计为一门课程。
研究工作结构与课程结构的关系可以发现,职业行动体系在层次上与课程中观结构相匹配较为合理,因此,对于课程中观结构的设计,可以按照职业行动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安排。如药物制剂工职业包含药物制剂生产、新产品与新技术转化两个职业行动体系,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然要考虑生产职业能力、新产品与新技术转化能力的构建,每个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组课程来完成。课程中观结构由行业分析、工作分析与教学分析过程获得,是职业行动体系的教学形式,即所谓课程链路。高职专业最少要包含一个以上职业的学习内容,一个职业可能含有若干职业行动体系,各种专业依据职业行动体系的多少形成数量不等的课程链路。课程链路是按照工作结构结合学习规律将教学内容所做的纵向安排,一个专业不同课程链路之间主要是课程的横向相关关系,有时也存在纵向关系。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类型下,课程链路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大纵深安排,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是链路的始端。单独设置知识、技能操作基础性课程并不违反课程综合化的原则,理由是后续的领域课程多为项目教学形式,项目课程的学习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操作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如此。
由于一个专业类别中常包括多个专门方向,这就要求课程模块化,所以前期开设的文化课程、公共专业课程要对应多种职业方向形成宽基础;后期开设专业分支型课程要形成活模块,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一个职业教育内容,为个性化培养奠定基础。针对社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五年制高职课程按学习方式不同,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种形式。必修课程包括一般通识课程及公共专业课程,构成专业能力骨架;限选课程包括择业方向课程、毕业实习、综合训练与毕业设计等;任选课程为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一般设置人文与艺术课程、专业发展性课程、个人发展性课程等。三者的比例一般约为7∶2∶1。
(三)工作导向在优化微观课程结构中的体现
微观课程结构是各门科目中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工作导向的微观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工作任务与工序、任务与任务、工序与工序之间构成的逻辑关系。
每门专业课程由若干课程单元(学习任务)组成。工作导向的课程单元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成,一般一个单元的内容对应一个单项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之间按工作结构形成相互关联,有的为串行关系,有的为并行关系。单元之间的微观结构必须按任务之间的关系安排顺序。课程单元一般可以安排为完整的项目课程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做出完整的工件。
微观结构的安排源于工作实践,产生于课程情境设计过程中,需要职场专家与教师共同合作加以实现。如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液体制剂生产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技术、最终灭菌大容量注射剂生产技术、口服液生产技术、滴剂生产技术四大学习任务,完成每个任务都需要若干个工序。因此,要严格按照工作过程(或操作过程)安排学习内容,必要的理论内容可以排在后面或插在合适的位置上供学习时使用。加工或生产工序之间应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按照这种加工顺序安排学习内容顺序就是典型的工作结构。如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序为: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工序→理瓶与洗、烘灭菌工序→药液配料、过滤工序→灌装封口工序→灭菌、检漏工序→澄明度检查工序→印字、包装工序,转化成学习任务及教学形式后即为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技术,理瓶与洗、烘灭菌技术,药液配料、过滤技术,灌装、封口技术,灭菌、检漏技术,澄明度检查技术,印字、包装技术。
课程单元内部课程结构的安排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落到实处的问题,如果仍然照抄照搬学科型课程的单元内容和结构,就等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失败了。
总之,面对众多的职业及不同的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课程开发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业工作,将课程结构合理地匹配于工作结构,按照工作系统确认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把多种领域的知识按合理的结构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加贴近职业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窦新顺.中外职业教育主要课程模式及其开发的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1-46.
[2]张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1-47.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华志丰.关于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92-94.
[5]王金星.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管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62-63.
[6]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44-47.
作者简介:
李清秀(1964—),女,江苏沛县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工作导向;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026-02
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学生起点低、目标高的特殊性,在我国历史尚短,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均较为缺乏,尚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本质要求的成熟的课程体系。这种状况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使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对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结构加以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程体系的涵义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型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一般由目标要素、课程要素及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它们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是所设全部课程互相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
国内外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态的分析当前,国内外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归纳为专业纵深型(I型)、专业分支型(Y型)、基础宽厚型(A型)及纵向型(M型)四种结构类型。由于高职教育具有针对性的要求,显然A型结构是不合适的,但A型结构也有加强专业理论的优点;M型结构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但对专业理论的削弱会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能受到限制;很多学者认为Y型结构比较适合现代高职教育,是能较好地容纳针对性与适应性要求的结构模式。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演变五年制高职诞生伊始,课程体系基本沿袭本科教育的“三段式”结构,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后来,全国五年制高职院校协作会制定了《关于开发制订五年制高职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了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块式课程结构,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合并为专业理论课,增添了专业实践课。这种改革虽然没有摆脱“三段式”的框架,但对适应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2005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内有关院校正在积极实施。目前,五年制高职课程除具备一般高职课程的结构特征以外,还产生了适应自身学制长、专业课程大纵深安排、长期训练的特点,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主要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形成了五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模式。
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指导思想课程价值观决定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目前,主要的课程价值观有学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及人的价值观三种。对于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而言,既要防止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功利主义倾向,也要防止片面追求学科价值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的倾向,努力保证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高度融合;既要避免忽略学生的心理规律及兴趣,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倾向,也要避免单纯强调学生“希望学什么”的功利主义片面性。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确立如下指导思想。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和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一切课程应以满足相应职业岗位(群)对素质和技能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充分了解经济、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管理中的有关知识,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按照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指导专业方向的设置,在兼顾教育效率的前提下,尽量多设置专业方向,应对就业走向的变化;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的同时,遵循动态改革的原则,具备推陈出新的特点。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整合能力观。目前,在职业能力的内涵定义上存在着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及整合能力观三种不同的观点。任务能力观有利于培训效率的提高,但忽视了职业世界工作复杂性及智力性操作的重要性;整体能力观注重普适性,但忽视了与特定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业能力;整合能力观认为能力是综合素质与具体情境理解两个方面的结合,缺少后者就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缺少前者就不能适应岗位的变化,从而克服了前两种能力观的缺陷,与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五年制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端,必须让学生在这里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使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在整合能力观指导下,课程安排应充分考虑培养一般素质的文化课程与培养职业能力的专门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并应注意开发隐性课程。
目标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的起点为初中毕业生,基本素质高低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二是学生尚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未成熟期,五年一贯制在校时间较长;三是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必须具备上岗的资格标准和条件。因此,根据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和符合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标准是五年制高职课程设计必须达到的两个基本要求。要认真做好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内容的渗透。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课程目标设计的基础,按照职业工作结构的要求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
高职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课程体系结构可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专业的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宏观课程结构;二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的组织,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渗透,形成高效的中观结构;三是各门课程内部的结构建设,形成符合工作体系逻辑的微观结构。
(一)工作导向在宏观课程体系架构中的体现
宏观课程体系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门建设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专业群合理分工应该认真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对专业培养方向或面向的职业的探索。
五年制高职教育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5B类高等教育,是按照面向职业或技术的计划进行教育的类型,其课程的设计思想是就业导向、为当地经济服务、为教育受众着想等。因此,按照工作结构优化宏观课程结构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当多个职业含有共同的职业行动体系或若干行动领域时,就可将这些职业人才在一个专业中培养,根据职业工作体系与结构安排专业课程结构;二是职业完整性原则,每个专业不论包含几个职业方向,教育内容都应该保证职业工作内容的完整性。
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专业培养方向或面向的职业必须遵循工作结构,依靠行业专家在行业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职业的工作体系与结构,依此建构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为此,首先,应按照效率原则,依据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内容,确定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其次,应按照工作导向原则,进行行业与职业分析,明确每个职业含有哪些职业行动体系,在共有的职业行动体系的基础上,配合各个职业特有的职业行动体系,构成职业工作体系。再次,在工作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框架由公共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其中,公共专业课程是专业横向拓展的学习内容,是对应一个或多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方向课程数分别为1、2或3时,宏观课程框架就显示出倒“T”型、倒“π”型和“山”型三种结构。最后,将一个行业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课程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专业名称和目录。
(二)工作导向在中观课程体系架构中的体现
所谓中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组织结构,将课程要素按一定原理组织起来,具备横向、纵向两个纬度。横向结构是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课程科目之间、科目与社会之间及科目与学生之间;纵向结构是课程要素在时间上的相互关联。中观课程结构应力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横向结构合理、纵向结构科学、平面与立体结构相结合的效果。
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中观结构设计原理源于职业工作结构。职业工作结构由职业行动体系、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工序等组成。职业行动体系指的是能够完成综合性职业任务的系统化职业行动,包括若干行动领域,每个行动领域包含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包含若干工序。这样就形成了职业工作结构上的层次关系,一个行动领域可以设计为一门课程。
研究工作结构与课程结构的关系可以发现,职业行动体系在层次上与课程中观结构相匹配较为合理,因此,对于课程中观结构的设计,可以按照职业行动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安排。如药物制剂工职业包含药物制剂生产、新产品与新技术转化两个职业行动体系,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然要考虑生产职业能力、新产品与新技术转化能力的构建,每个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组课程来完成。课程中观结构由行业分析、工作分析与教学分析过程获得,是职业行动体系的教学形式,即所谓课程链路。高职专业最少要包含一个以上职业的学习内容,一个职业可能含有若干职业行动体系,各种专业依据职业行动体系的多少形成数量不等的课程链路。课程链路是按照工作结构结合学习规律将教学内容所做的纵向安排,一个专业不同课程链路之间主要是课程的横向相关关系,有时也存在纵向关系。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类型下,课程链路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大纵深安排,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是链路的始端。单独设置知识、技能操作基础性课程并不违反课程综合化的原则,理由是后续的领域课程多为项目教学形式,项目课程的学习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操作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如此。
由于一个专业类别中常包括多个专门方向,这就要求课程模块化,所以前期开设的文化课程、公共专业课程要对应多种职业方向形成宽基础;后期开设专业分支型课程要形成活模块,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一个职业教育内容,为个性化培养奠定基础。针对社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五年制高职课程按学习方式不同,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种形式。必修课程包括一般通识课程及公共专业课程,构成专业能力骨架;限选课程包括择业方向课程、毕业实习、综合训练与毕业设计等;任选课程为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一般设置人文与艺术课程、专业发展性课程、个人发展性课程等。三者的比例一般约为7∶2∶1。
(三)工作导向在优化微观课程结构中的体现
微观课程结构是各门科目中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工作导向的微观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工作任务与工序、任务与任务、工序与工序之间构成的逻辑关系。
每门专业课程由若干课程单元(学习任务)组成。工作导向的课程单元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成,一般一个单元的内容对应一个单项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之间按工作结构形成相互关联,有的为串行关系,有的为并行关系。单元之间的微观结构必须按任务之间的关系安排顺序。课程单元一般可以安排为完整的项目课程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做出完整的工件。
微观结构的安排源于工作实践,产生于课程情境设计过程中,需要职场专家与教师共同合作加以实现。如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液体制剂生产有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技术、最终灭菌大容量注射剂生产技术、口服液生产技术、滴剂生产技术四大学习任务,完成每个任务都需要若干个工序。因此,要严格按照工作过程(或操作过程)安排学习内容,必要的理论内容可以排在后面或插在合适的位置上供学习时使用。加工或生产工序之间应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按照这种加工顺序安排学习内容顺序就是典型的工作结构。如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序为: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工序→理瓶与洗、烘灭菌工序→药液配料、过滤工序→灌装封口工序→灭菌、检漏工序→澄明度检查工序→印字、包装工序,转化成学习任务及教学形式后即为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技术,理瓶与洗、烘灭菌技术,药液配料、过滤技术,灌装、封口技术,灭菌、检漏技术,澄明度检查技术,印字、包装技术。
课程单元内部课程结构的安排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落到实处的问题,如果仍然照抄照搬学科型课程的单元内容和结构,就等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失败了。
总之,面对众多的职业及不同的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课程开发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业工作,将课程结构合理地匹配于工作结构,按照工作系统确认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把多种领域的知识按合理的结构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加贴近职业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窦新顺.中外职业教育主要课程模式及其开发的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1-46.
[2]张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1-47.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华志丰.关于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92-94.
[5]王金星.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管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62-63.
[6]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44-47.
作者简介:
李清秀(1964—),女,江苏沛县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