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三下学期,我在去教室的路上遇见同学林瑛,坐下来攀谈了一阵儿。她不同于看上去仍然很孩子气的我们,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知性、优雅。
聊起论文的方向,她淡淡地说,你肯定会选文学。我问她为什么,她微笑着说,你看起来就像学文学的人。
以文学为向导,走遍大半个中国
硕士毕业后,我去了杭州一所大学教书,然而天堂般的城市还是输给了我在工作中文学归属感的缺失。那时我主要教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对文学的爱好充实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点,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准备,而且还知道了奥斯卡 ?王尔德在海关申报自己的天才的文学典故,了解到弗吉尼亚 ?伍尔芙对“一间自己的房子”论述时所援引的那些女作家,甚至还有几个同学课下找我开文学书单,他们中的几个把我的家当成了图书馆。
短短几年,我购买的文学作品已达数千册。我在工作之余尽情地阅读,将自己在文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人名化成了具体的作品与更丰富的想象。比如,我在莎士比亚的世界中或者捧腹或者黯然,我知道了大家常说的福斯塔夫是怎样的一个坏角色,了解到亨利五世这个大英雄的善恶交杂,在深感夏洛克可恶的同时,我也读到了他的可怜之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细读调整了我对莎翁的模糊认识。
我记得在硕士的莎士比亚课堂上,老师不停地强调他的伟大,但当时我在他的剧作里读到的多是粗鄙之词,我一直困惑这样的人怎能是伟大的呢。读完他所有的作品,除了哪些依然感觉有些粗鄙语言外,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神来之笔以及对人性复杂的真实刻画,即善与恶不是非黑
即白的简单定义与刻画。
我对书籍的购买从一开始的杂乱无章开始变得条理。我或是以作者为线索,购买我在书店或者网店所能买到的全部书籍,又或是以我所读到的书为据,根据某个作者所提到的书去买。比如,当时看王尔德在法庭为自己辩护时提到柏拉图所认为最崇高的爱是同性之间的爱,我于是奔向柏拉图,先去找他在哪本书中提到了这个观点,然后再慢慢购买他的书。我享受那种链条式的购书与阅读,新买的书香与阅读的喜悦盖过所有一人独居的无趣与寂寞,我骄傲地想,我的孤独如此富有诗意。
那时我发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有意为之。读完徐志摩所有的作品与传记,我便自然地奔向他在海宁的故居,去海宁的西山公园拜祭他的衣冠冢,在火车站感受他父亲曾经投资的铁路。读路遥便去陕西,读茅盾便去乌镇,读林语堂又跑向厦门的鼓浪屿以书中的世界为导向,在那几年我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然而,大学英语的课堂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堂,我的学生们的文学知识亦是非常有限,我的文学热情无法找到一个尽情抒发的出口,我与文学的关系大多只能体现在工作之余与文学作品的对话,那只是自留地上的小喜悦。
考博奥德赛
我大概是从执教的第三年开始强烈地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文学课堂,能有一个畅谈文学的平台。然而,从大学外语教学部调进英语系并且上文学课实非易举。课程安排是学院多年的习惯,若非特殊情况不会轻易改变。于是,我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考博奥德赛。“奥德赛”这个词也是我在终于取得文学博士学位之后回望时定义的我漫长的考博之旅。
报考文学博士之旅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比如报考复旦大学的博士时,我 25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在初试中取得第一名,复试后我才了解到,老师要看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是否有在主持的课题和论文,初试只有部分比例。我满怀希望前去,忐忑失落而归。这之后,努力写论文与申请课题变成了教学与备考之外的主要事情。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一路我竟然磕磕绊绊走了下来。三年的时间,每年三月飞来飞去考试,等待,希望、失望,再开启另外一年回顾整个过程,似是与一个人的恋爱,会在一起的直觉与信心能让人宿命般地坚持。终于有一年,科研、成绩都不是问题了,我回到了北京,开启了读博生涯。
年复一年的备考也不是没有所获。我记得北京大学的参考书之一是英美诺顿文学选读(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我在报考的那一年跑遍了杭州所有的书店寻求未果,最后花了半个月的薪水在网上买了当时最新版的英美文学
我终于有了自己想要的天地,也终于可以在我的课堂上释放文学热情,尽情地感染我的学生,带他们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例子告诉他们文学是如何让人体会到思考的幸福,并且幸福地思考着。
诺顿选集,英国文学6本,美国文学5本,共11本,近一万页。为备考而做的阅读的艰辛很快被阅读中的投入取代,我竟然不知不觉完成了选集的阅读,它们彻底打开了以前认识的零星散落的英美文学世界。
16万字博士论文,论华兹华斯
我在考博之前已经在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倾注很多精力,本打算在博士期间继续研究他,导师没有反对,但是他建议我能找一个一眼望不尽、可以做一辈子的研究对象。
我思考很久决定跟随导师做作家论,然而作家论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导师让我选择其中一个文学流派。我本能地说浪漫主义,然而还是很大,但好在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有作家(诗人)论的选择不是特别多,因为问过经典问题的“诗人是什么?”而闻名的威廉 ?华兹华斯成为首选。我一头扎进了对华兹华斯的阅读,最终确定了将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中所倾心的“孤独”作为论文选题。
我博士论文的书写开始于在英国的留学期间。兰卡斯特大学有世界著名的华兹华斯研究中心。对大量研究资料的搜集与阅读让我坚定“孤独”是可以写下去的。因为不少学者提到这一点,但是从来没有人去对它做纵深的研究。我在英国常常集中阅读一两个月便给导师打一个长长的越洋电话告诉他我的阅读感受,导师会认真倾听,给以首肯,同时也随时调整我的思考方向。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对华兹华斯故居与创作环境的游访。我去他在《序曲》中所描写的“灵魂播种的季节”所在的湖区的霍克斯海德镇,去感受他成长中的孤寂环境与他的孤独体验。我在他居住九年的“安 ?泰森的房舍”想象他在这所房舍中的孤独体验与思考:“这简陋的木床,我就是在此/倾听风的呼啸和雨的喧嚣;/在此度过不眠的夏夜,看着 /房子近旁那棵高大的.树:/它的茂叶宛如卧榻,托起/一轮皎洁的月亮;”(《序曲》,丁宏为,译)。我想象带着房东家那只狗作掩护独自在路上作诗的他,以及夏天狂欢之后独自回家路遇孤独的被遣散的老兵的他。 我去了他常去并且常得灵感的拉弗里戈山(Loughrigg),我爬上陡峭的山坡,看湖区的几大湖远远地安躺在周围。在山坡下有棵孤独的树,我独自一人坐在树下面看着平静的瑞德湖蓝,湖水上空飘过一朵孤云,看着真正的湖区的孤云,才明白华兹华斯《咏水仙》中的那句,“我独自漫游,如孤云一朵”。为了彻底感受诗人在自己的孤独漫游与水仙花的簇拥欢舞之间的张力,我特意去了这首诗的灵感之地——阿尔斯沃特湖畔( Ullswater)。我在他的生活环境中、创作环境中读到了孤独,带我通往诗人的内心与诗歌的灵魂。
在国内外的四年时间内,导师的指导与我自己的摸索与思考化作我那 16万字的博士论文。虽然预答辩过程中,有教授反映我的文字过于感性,但导师私下告诉我那是我的特点。我想导师并非是护犊,他应该是在那些感性的文字中读到了我理性的思考,感到了那些本来容易轻飘飘的文字因此获得的重量。我知道没有毫无问题的博士论文,我的论文一定存在着不少需要修改的地方,但进入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时,我对我与文学的未来已经不再没有安全感。导师送我的毕业赠言是:幸亏有文学让我们相遇/幸运有诗意伴心灵远行我读着那些文字,眼泛泪
花,我与文学终于紧紧相拥。
你依然像学文学的人
从2004年7月大学毕业开始,我走了 12年的长路来追寻文学。2016年春天,林瑛去人大考博,我们在水穿石里喝咖啡,虽然我们依然如大学时候一样不那么熟悉,但文学神奇地让我们默契地感知彼此的友谊。我告诉了她 13年前她的话对我的影响,她说,我依然认为你像学文学的人。
2016年6月底,我拿到了文学博士的学位,收到重庆一所高校任教的录用函。我花了几千元将我750公斤的书寄往重庆。我与我的书可以尘埃落定,我的文学梦绚烂地成真。一切顺理成章,我进入了英语系,教授英语名作导读。
我终于有了自己想要的天地,也终于可以在我的课堂上释放文学热情,尽情地感染我的学生,带他们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例子告诉他们文学是如何让人体会到思考的幸福,并且幸福地思考着。文学的备课量很大,辛苦不输读博期间的阅读与写作,但无论是教授文学还是学习文学,这其中所有的辛苦都让位于文学带来的幸福感与辽阔的视野。我乐在其中,也欣慰地看到了我的学生们在文学课上的快乐、期待与满足。我要不辜负自己这一路的寻找,而且,说不定,那一双双望着我的明亮眼睛中,有一双,不,很多双闪着因为热爱文学而发出的莹亮。我有责任带他们看见更美的星空,更亮的世界。而我自己与文学,似是好事多磨的伴侣,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执手前行。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责任编辑:孙云帆
China Campus71
聊起论文的方向,她淡淡地说,你肯定会选文学。我问她为什么,她微笑着说,你看起来就像学文学的人。
以文学为向导,走遍大半个中国
硕士毕业后,我去了杭州一所大学教书,然而天堂般的城市还是输给了我在工作中文学归属感的缺失。那时我主要教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对文学的爱好充实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点,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准备,而且还知道了奥斯卡 ?王尔德在海关申报自己的天才的文学典故,了解到弗吉尼亚 ?伍尔芙对“一间自己的房子”论述时所援引的那些女作家,甚至还有几个同学课下找我开文学书单,他们中的几个把我的家当成了图书馆。
短短几年,我购买的文学作品已达数千册。我在工作之余尽情地阅读,将自己在文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人名化成了具体的作品与更丰富的想象。比如,我在莎士比亚的世界中或者捧腹或者黯然,我知道了大家常说的福斯塔夫是怎样的一个坏角色,了解到亨利五世这个大英雄的善恶交杂,在深感夏洛克可恶的同时,我也读到了他的可怜之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细读调整了我对莎翁的模糊认识。
我记得在硕士的莎士比亚课堂上,老师不停地强调他的伟大,但当时我在他的剧作里读到的多是粗鄙之词,我一直困惑这样的人怎能是伟大的呢。读完他所有的作品,除了哪些依然感觉有些粗鄙语言外,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神来之笔以及对人性复杂的真实刻画,即善与恶不是非黑
即白的简单定义与刻画。
我对书籍的购买从一开始的杂乱无章开始变得条理。我或是以作者为线索,购买我在书店或者网店所能买到的全部书籍,又或是以我所读到的书为据,根据某个作者所提到的书去买。比如,当时看王尔德在法庭为自己辩护时提到柏拉图所认为最崇高的爱是同性之间的爱,我于是奔向柏拉图,先去找他在哪本书中提到了这个观点,然后再慢慢购买他的书。我享受那种链条式的购书与阅读,新买的书香与阅读的喜悦盖过所有一人独居的无趣与寂寞,我骄傲地想,我的孤独如此富有诗意。
那时我发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有意为之。读完徐志摩所有的作品与传记,我便自然地奔向他在海宁的故居,去海宁的西山公园拜祭他的衣冠冢,在火车站感受他父亲曾经投资的铁路。读路遥便去陕西,读茅盾便去乌镇,读林语堂又跑向厦门的鼓浪屿以书中的世界为导向,在那几年我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然而,大学英语的课堂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堂,我的学生们的文学知识亦是非常有限,我的文学热情无法找到一个尽情抒发的出口,我与文学的关系大多只能体现在工作之余与文学作品的对话,那只是自留地上的小喜悦。
考博奥德赛
我大概是从执教的第三年开始强烈地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文学课堂,能有一个畅谈文学的平台。然而,从大学外语教学部调进英语系并且上文学课实非易举。课程安排是学院多年的习惯,若非特殊情况不会轻易改变。于是,我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考博奥德赛。“奥德赛”这个词也是我在终于取得文学博士学位之后回望时定义的我漫长的考博之旅。
报考文学博士之旅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比如报考复旦大学的博士时,我 25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在初试中取得第一名,复试后我才了解到,老师要看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是否有在主持的课题和论文,初试只有部分比例。我满怀希望前去,忐忑失落而归。这之后,努力写论文与申请课题变成了教学与备考之外的主要事情。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一路我竟然磕磕绊绊走了下来。三年的时间,每年三月飞来飞去考试,等待,希望、失望,再开启另外一年回顾整个过程,似是与一个人的恋爱,会在一起的直觉与信心能让人宿命般地坚持。终于有一年,科研、成绩都不是问题了,我回到了北京,开启了读博生涯。
年复一年的备考也不是没有所获。我记得北京大学的参考书之一是英美诺顿文学选读(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我在报考的那一年跑遍了杭州所有的书店寻求未果,最后花了半个月的薪水在网上买了当时最新版的英美文学
我终于有了自己想要的天地,也终于可以在我的课堂上释放文学热情,尽情地感染我的学生,带他们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例子告诉他们文学是如何让人体会到思考的幸福,并且幸福地思考着。
诺顿选集,英国文学6本,美国文学5本,共11本,近一万页。为备考而做的阅读的艰辛很快被阅读中的投入取代,我竟然不知不觉完成了选集的阅读,它们彻底打开了以前认识的零星散落的英美文学世界。
16万字博士论文,论华兹华斯
我在考博之前已经在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倾注很多精力,本打算在博士期间继续研究他,导师没有反对,但是他建议我能找一个一眼望不尽、可以做一辈子的研究对象。
我思考很久决定跟随导师做作家论,然而作家论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导师让我选择其中一个文学流派。我本能地说浪漫主义,然而还是很大,但好在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有作家(诗人)论的选择不是特别多,因为问过经典问题的“诗人是什么?”而闻名的威廉 ?华兹华斯成为首选。我一头扎进了对华兹华斯的阅读,最终确定了将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中所倾心的“孤独”作为论文选题。
我博士论文的书写开始于在英国的留学期间。兰卡斯特大学有世界著名的华兹华斯研究中心。对大量研究资料的搜集与阅读让我坚定“孤独”是可以写下去的。因为不少学者提到这一点,但是从来没有人去对它做纵深的研究。我在英国常常集中阅读一两个月便给导师打一个长长的越洋电话告诉他我的阅读感受,导师会认真倾听,给以首肯,同时也随时调整我的思考方向。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对华兹华斯故居与创作环境的游访。我去他在《序曲》中所描写的“灵魂播种的季节”所在的湖区的霍克斯海德镇,去感受他成长中的孤寂环境与他的孤独体验。我在他居住九年的“安 ?泰森的房舍”想象他在这所房舍中的孤独体验与思考:“这简陋的木床,我就是在此/倾听风的呼啸和雨的喧嚣;/在此度过不眠的夏夜,看着 /房子近旁那棵高大的.树:/它的茂叶宛如卧榻,托起/一轮皎洁的月亮;”(《序曲》,丁宏为,译)。我想象带着房东家那只狗作掩护独自在路上作诗的他,以及夏天狂欢之后独自回家路遇孤独的被遣散的老兵的他。 我去了他常去并且常得灵感的拉弗里戈山(Loughrigg),我爬上陡峭的山坡,看湖区的几大湖远远地安躺在周围。在山坡下有棵孤独的树,我独自一人坐在树下面看着平静的瑞德湖蓝,湖水上空飘过一朵孤云,看着真正的湖区的孤云,才明白华兹华斯《咏水仙》中的那句,“我独自漫游,如孤云一朵”。为了彻底感受诗人在自己的孤独漫游与水仙花的簇拥欢舞之间的张力,我特意去了这首诗的灵感之地——阿尔斯沃特湖畔( Ullswater)。我在他的生活环境中、创作环境中读到了孤独,带我通往诗人的内心与诗歌的灵魂。
在国内外的四年时间内,导师的指导与我自己的摸索与思考化作我那 16万字的博士论文。虽然预答辩过程中,有教授反映我的文字过于感性,但导师私下告诉我那是我的特点。我想导师并非是护犊,他应该是在那些感性的文字中读到了我理性的思考,感到了那些本来容易轻飘飘的文字因此获得的重量。我知道没有毫无问题的博士论文,我的论文一定存在着不少需要修改的地方,但进入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时,我对我与文学的未来已经不再没有安全感。导师送我的毕业赠言是:幸亏有文学让我们相遇/幸运有诗意伴心灵远行我读着那些文字,眼泛泪
花,我与文学终于紧紧相拥。
你依然像学文学的人
从2004年7月大学毕业开始,我走了 12年的长路来追寻文学。2016年春天,林瑛去人大考博,我们在水穿石里喝咖啡,虽然我们依然如大学时候一样不那么熟悉,但文学神奇地让我们默契地感知彼此的友谊。我告诉了她 13年前她的话对我的影响,她说,我依然认为你像学文学的人。
2016年6月底,我拿到了文学博士的学位,收到重庆一所高校任教的录用函。我花了几千元将我750公斤的书寄往重庆。我与我的书可以尘埃落定,我的文学梦绚烂地成真。一切顺理成章,我进入了英语系,教授英语名作导读。
我终于有了自己想要的天地,也终于可以在我的课堂上释放文学热情,尽情地感染我的学生,带他们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例子告诉他们文学是如何让人体会到思考的幸福,并且幸福地思考着。文学的备课量很大,辛苦不输读博期间的阅读与写作,但无论是教授文学还是学习文学,这其中所有的辛苦都让位于文学带来的幸福感与辽阔的视野。我乐在其中,也欣慰地看到了我的学生们在文学课上的快乐、期待与满足。我要不辜负自己这一路的寻找,而且,说不定,那一双双望着我的明亮眼睛中,有一双,不,很多双闪着因为热爱文学而发出的莹亮。我有责任带他们看见更美的星空,更亮的世界。而我自己与文学,似是好事多磨的伴侣,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执手前行。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责任编辑:孙云帆
China Campus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