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必须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基于群体意识的角度出发,服务学生,促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生事务管理;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管理;四是学生党员工作考核;五是学生党员成长指导。在新形势下,基于群体意识出发,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高校的义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群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7-02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但是从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并不是基于群体意识角度出发的,这就导致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过于形式化,无法对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采取调整对策。
1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机制
1.1 入学启蒙教育
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高校必须对学生党员开展入学启蒙教育。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管理教育必须坚持“群体”管理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之前,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党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培育教育管理方案,实现有效管理。除此之外,高校必须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部门,明确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目标和方向,改变传统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丰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手段,有针对性开展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1.2 入党积极分子教育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办学理念,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教育管理制度,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教育管理提供政策支持。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二是高校内部制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三是高校非正式的管理制度,以上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都是高校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管理工作的分析总结得出的,后期就成为高校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
1.3 预备党员教育
高校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管理工作,并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管理原则,这也是高校开展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定位。高校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帮助预备党员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缩短管理人员与预备党员之间的距离,真正把预备党员当成朋友,而不要把自身放在管理人的位置。
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长效发展的建议
2.1 创新学生入党动机教育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党员能够在制度的基础上奋斗,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提高学生党员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在学生党员的身上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为学生党员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党员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高校还需要创新学生入党动机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很多因素会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并不单纯,部分学生是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奖学金而加入党组织,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毕业就业做准备,希望自己加入党组织后能够更容易就获得就业机会,这样的入党动机自然是错误的。因此,高校必须创新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只有大学生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加入党组织,才能尽职尽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2 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
从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过于注重认知教育,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党员被动接受培养教育,学生党员无法参与到培养教育中,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必须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丰富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形式和内容,基于群体意识角度出发,规范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人本化的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趋势。在高效开展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党员接受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3 健全高校党建组织架构
机遇群体意识角度出发,高校要想实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目标,就必须健全高校党建组织架构,这样才能让学生党员认识到培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端正态度。
2.4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学生党员培养教师可以把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转变为图片或者影像的形式,吸引学生党员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培养教育效率,满足学生党员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学生党员培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索和教学相关的资料,开拓眼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师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5 构建学生党员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对于学生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于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结果的评价。对此,高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评价制度,保证教育评价的合理性。
3 结语
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管理教育必须坚持“群体”管理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办学理念,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教育管理制度。高校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帮助预备党员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缩短管理人员与预备党员之间的距离。高校必须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丰富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形式和内容,基于群体意识角度出发,规范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人本化的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 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 郭沅鑫.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 王娜.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群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7-02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但是从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并不是基于群体意识角度出发的,这就导致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过于形式化,无法对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采取调整对策。
1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机制
1.1 入学启蒙教育
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高校必须对学生党员开展入学启蒙教育。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管理教育必须坚持“群体”管理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之前,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党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培育教育管理方案,实现有效管理。除此之外,高校必须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部门,明确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目标和方向,改变传统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丰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手段,有针对性开展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1.2 入党积极分子教育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办学理念,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教育管理制度,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教育管理提供政策支持。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二是高校内部制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三是高校非正式的管理制度,以上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都是高校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管理工作的分析总结得出的,后期就成为高校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
1.3 预备党员教育
高校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管理工作,并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管理原则,这也是高校开展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定位。高校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帮助预备党员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缩短管理人员与预备党员之间的距离,真正把预备党员当成朋友,而不要把自身放在管理人的位置。
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长效发展的建议
2.1 创新学生入党动机教育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党员能够在制度的基础上奋斗,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提高学生党员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在学生党员的身上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为学生党员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党员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高校还需要创新学生入党动机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很多因素会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并不单纯,部分学生是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奖学金而加入党组织,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毕业就业做准备,希望自己加入党组织后能够更容易就获得就业机会,这样的入党动机自然是错误的。因此,高校必须创新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只有大学生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加入党组织,才能尽职尽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2 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
从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过于注重认知教育,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党员被动接受培养教育,学生党员无法参与到培养教育中,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必须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丰富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形式和内容,基于群体意识角度出发,规范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人本化的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趋势。在高效开展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党员接受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3 健全高校党建组织架构
机遇群体意识角度出发,高校要想实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目标,就必须健全高校党建组织架构,这样才能让学生党员认识到培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端正态度。
2.4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学生党员培养教师可以把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转变为图片或者影像的形式,吸引学生党员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培养教育效率,满足学生党员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学生党员培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索和教学相关的资料,开拓眼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师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5 构建学生党员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对于学生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于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结果的评价。对此,高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评价制度,保证教育评价的合理性。
3 结语
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管理教育必须坚持“群体”管理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办学理念,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教育管理制度。高校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帮助预备党员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缩短管理人员与预备党员之间的距离。高校必须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丰富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形式和内容,基于群体意识角度出发,规范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人本化的学生党员的意识和信念教育管理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 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 郭沅鑫.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 王娜.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