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学校是教育机构、是探求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高校管理就必须围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 抓好管理工作的核心, 依据"人本" 原理要求的几个基本原则, 加强管理, 深化革, 提高效益。本文围绕高校管理现状、以及加强创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促进高校管理,加快高校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管理;创新;发展
高等学校是教育机构、是探求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高校管理是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对发展目标、内部资源利用及其与环境的积极适应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 加强管理要组织内部人力付诸实施的动态的宏观管理过程。
1、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1 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建立的,它既反映了政府集权管理高等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了党对各项社会事业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教师权力形成的偏见的影响,因此它的存在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党对社会事业领导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权力结构的不适应性。行政权力主导模式使行政权力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权力薄弱。特别是在政府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政府部门通过学校中的党政组织体制贯彻政府的意志,实施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从而使学校的党政组织体制获得对学校事务绝对的管理权力。
1.2 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为提升竞争实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采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而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把管理工作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认为管理工作"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 更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对学校全盘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对管理人员的接收、培养、使用都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有力的配套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
对管理人员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随着高校向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倾斜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实施,教学科研骨干的地位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对管理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较少。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明显具有"重使用、轻培养"的特点,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除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
2、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及对策
2.1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管理创新就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也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 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和手段, 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管理格局, 产生新的管理效能, 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2]
高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对管理要素即高校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拓宽资源的来源, 提升资源的品质, 优化资源的组合。这种活动的理想状态就是要形成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从而明确新的管理措施、方法与新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 以作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指导。高校管理创新的价值追求就是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和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
2.2 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及创新原则
实现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要遵循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使大学逐渐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统一的机制,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协调的能力[3]。
创新管理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以师资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为核心, 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队伍建设。坚持全局发展、整体最优的原则。整体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各个部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及目标的实现, 战略管理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高校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管理。必须以学术自由为目标,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教育环境要重视高校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社会需求既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也是改革的导向和信号。创新管理体制,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基准,适时修正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以改革求生存, 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意识, 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3、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高校管理创新如果没有管理观念的创新作先导, 无论是管理体制创新还是管理机制创新都无法实现。在在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观念的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树立民主意识。
当前学校管理当中, 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这种变化, 并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
3.2强化法制意识。
近年来, 有些学校的法律纠纷案呈上升趋势, 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管理者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素质偏低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强化管理者法制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3确立竞争意识。
对高校来说科学的竞争观念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必然置身于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中, 要有科学的竞争观;另一方面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也要具有正确的竞争意识。
3.4坚持效益意识。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仍将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效益意识, 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 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从这个角度而言, 必须着,眼于管理的经济效益。然而, 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 它是把多种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恰当地组合起来的一种理性职能。
4、提高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4.1正确处理行政和学术之间的关系,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大学最基本的性质是学术性, 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是其管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遵循知识管理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政治、行政和学术之间的关系, 坚持政治领导, 规范行政管理, 强化学术管理, 是建立高校管理机制的基本准则[4]。
4.2 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加強和规范管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 更需要高校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调整。应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用好的制度管事管钱、管人管权, 是最高明有效的管理。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心动更需行动, 从制定大学章程入手, 全面梳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法律关系, 或许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高校管理的特殊性出发, 从高校功能不断拓展的现实性出发, 积极开展高校管理研究, 推进管理理论发展和创新,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2]王吕明.试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3(3)
[3]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7月
[4]王棕廷.略论高校管理中控制反馈性 [J]武汉化工学院教学研究
关键词:高校管理;创新;发展
高等学校是教育机构、是探求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高校管理是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对发展目标、内部资源利用及其与环境的积极适应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 加强管理要组织内部人力付诸实施的动态的宏观管理过程。
1、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1 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建立的,它既反映了政府集权管理高等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了党对各项社会事业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教师权力形成的偏见的影响,因此它的存在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党对社会事业领导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权力结构的不适应性。行政权力主导模式使行政权力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权力薄弱。特别是在政府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政府部门通过学校中的党政组织体制贯彻政府的意志,实施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从而使学校的党政组织体制获得对学校事务绝对的管理权力。
1.2 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为提升竞争实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采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而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把管理工作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认为管理工作"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 更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对学校全盘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对管理人员的接收、培养、使用都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有力的配套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
对管理人员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随着高校向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倾斜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实施,教学科研骨干的地位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对管理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较少。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明显具有"重使用、轻培养"的特点,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除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
2、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及对策
2.1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管理创新就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也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 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和手段, 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管理格局, 产生新的管理效能, 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2]
高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对管理要素即高校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拓宽资源的来源, 提升资源的品质, 优化资源的组合。这种活动的理想状态就是要形成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从而明确新的管理措施、方法与新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 以作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指导。高校管理创新的价值追求就是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和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
2.2 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及创新原则
实现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要遵循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使大学逐渐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统一的机制,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协调的能力[3]。
创新管理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以师资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为核心, 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队伍建设。坚持全局发展、整体最优的原则。整体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各个部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及目标的实现, 战略管理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高校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管理。必须以学术自由为目标,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教育环境要重视高校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社会需求既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也是改革的导向和信号。创新管理体制,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基准,适时修正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以改革求生存, 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意识, 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3、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高校管理创新如果没有管理观念的创新作先导, 无论是管理体制创新还是管理机制创新都无法实现。在在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观念的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树立民主意识。
当前学校管理当中, 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这种变化, 并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
3.2强化法制意识。
近年来, 有些学校的法律纠纷案呈上升趋势, 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管理者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素质偏低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强化管理者法制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3确立竞争意识。
对高校来说科学的竞争观念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必然置身于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中, 要有科学的竞争观;另一方面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也要具有正确的竞争意识。
3.4坚持效益意识。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仍将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效益意识, 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 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从这个角度而言, 必须着,眼于管理的经济效益。然而, 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 它是把多种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恰当地组合起来的一种理性职能。
4、提高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4.1正确处理行政和学术之间的关系,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大学最基本的性质是学术性, 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是其管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遵循知识管理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政治、行政和学术之间的关系, 坚持政治领导, 规范行政管理, 强化学术管理, 是建立高校管理机制的基本准则[4]。
4.2 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加強和规范管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 更需要高校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调整。应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用好的制度管事管钱、管人管权, 是最高明有效的管理。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心动更需行动, 从制定大学章程入手, 全面梳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法律关系, 或许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高校管理的特殊性出发, 从高校功能不断拓展的现实性出发, 积极开展高校管理研究, 推进管理理论发展和创新,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2]王吕明.试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3(3)
[3]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7月
[4]王棕廷.略论高校管理中控制反馈性 [J]武汉化工学院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