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是小学生最主要的数学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新旧教学方法不断更迭,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将常见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力求全面吸收传统教育方法的成果,秉承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 设置 表面热闹 形式化 课堂练习 枯燥乏味 兴趣 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应用最多的就是数与计算,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已不如前,主要表现在计算错误频发、口算能力降低等等诸多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下边谈一下我的几点拙见: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深化新课改的今天,新旧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更迭,学生也表现出了些许的不适应,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计算错误,使教师烦恼,家长困惑,经过分析,我总结到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新教材计算题设置变化大,教学方式方法未及时改进、优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在学习新知识点时,以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为主,一节课经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讲评,时间所剩无几,不能留足练习时间,长此以往,就达不到熟能生巧,计算能力得不到加强,致使口算、笔算问题频出。
2.教学完全依靠情境。有的教师认为,适应新课改,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没有情境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为了引出算式,创设出只图表面热闹的情境,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视听引导,等到算式引出时学生早已兴趣全无,教师害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程,从而淡化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3.默默地走上“形式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数量上花样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律叫好。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算法“多”了以后,未及时进行优化,使学生无法把握基本的方法。
4.忽视练习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精力全放在了课堂的“精彩”上,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学生做习题是机械、重复性训练,浪费练习时间,影响了计算技能的形式。
以上种种现象都未能把握好教学改革、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效果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都会或多或少地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力求寻找解决计算能力下降的方法、途径,尽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计算教学的改进建议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总结以及与诸多教师的交流和探讨,针对传统计算教学的不足和当下课改中的盲目跟随,我以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为指导,以新理念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导入要形式多样。
计算题本身枯燥乏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比较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体验计算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当然,教学情景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
让学生实际解决生活中问题,体验计算的价值。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计算问题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让知识从生活原型中引发,让学生感觉计算的需要,同时也要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而体会到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2.培养思维能力,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要着力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前提。《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游戏性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发表见解、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学中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要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能满足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教材在计算教学中,挖掘了许多有利于突出算法多样化的素材,为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拓展了空间。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算法多样化”只是一种手段,绝不是目的。鼓励“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算法,而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肯定有创意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大新亮点,这个转变主要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计算来的,而且,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就很大程度上用到了加、减、乘的估算,可以说学生估算能力实际上就是数学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
保证适量的练习时间,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巧技能。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的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计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的做法,又要发扬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发展为不仅富有实际成效,更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能力 设置 表面热闹 形式化 课堂练习 枯燥乏味 兴趣 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应用最多的就是数与计算,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已不如前,主要表现在计算错误频发、口算能力降低等等诸多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下边谈一下我的几点拙见: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深化新课改的今天,新旧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更迭,学生也表现出了些许的不适应,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计算错误,使教师烦恼,家长困惑,经过分析,我总结到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新教材计算题设置变化大,教学方式方法未及时改进、优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在学习新知识点时,以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为主,一节课经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讲评,时间所剩无几,不能留足练习时间,长此以往,就达不到熟能生巧,计算能力得不到加强,致使口算、笔算问题频出。
2.教学完全依靠情境。有的教师认为,适应新课改,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没有情境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为了引出算式,创设出只图表面热闹的情境,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视听引导,等到算式引出时学生早已兴趣全无,教师害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程,从而淡化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3.默默地走上“形式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数量上花样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律叫好。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算法“多”了以后,未及时进行优化,使学生无法把握基本的方法。
4.忽视练习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精力全放在了课堂的“精彩”上,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学生做习题是机械、重复性训练,浪费练习时间,影响了计算技能的形式。
以上种种现象都未能把握好教学改革、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效果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都会或多或少地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力求寻找解决计算能力下降的方法、途径,尽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计算教学的改进建议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总结以及与诸多教师的交流和探讨,针对传统计算教学的不足和当下课改中的盲目跟随,我以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为指导,以新理念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导入要形式多样。
计算题本身枯燥乏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比较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体验计算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当然,教学情景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
让学生实际解决生活中问题,体验计算的价值。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计算问题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让知识从生活原型中引发,让学生感觉计算的需要,同时也要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而体会到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2.培养思维能力,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要着力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前提。《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游戏性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发表见解、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学中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要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能满足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教材在计算教学中,挖掘了许多有利于突出算法多样化的素材,为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拓展了空间。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算法多样化”只是一种手段,绝不是目的。鼓励“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算法,而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肯定有创意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大新亮点,这个转变主要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计算来的,而且,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就很大程度上用到了加、减、乘的估算,可以说学生估算能力实际上就是数学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
保证适量的练习时间,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巧技能。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的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计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的做法,又要发扬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发展为不仅富有实际成效,更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