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多河边,一位诗人悠闲地踱着步子,他时不时抬头看看天上的云朵,捡起一颗石子扔向河面,激起一层层涟漪,或者静坐河畔,看着远方奔走的羊群……这是我读完扎西才让《桑多河畔》后脑海里浮现的场景,在我看来,桑多河是作者寄存内心、认知世界的一面镜子,它俨然成为作者的一片精神领地。在桑多河畔,诗人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回顾自己年轻时的爱情,思考人类的精神困境……
《桑多河畔》是从桑多河的地理特征起笔的,它位于桑多镇的南边,春季是“试图求偶的豹子”,秋天“像极了历代的暴君”,冬天“停止了思考”,只有夏天,桑多河才“热气腾腾”,“浑身充满力量”。显然,桑多河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地,它是被人格化了、拥有一定性格的精神领地。需要强调的是,后面的行文中,作者还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桑多河边夏天美丽的彩虹,呼应了前文中对桑多河夏天景致的偏爱。“彩虹在河边低头喝水的样子,也会看到苍老的人原先年轻的样子”,这些颇具诗意的场景让“我”忘记了牧羊人的身份,化身为桑多河的主人。
在散文中,作者讲述了一次初中同学聚会,现实世界里,身份地位差距的拉大使得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等关系。“我”在宴会上无法融入,沉默应对,事后还写下桑多河“是飞去又飞回的佛祖掌心的白鸽子”的诗句。这次相见令“我”回忆起往昔的美好,只不过现在的“我”无法面对罢了。在桑多河畔,“我”温习了自己组建家庭的经过,婚姻使得“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还有,作者饶有兴致地书写了桑多河畔的蒲公英,这种作为药引的植物,勾起了作者对人离开故地的伤感,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漂泊感。这些日常事件引发了作者的感悟,它们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化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日常事件的感怀外,作者还对佛与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一个鲜明的例证是,来藏地旅游的人中,大多旅客只顾欣赏藏地的自然风光,很少有人会关注这里的神灵。然而,在游客散尽之际,作者对守护在桑多河畔的“人面兽身”开始了遐想,这是一种由敬畏自然万物而产生的念头。再如,桑多河畔宣讲布道佛法的僧人,是否在倒影中看见一个如莲花样的女人?这一颇有神秘感的故事无人能够讲清,最终进入了“我”的诗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的思考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人类的终极命题,那就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生命的旅途中,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作者一直在思索着人的精神困境,它与肉体、精神的痛苦休戚相关。在散文里,作者的沉思幻化成一尾墨鱼,消融在桑多河畔的黑夜里,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一年前,在甘南州卓尼县的一个雨夜,扎西才让凌晨电话邀我和几个朋友在洮河边夜宵。我们吃着烤串,喝了不少青稞酒。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回走时,在洮河桥上,他突然拉着我的手,兴致盎然地念叨着:“洮河——我的母親河。”我来不及躲闪,望着滚滚的河水,在黑夜里倒显得异常温顺。可以说,甘南的那些河流、草原、山川等已经渗透进了扎西才让的精神血液之中,指引着他的写作。去年读扎西才让的诗集《大夏河畔》,我就颇有感触。今天读到《桑多河畔》,这些片段性的思考文字,让我想起一位河边漫步沉思的诗人,他略显忧郁,却举止优雅。
周聪,青年评论家,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居湖北武汉。
《桑多河畔》是从桑多河的地理特征起笔的,它位于桑多镇的南边,春季是“试图求偶的豹子”,秋天“像极了历代的暴君”,冬天“停止了思考”,只有夏天,桑多河才“热气腾腾”,“浑身充满力量”。显然,桑多河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地,它是被人格化了、拥有一定性格的精神领地。需要强调的是,后面的行文中,作者还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桑多河边夏天美丽的彩虹,呼应了前文中对桑多河夏天景致的偏爱。“彩虹在河边低头喝水的样子,也会看到苍老的人原先年轻的样子”,这些颇具诗意的场景让“我”忘记了牧羊人的身份,化身为桑多河的主人。
在散文中,作者讲述了一次初中同学聚会,现实世界里,身份地位差距的拉大使得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等关系。“我”在宴会上无法融入,沉默应对,事后还写下桑多河“是飞去又飞回的佛祖掌心的白鸽子”的诗句。这次相见令“我”回忆起往昔的美好,只不过现在的“我”无法面对罢了。在桑多河畔,“我”温习了自己组建家庭的经过,婚姻使得“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还有,作者饶有兴致地书写了桑多河畔的蒲公英,这种作为药引的植物,勾起了作者对人离开故地的伤感,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漂泊感。这些日常事件引发了作者的感悟,它们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化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日常事件的感怀外,作者还对佛与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一个鲜明的例证是,来藏地旅游的人中,大多旅客只顾欣赏藏地的自然风光,很少有人会关注这里的神灵。然而,在游客散尽之际,作者对守护在桑多河畔的“人面兽身”开始了遐想,这是一种由敬畏自然万物而产生的念头。再如,桑多河畔宣讲布道佛法的僧人,是否在倒影中看见一个如莲花样的女人?这一颇有神秘感的故事无人能够讲清,最终进入了“我”的诗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的思考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人类的终极命题,那就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生命的旅途中,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作者一直在思索着人的精神困境,它与肉体、精神的痛苦休戚相关。在散文里,作者的沉思幻化成一尾墨鱼,消融在桑多河畔的黑夜里,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一年前,在甘南州卓尼县的一个雨夜,扎西才让凌晨电话邀我和几个朋友在洮河边夜宵。我们吃着烤串,喝了不少青稞酒。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回走时,在洮河桥上,他突然拉着我的手,兴致盎然地念叨着:“洮河——我的母親河。”我来不及躲闪,望着滚滚的河水,在黑夜里倒显得异常温顺。可以说,甘南的那些河流、草原、山川等已经渗透进了扎西才让的精神血液之中,指引着他的写作。去年读扎西才让的诗集《大夏河畔》,我就颇有感触。今天读到《桑多河畔》,这些片段性的思考文字,让我想起一位河边漫步沉思的诗人,他略显忧郁,却举止优雅。
周聪,青年评论家,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