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开辟的独创性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然而,这条革命道路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关键词:中国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错误思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具体运用到中国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同“城市中心论”、“革命悲观论”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那就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这条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1840年英国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接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接踵而来,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1915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对长期封闭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启蒙教育。自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想和思潮涌进中国。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俄国人的路”,成为中国先进青年的救国口号。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青年运动,唤醒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从此,中国的先进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结合到工人运动中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以解放全国各族人民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己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努力探索了中国革命道路。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可见,党主张走俄国人的路,但未能提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而提出了脱离实际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错误纲领。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全面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明确提出:“党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之后,党总结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尤其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引发的“二·七”惨案的深刻教训,使党开始意识到要抗衡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军阀武装),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1923年党召开了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开始改造国民党建立国共党内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党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开始,党积极推动北伐战争,并在战斗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正当北伐战争节节取得胜利,几乎解放半个中国的形势下,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自此,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革命处于低潮。这次血和泪的教训让共产党坚定了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志和决心。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发起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1927年8月7日,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批判并且改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进行土地革命以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论断——“枪杆子里出政权”。[2]尽管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是党的工作重心并没有因此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而且在反“右”倾时忽视了“左”倾情绪的滋生,为后来的 “左”倾盲动主义埋下了伏笔。
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对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革命中农民的重要地位都有了全新的理解。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写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逐渐重视起武装斗争和武装农民。但是,党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因为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显示出城市都是他们革命的重心。第二是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可以让共产党在大中型城市进行活动时有机会充实自己的力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当时的共产党属于建立初期,并不能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领导的实际上是以农民为主力的武装斗争,所以共产党也就不会在这时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攻占长沙的秋收起义也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后,他毅然决然的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开始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革命重心也开始由城市转移向农村。中国革命道路的内涵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因为井冈山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它属于湖南,江西两省的交界地区,远离大城市,而且有着许多树林,有许多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这是开辟根据地的先决条件。其次,井冈山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党员队伍在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不给当地的百姓增添负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支属于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在井冈山上,可以为创建革命根据地、探索革命新道路提供有力的武装支持。 二、中国革命道路是在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的
大革命失败以后,党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自己掌握军队并开展武装斗争。但是,在展开武装斗争的问题上由于长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城市中心论依然干扰着党中央的决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为了克服“城市中心论”所带来的不利,历经了许多年残酷曲折的斗争。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由于长期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党领导的斗争大多以攻占城市为目标,“城市中心论”在党内流毒甚广。所谓城市中心论,也就是瞿秋白说的“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形式。这一理论被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中国可以畅行无阻。事实证明,城市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行的。由于当时党内还存在着许多错误地信奉“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者,加上共产国际从一开始就对毛泽东在农村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受此影响,我们党内的一部分领导人更是错误地以为,“农民占党的组织成分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我党的绝大危机”!共产国际这种对待我国的错误的态度,使中国共产党没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严重妨碍了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因为对实际情况缺乏理性的认识,“不断革命论”也对我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有着严重的干扰。瞿秋白把土地革命当作了第一任务,但同时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想要依靠城市的工人阶级来推翻资产阶级。在这“不断革命论”的影響之下,党只能继续错误的坚持“城市中心论”。尽管当时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党的农村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瞿秋白等党的领导者依然错误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忽视甚至无视农村的重要性,这严重干扰了党对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1928年,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在中共六大上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会议上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在六大以后,党中央依旧把城市作为革命重心。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决议中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李立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主张在革命工作中不需要再积聚和准备革命力量,可以直接举行全国性的武装暴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模式。
在李立三占据党内领导地位的时期,毛泽东并没有执行中央攻打南昌的命令。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左”倾错误的同时,也对党内的右倾悲观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针对党内的消极思想,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判了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文中系统地指出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各种尖锐矛盾。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政治状况和党的总任务议决案》。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极“左”估计,但“城市中心论”在党内依然很有市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坚持攻占大中城市,并鼓吹要同国民党反动派打正面战争。这也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党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断被丰富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更多被应用于人民战争当中,并产生了强大的正面效应。这一时期,我国北方许多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为日军所攻占。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写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等文章。毛泽东在这些文章中系统地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攻占大中型城市的任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我党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召开,并且宣布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理论的正确性再次于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新的理论观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思考、总结提炼出来的,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脉络,又饱含着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因此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活力。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暴力革命学说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共产党宣言》中说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是一种普遍规律,但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时,具体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究竟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武装斗争,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详细的表述,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凭借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并将武装斗争和农民革命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旧时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改造成新式的工农联合武装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党取得了革命最后的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中国革命有着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发展规律,这种独有的发展规律源于自己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建立显示了我党对中国独特国情的精准把握,并且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其他地区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了集体的勇气和智慧,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和艰苦探索,在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以启示与反思。脱离实际,就会看不清真实情况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就会给国家的革命事业带来损失。我们还不能仅根据已有的经验行事,要把实际与经验相结合,理性科学的探索适合本国的道路。只有在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词:中国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错误思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具体运用到中国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同“城市中心论”、“革命悲观论”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那就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这条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1840年英国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接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接踵而来,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1915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对长期封闭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启蒙教育。自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想和思潮涌进中国。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俄国人的路”,成为中国先进青年的救国口号。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青年运动,唤醒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从此,中国的先进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结合到工人运动中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以解放全国各族人民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己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努力探索了中国革命道路。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可见,党主张走俄国人的路,但未能提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而提出了脱离实际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错误纲领。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全面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明确提出:“党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之后,党总结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尤其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引发的“二·七”惨案的深刻教训,使党开始意识到要抗衡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军阀武装),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1923年党召开了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开始改造国民党建立国共党内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党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开始,党积极推动北伐战争,并在战斗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正当北伐战争节节取得胜利,几乎解放半个中国的形势下,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自此,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革命处于低潮。这次血和泪的教训让共产党坚定了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志和决心。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发起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1927年8月7日,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批判并且改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进行土地革命以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论断——“枪杆子里出政权”。[2]尽管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是党的工作重心并没有因此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而且在反“右”倾时忽视了“左”倾情绪的滋生,为后来的 “左”倾盲动主义埋下了伏笔。
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对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革命中农民的重要地位都有了全新的理解。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写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逐渐重视起武装斗争和武装农民。但是,党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因为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显示出城市都是他们革命的重心。第二是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可以让共产党在大中型城市进行活动时有机会充实自己的力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当时的共产党属于建立初期,并不能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领导的实际上是以农民为主力的武装斗争,所以共产党也就不会在这时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攻占长沙的秋收起义也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后,他毅然决然的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开始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革命重心也开始由城市转移向农村。中国革命道路的内涵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因为井冈山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它属于湖南,江西两省的交界地区,远离大城市,而且有着许多树林,有许多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这是开辟根据地的先决条件。其次,井冈山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党员队伍在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不给当地的百姓增添负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支属于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在井冈山上,可以为创建革命根据地、探索革命新道路提供有力的武装支持。 二、中国革命道路是在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的
大革命失败以后,党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自己掌握军队并开展武装斗争。但是,在展开武装斗争的问题上由于长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城市中心论依然干扰着党中央的决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为了克服“城市中心论”所带来的不利,历经了许多年残酷曲折的斗争。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由于长期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党领导的斗争大多以攻占城市为目标,“城市中心论”在党内流毒甚广。所谓城市中心论,也就是瞿秋白说的“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形式。这一理论被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中国可以畅行无阻。事实证明,城市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行的。由于当时党内还存在着许多错误地信奉“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者,加上共产国际从一开始就对毛泽东在农村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受此影响,我们党内的一部分领导人更是错误地以为,“农民占党的组织成分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我党的绝大危机”!共产国际这种对待我国的错误的态度,使中国共产党没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严重妨碍了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因为对实际情况缺乏理性的认识,“不断革命论”也对我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有着严重的干扰。瞿秋白把土地革命当作了第一任务,但同时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想要依靠城市的工人阶级来推翻资产阶级。在这“不断革命论”的影響之下,党只能继续错误的坚持“城市中心论”。尽管当时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党的农村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瞿秋白等党的领导者依然错误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忽视甚至无视农村的重要性,这严重干扰了党对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1928年,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在中共六大上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会议上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在六大以后,党中央依旧把城市作为革命重心。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决议中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李立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主张在革命工作中不需要再积聚和准备革命力量,可以直接举行全国性的武装暴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模式。
在李立三占据党内领导地位的时期,毛泽东并没有执行中央攻打南昌的命令。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左”倾错误的同时,也对党内的右倾悲观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针对党内的消极思想,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判了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文中系统地指出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各种尖锐矛盾。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政治状况和党的总任务议决案》。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极“左”估计,但“城市中心论”在党内依然很有市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坚持攻占大中城市,并鼓吹要同国民党反动派打正面战争。这也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党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断被丰富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更多被应用于人民战争当中,并产生了强大的正面效应。这一时期,我国北方许多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为日军所攻占。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写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等文章。毛泽东在这些文章中系统地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攻占大中型城市的任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我党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召开,并且宣布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理论的正确性再次于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新的理论观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思考、总结提炼出来的,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脉络,又饱含着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因此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活力。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暴力革命学说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共产党宣言》中说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是一种普遍规律,但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时,具体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究竟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武装斗争,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详细的表述,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凭借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并将武装斗争和农民革命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旧时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改造成新式的工农联合武装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党取得了革命最后的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中国革命有着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发展规律,这种独有的发展规律源于自己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建立显示了我党对中国独特国情的精准把握,并且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其他地区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了集体的勇气和智慧,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和艰苦探索,在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以启示与反思。脱离实际,就会看不清真实情况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就会给国家的革命事业带来损失。我们还不能仅根据已有的经验行事,要把实际与经验相结合,理性科学的探索适合本国的道路。只有在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