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景:
癌症长期生存着的数量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快速增长,癌症生存者面临的一些长期的健康问题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已成为重大的挑战。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而且治疗短、发展快、预后差,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上均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患者处于极度痛苦、决完、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中,患者以及整个家庭生活质量下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恶性骨肿瘤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评价医疗护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病人对自身所患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患病后的情绪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变。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指导病人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以积极配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我院5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学问卷调查(EORTC QOL-C30)。运用SPSS15.0软件包分析各指标(心理状况,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进行护理干预,对其心理情绪、生活质量评定采集数据。
结果: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QOL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治疗效果、健康状况、食欲、气促、便秘、失眠。经济困难、性别、年龄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情绪;护理干预;生活质量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的描述研究,干预采用类实验性研究。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方便取样方法抽取。2009年1月到2009年10月之间,在我院门诊复诊及随访的恶性肿瘤病人58例。选择标准:具有口头或书面能力的病人,且病人自愿参加。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本调查的病人。(2)年龄在 15 岁以上的。(3)智力正常,有一定的理解力。
排除标准:(1)年龄 < 15 岁。(2)残疾、智障。(3)合并精神因素。(4)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
1.3研究方法及工具
1.3.1研究工具
分别于入院时及护理3个月末评定。①生活质量(EORTC QOL-C30)标准评分,总分为60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高。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问卷的内容由调查者自行设计。评估患者不适症状较3个月前缓解情况。内容包括情绪(愉快、不愉快、易激怒、平静、紧张)、疼痛(不能忍受和可以忍受)、乏力(卧床时间减少、活动增加、疲劳)、食欲(食欲增加、饭量增加、餐次增加、厌食)及睡眠情况(入睡时间减短、睡眠时间延长、熟睡、易醒)。
知识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患病状况、确诊时间、治疗过程、患病后的心理变化。知识掌握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不满意”。由调查者根据病人对有关问题的回答情况和准确程度来判断。
1.4研究步骤
1.4.1由调查者发放资料,调查人员有2名护理专家,2名关于专门研究恶性肿瘤的专家,1名心理专家组成。按照分类把问卷发给每一个调查对象,负责监督调查对象的答卷过程,确保每一份问卷真实有效。
1.4.2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做问卷内容效果评估,认定可靠调查内容包括资料中的全部内容。调查人员经过严格专业培训,对此调查活动极度负责,认真解释调查对象在填表过程中遇到的不明白问题,由于有些问题不明白,有时一个问题需要调查人员反复解释才能明白,问卷共发出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4.3 分析资料。
1.5资料分析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资料检查核对无误后,输入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有配偶42例,无配偶16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8例,初中8例,高中及中专8例,大专12例,本科以上12例。58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而确诊。其中肠癌15例,乳腺癌12例,胃癌11例,肝癌8例,食道癌6例,其他癌症6例。所有病例均为晚期患者,生活能自理,但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干预前后对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比较。
2.3恶性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肿瘤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的正性相关(r=0.608,P < 0.001)。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两个维度也与生活质量呈正性相关(P < 0.05),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 肿瘤 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相关关系(P > 0.05)。
3、讨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患者的情绪、疼痛等因素产生于对于恶性肿瘤的恐惧,难以控制的疼痛,病情认知的缺乏,手术化疗带来的创伤及严重不良反应等有关。社会、家庭关系因素也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作为应激源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导致机体免疫监视,杀伤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减少在致癌因子的参与下,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患者心理行为的改变,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身心照护,使其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改变生活质量,以利于疾病康复。
情感支持:大多癌症患者错误认为癌是不治之症,因恐惧悲伤而感到孤独,不能与医护人员、亲属或朋友很好地进行了有关病情及情感方面的交流,因而更加紧张、焦虑、抑郁,最终可能被情绪压垮。本研究发现,通过给患者以安慰、鼓励、疏导等情感支持,可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情感,重建心理平衡。[6]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理论[7]认为,人的情绪变化及行为改变与其认知评价相关,错误的认知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和出现不良行为。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抑郁患者存有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心理症状。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让患者形成比较客观、正确的认知,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障碍。社会支持,恶性肿瘤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8]。家庭也具有影响力和调节动力,缺乏家庭支持的患者往往难以适应患癌症的事实,而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抗病能力。本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增强患者应对困难的信心。同时康复病友的现身说法,社会支持、抗癌组织等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人际互动,引发特殊的集体反应机制,可使患者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利于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的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变,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决定性作用。
4、结论
通过58例恶性肿瘤的调查,病人对恶性肿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病人的情绪变化及生活质量,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还发现大多数病人希望了解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病人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关于健康教育的形式,病人最希望的形式为阅读图书和手册、集体授课以及一对一专人指导,从而提醒我们广大的健康工作者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应更加全面和多样,以满足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病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癌症长期生存着的数量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快速增长,癌症生存者面临的一些长期的健康问题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已成为重大的挑战。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而且治疗短、发展快、预后差,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上均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患者处于极度痛苦、决完、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中,患者以及整个家庭生活质量下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恶性骨肿瘤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评价医疗护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病人对自身所患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患病后的情绪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变。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指导病人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以积极配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我院5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学问卷调查(EORTC QOL-C30)。运用SPSS15.0软件包分析各指标(心理状况,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进行护理干预,对其心理情绪、生活质量评定采集数据。
结果: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QOL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治疗效果、健康状况、食欲、气促、便秘、失眠。经济困难、性别、年龄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情绪;护理干预;生活质量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的描述研究,干预采用类实验性研究。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方便取样方法抽取。2009年1月到2009年10月之间,在我院门诊复诊及随访的恶性肿瘤病人58例。选择标准:具有口头或书面能力的病人,且病人自愿参加。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本调查的病人。(2)年龄在 15 岁以上的。(3)智力正常,有一定的理解力。
排除标准:(1)年龄 < 15 岁。(2)残疾、智障。(3)合并精神因素。(4)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
1.3研究方法及工具
1.3.1研究工具
分别于入院时及护理3个月末评定。①生活质量(EORTC QOL-C30)标准评分,总分为60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高。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问卷的内容由调查者自行设计。评估患者不适症状较3个月前缓解情况。内容包括情绪(愉快、不愉快、易激怒、平静、紧张)、疼痛(不能忍受和可以忍受)、乏力(卧床时间减少、活动增加、疲劳)、食欲(食欲增加、饭量增加、餐次增加、厌食)及睡眠情况(入睡时间减短、睡眠时间延长、熟睡、易醒)。
知识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患病状况、确诊时间、治疗过程、患病后的心理变化。知识掌握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不满意”。由调查者根据病人对有关问题的回答情况和准确程度来判断。
1.4研究步骤
1.4.1由调查者发放资料,调查人员有2名护理专家,2名关于专门研究恶性肿瘤的专家,1名心理专家组成。按照分类把问卷发给每一个调查对象,负责监督调查对象的答卷过程,确保每一份问卷真实有效。
1.4.2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做问卷内容效果评估,认定可靠调查内容包括资料中的全部内容。调查人员经过严格专业培训,对此调查活动极度负责,认真解释调查对象在填表过程中遇到的不明白问题,由于有些问题不明白,有时一个问题需要调查人员反复解释才能明白,问卷共发出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4.3 分析资料。
1.5资料分析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资料检查核对无误后,输入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有配偶42例,无配偶16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8例,初中8例,高中及中专8例,大专12例,本科以上12例。58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而确诊。其中肠癌15例,乳腺癌12例,胃癌11例,肝癌8例,食道癌6例,其他癌症6例。所有病例均为晚期患者,生活能自理,但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干预前后对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比较。
2.3恶性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肿瘤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的正性相关(r=0.608,P < 0.001)。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两个维度也与生活质量呈正性相关(P < 0.05),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 肿瘤 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相关关系(P > 0.05)。
3、讨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患者的情绪、疼痛等因素产生于对于恶性肿瘤的恐惧,难以控制的疼痛,病情认知的缺乏,手术化疗带来的创伤及严重不良反应等有关。社会、家庭关系因素也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作为应激源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导致机体免疫监视,杀伤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减少在致癌因子的参与下,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患者心理行为的改变,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身心照护,使其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改变生活质量,以利于疾病康复。
情感支持:大多癌症患者错误认为癌是不治之症,因恐惧悲伤而感到孤独,不能与医护人员、亲属或朋友很好地进行了有关病情及情感方面的交流,因而更加紧张、焦虑、抑郁,最终可能被情绪压垮。本研究发现,通过给患者以安慰、鼓励、疏导等情感支持,可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情感,重建心理平衡。[6]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理论[7]认为,人的情绪变化及行为改变与其认知评价相关,错误的认知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和出现不良行为。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抑郁患者存有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心理症状。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让患者形成比较客观、正确的认知,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障碍。社会支持,恶性肿瘤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8]。家庭也具有影响力和调节动力,缺乏家庭支持的患者往往难以适应患癌症的事实,而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抗病能力。本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增强患者应对困难的信心。同时康复病友的现身说法,社会支持、抗癌组织等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人际互动,引发特殊的集体反应机制,可使患者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利于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的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变,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决定性作用。
4、结论
通过58例恶性肿瘤的调查,病人对恶性肿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病人的情绪变化及生活质量,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还发现大多数病人希望了解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病人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关于健康教育的形式,病人最希望的形式为阅读图书和手册、集体授课以及一对一专人指导,从而提醒我们广大的健康工作者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应更加全面和多样,以满足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病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