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必然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探究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在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高校的多种创新教育资源和平台,开展多维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一个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60-02
“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然而“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一、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或者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是利用高校的多种创新教育资源和平台培育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的人才。
2.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意愿较强,使得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多维创新教育模式就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并从个体特点出发探索多样化的、差异化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大众化与特异化并举的创新教育模式。这种创新教育模式需要完善的创新教育保障机制,以及大众参与的各类创新教育资源平台。
3.开展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获取经验与知识来发展自己。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完成所有课程教学活动并经过考试合格,即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但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维创新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迎合大多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创新人才。
二、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文化氛围与机制
1.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培养人人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涉及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人人都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体。2014年9月10日,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发言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大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涵盖价值观、理想和目标、核心理念以及组织信念等内容。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教育保证了政治方向、精神动力,并创造了个人发展的条件,并且创新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有效载体。创新文化的形成是提倡创新面前人人平等和学术自由,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并坚决杜绝急于求成的功利行为。竞争意识、相互关系的竞争形式是创新人才的优秀特点之一。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其自信心会更坚定。集权制约创新,实行民主领导与管理是激励教师和学生创新的首要条件。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可分割,因此,民主领导与管理是发展师生独立寻找知识能力、独立研究问题能力、创造多样化研究对象能力的基本条件。在各种竞争中获得的胜利和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亦至关重要。开展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不畏艰难的创造性人才,让大学生从挫折中获得有理智的冒险主义的经验。
2.完善大学创新教育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制约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颇多,关键在于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方面。这两方面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在办学思想上把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协调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树立前瞻意识,在高校的相关制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配置。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近年来,企业的用人机制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选录人才的标准更重视创新性,比如在学科竞赛和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者会被优先录用。然而,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依然滞后,大学生的评奖、评优及入党等更注重学习成绩,应进一步改革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考试方法,完善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激励机制。创新过程是多次失败才能得到成功的过程,创新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巨大的付出,需要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水平的学术创新人才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出精品,出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完善大学生创新成果的保护机制。目前,学生的创新成果大部分集中于参加课外竞赛与成果展示,以此获得相应荣誉、金钱等回报。大多数高校比较关注学生能在其中获取的奖项和经验,很少关注学生发明创造的新颖性被破坏的隐患,因此,应对大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形成的成果和在教师指导下发明的创新成果的归属问题,形成明确的、合理的保护机制。
三、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措施
高校根据各专业特点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将专业教育的课程、活动和案例融入创新教育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教育平台,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
1.建立多元创新培养途径,拓展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和新应用;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按照预先制定的硬性死板的模式实施,而应当按照大学生的认识需求来实施;加强高度抽象的思维训练,给大学生独立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分析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与感情的能力;给大学生获得“领导”地位和表现“领导”才能的机会;鼓励大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构建多维创新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实践。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多维创新教育平台,有助于强化创新实践。如利用各级各类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大学生竞赛培训及创新训练;利用各级团委设立的大学生科创基金,开展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利用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利用校企合作创新项目,开展大学生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习;利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跨专业的各类专业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利用微课、微视频等新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四、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1.在体制上解决大学课程设置中创新教育的比例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学》或《创造学》课程列为任选课程,现有体制下,大学生普遍重视必修课,而将任选课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或补充。高校应将《创新学》或《创造学》列入学生必选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开设创新方法、发明创造学课程,使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人人参与创新教育的必然条件。为了适应创新课程开设的需要,高校在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向创新教育倾斜,支持教师通过吸收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学生免费开放,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高校科技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
2.在驱动力上解决高校创新教育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对接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从高校的良好社会声誉、科研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中获利,高校可以从中获得人才培养信息,补充科研资金的不足和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学校和企业这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对接和有效整合,能促使双方在文化、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互相渗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2009-ll-05.
[2]杨丽,温恒福.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28-31.
[3]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9-12.
[4]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5]白日霞.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6]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4):125-127.
关键词: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60-02
“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然而“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一、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或者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是利用高校的多种创新教育资源和平台培育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的人才。
2.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意愿较强,使得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多维创新教育模式就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并从个体特点出发探索多样化的、差异化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大众化与特异化并举的创新教育模式。这种创新教育模式需要完善的创新教育保障机制,以及大众参与的各类创新教育资源平台。
3.开展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获取经验与知识来发展自己。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完成所有课程教学活动并经过考试合格,即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但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维创新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迎合大多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创新人才。
二、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文化氛围与机制
1.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培养人人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涉及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人人都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体。2014年9月10日,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发言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大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涵盖价值观、理想和目标、核心理念以及组织信念等内容。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教育保证了政治方向、精神动力,并创造了个人发展的条件,并且创新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有效载体。创新文化的形成是提倡创新面前人人平等和学术自由,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并坚决杜绝急于求成的功利行为。竞争意识、相互关系的竞争形式是创新人才的优秀特点之一。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其自信心会更坚定。集权制约创新,实行民主领导与管理是激励教师和学生创新的首要条件。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可分割,因此,民主领导与管理是发展师生独立寻找知识能力、独立研究问题能力、创造多样化研究对象能力的基本条件。在各种竞争中获得的胜利和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亦至关重要。开展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不畏艰难的创造性人才,让大学生从挫折中获得有理智的冒险主义的经验。
2.完善大学创新教育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制约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颇多,关键在于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方面。这两方面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在办学思想上把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协调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树立前瞻意识,在高校的相关制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配置。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近年来,企业的用人机制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选录人才的标准更重视创新性,比如在学科竞赛和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者会被优先录用。然而,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依然滞后,大学生的评奖、评优及入党等更注重学习成绩,应进一步改革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考试方法,完善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激励机制。创新过程是多次失败才能得到成功的过程,创新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巨大的付出,需要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水平的学术创新人才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出精品,出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完善大学生创新成果的保护机制。目前,学生的创新成果大部分集中于参加课外竞赛与成果展示,以此获得相应荣誉、金钱等回报。大多数高校比较关注学生能在其中获取的奖项和经验,很少关注学生发明创造的新颖性被破坏的隐患,因此,应对大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形成的成果和在教师指导下发明的创新成果的归属问题,形成明确的、合理的保护机制。
三、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措施
高校根据各专业特点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将专业教育的课程、活动和案例融入创新教育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教育平台,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
1.建立多元创新培养途径,拓展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和新应用;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按照预先制定的硬性死板的模式实施,而应当按照大学生的认识需求来实施;加强高度抽象的思维训练,给大学生独立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分析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与感情的能力;给大学生获得“领导”地位和表现“领导”才能的机会;鼓励大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构建多维创新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实践。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多维创新教育平台,有助于强化创新实践。如利用各级各类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大学生竞赛培训及创新训练;利用各级团委设立的大学生科创基金,开展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利用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利用校企合作创新项目,开展大学生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习;利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跨专业的各类专业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利用微课、微视频等新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四、大学生多维创新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1.在体制上解决大学课程设置中创新教育的比例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学》或《创造学》课程列为任选课程,现有体制下,大学生普遍重视必修课,而将任选课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或补充。高校应将《创新学》或《创造学》列入学生必选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开设创新方法、发明创造学课程,使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人人参与创新教育的必然条件。为了适应创新课程开设的需要,高校在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向创新教育倾斜,支持教师通过吸收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学生免费开放,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高校科技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
2.在驱动力上解决高校创新教育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对接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从高校的良好社会声誉、科研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中获利,高校可以从中获得人才培养信息,补充科研资金的不足和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学校和企业这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对接和有效整合,能促使双方在文化、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互相渗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2009-ll-05.
[2]杨丽,温恒福.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28-31.
[3]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9-12.
[4]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5]白日霞.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6]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