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下旬到5月中,正是台湾北部山头桐花盛开的时节。满山飘落桐花雪,童年家乡的邻人看到山头花开,会说来去绕山花唷!客语意思是去看山花吧!
短短花序,曾是久住客家山区难得的赏花时节。不同的是,过去年代,桐树是经济生产作物,时代更迭,桐花满山;如今经济价值不再被凸显,却留下满山花影。
十年前我在客家委员会工作,才有机会开展桐花祭的客家美学经验,将客家山头的风景带入台湾的休憩美学。第一年活动我们设的主旨是看见桐花看见客家,让桐花与客家印记结合。初期那些年,广邀各界作家与画家上山赏花,书写桐花与客家之美,其中有许多诗人,都写下桐花意象之美。作家文学作品中,歌咏桐花进而成为显学,早年也试着与副刊合作桐花征文。
在之前书写桐花的文学作家并不多,记得席慕蓉曾经写过赏桐花的经验,她说: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远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李乔也写了诗句:
填满胸膛的油桐绿
轻拥山野的油桐白
天地有情、草木有情,我们深情
凝视我们
我们微笑相迎
十年前第一回邀请作家们,到苗栗新竹、桃园各地赏桐花,委请作家爱亚编辑的一本《邂逅桐花》,收录了作家们桐花写景的作品,颜艾琳就有一首《这里美得不像地球》,那时她带着儿子小雨一同参加活动到山里赏花,儿子看见满地桐花纷纷落,说了一句话就是引发出一首诗了:
忽以,五月的风景
有十二月欲语还羞的雪迹,
空气中有春味在暗示谜底,
桐花竟能将春冬月季混血?
我们正被美景迷惑
只听小儿赞一句
这里美得不像地球!
桐花在生活美学的引领下,某种程度也是客家符码,大家开始用公部门力量,带动客家村的能见度,短期内,将桐花祭,定调为再现客家村,以观光、休闲旅游与文化介绍客家,邀请大家来认识客家村。之后年年桐花开,都有作家以不同形体书写桐花,从刘克襄、陈若曦、爱亚、宇文正、甘耀明,到雷骧、钟文音、李黎……都曾书写桐花。
早期活动中即曾邀请客家大佬李乔及陈运栋(《客家人》一书作者),为桐花祭写祭文,并重现客家人传统的祭天仪式,用客家常见的山林农产作为祭品。我们也希望为这些活动加入更多文化色彩,让大家亲近客家文学、客家音乐与族群,而不是只有传统的唱山歌、炒米粉,尤其在客家运动之后,年轻的客家文史工作者在各地活跃,聚集的能量极待彰显。
我们走访各地,沿着台三线客家村,与各地文史工作者、艺文工作者规划出赏桐花路线;结合了陶艺工作室、木雕工作室与桃竹苗的业者们,再邀请了记者团共同前往;从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上,逐年运用商业营销的概念展现客家村;与公部门合作,推出桐花护照,赏桐路线更多元,活动场次更多;让各地文化工作者推出桐花商品,如三义的桐花木屐,公馆陶瓷业烧出桐花陶烧品;水墨名家于彭,在美浓纸伞上做画(纸伞的防雨功能来自桐油),华陶窑推出的桐花茶宴……餐饮业者、美食名店也都配合推出拿手的客家菜肴与小点,丰富了桐花盛典。
记忆中我们推出了首张桐花CD专辑,由许景淳主唱,李泰祥老师编曲,并选用了客家诗人叶日松、邱一帆的客语诗为词。叶日松长住花莲,生性淡泊长年来勤劳写作,他也应我们邀请写了桐花诗多首,让歌手许景淳谱曲演唱。
邱一帆在苗栗南庄担任小学老师,他的客语写作产量丰富韵味十足,谱起曲来令人陶醉。还有范文芳教授的海陆腔创作桐花诗,让大家惊艳。我们制作桐花月台票,桐花邮票与信用卡、国民旅游卡,办桐花摄影比赛……那一年启,各传媒角落都是桐花。
有一回赶到新竹宝山水库沙湖坜艺术村,看光环舞集刘绍炉的表演。刘绍炉是宝山农家子弟,纽约学舞回国, 1984年成立舞团,他的“婴儿油”系列舞蹈让人印象深刻。之前我们担心沙湖坜艺术村地处偏远,怕观众不多,结果宝山乡民都出动了,许多村民扶老携幼,来看家乡杰出子弟的现代舞,还有来自新竹科学园区的许多粉丝们,在黑夜里挤爆了现场。远处桐花绽放,同事与我就坐在远处竹林下的台阶,看一场动人的演出,手里拿着菜包当晚餐。
当年我们想重塑的,是客家村的新经济价值与文化面向,就如樱花开时,成为日本人生活的盛事。桐花不是台湾原生种,也不在客家地区才有,但是早年为台湾客家农村带来的经济收益是事实,如今己成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成功地转化了符码,让曾经有过的经济效益,转为现代生活的印记;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美学,彰显桐花生活美学,是为吸引更多人进入客家村,了解这个土地的族群与现代风貌,才是我们乐见的吧!多年过去,我们看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在小区扎根,化成土地的活水,让人心喜。
初春狂放的樱花谢幕,5月的桐吹雪,为客家村迎来些许浪漫及文学步径。文学的花园里,客语创作与客家书写逐次出现,甚而有桐花文学奖的成立,每当桐花盛开时,桐花写作俨然是全民书写的盛事,怎不让人喜滋滋。
短短花序,曾是久住客家山区难得的赏花时节。不同的是,过去年代,桐树是经济生产作物,时代更迭,桐花满山;如今经济价值不再被凸显,却留下满山花影。
十年前我在客家委员会工作,才有机会开展桐花祭的客家美学经验,将客家山头的风景带入台湾的休憩美学。第一年活动我们设的主旨是看见桐花看见客家,让桐花与客家印记结合。初期那些年,广邀各界作家与画家上山赏花,书写桐花与客家之美,其中有许多诗人,都写下桐花意象之美。作家文学作品中,歌咏桐花进而成为显学,早年也试着与副刊合作桐花征文。
在之前书写桐花的文学作家并不多,记得席慕蓉曾经写过赏桐花的经验,她说: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远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李乔也写了诗句:
填满胸膛的油桐绿
轻拥山野的油桐白
天地有情、草木有情,我们深情
凝视我们
我们微笑相迎
十年前第一回邀请作家们,到苗栗新竹、桃园各地赏桐花,委请作家爱亚编辑的一本《邂逅桐花》,收录了作家们桐花写景的作品,颜艾琳就有一首《这里美得不像地球》,那时她带着儿子小雨一同参加活动到山里赏花,儿子看见满地桐花纷纷落,说了一句话就是引发出一首诗了:
忽以,五月的风景
有十二月欲语还羞的雪迹,
空气中有春味在暗示谜底,
桐花竟能将春冬月季混血?
我们正被美景迷惑
只听小儿赞一句
这里美得不像地球!
桐花在生活美学的引领下,某种程度也是客家符码,大家开始用公部门力量,带动客家村的能见度,短期内,将桐花祭,定调为再现客家村,以观光、休闲旅游与文化介绍客家,邀请大家来认识客家村。之后年年桐花开,都有作家以不同形体书写桐花,从刘克襄、陈若曦、爱亚、宇文正、甘耀明,到雷骧、钟文音、李黎……都曾书写桐花。
早期活动中即曾邀请客家大佬李乔及陈运栋(《客家人》一书作者),为桐花祭写祭文,并重现客家人传统的祭天仪式,用客家常见的山林农产作为祭品。我们也希望为这些活动加入更多文化色彩,让大家亲近客家文学、客家音乐与族群,而不是只有传统的唱山歌、炒米粉,尤其在客家运动之后,年轻的客家文史工作者在各地活跃,聚集的能量极待彰显。
我们走访各地,沿着台三线客家村,与各地文史工作者、艺文工作者规划出赏桐花路线;结合了陶艺工作室、木雕工作室与桃竹苗的业者们,再邀请了记者团共同前往;从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上,逐年运用商业营销的概念展现客家村;与公部门合作,推出桐花护照,赏桐路线更多元,活动场次更多;让各地文化工作者推出桐花商品,如三义的桐花木屐,公馆陶瓷业烧出桐花陶烧品;水墨名家于彭,在美浓纸伞上做画(纸伞的防雨功能来自桐油),华陶窑推出的桐花茶宴……餐饮业者、美食名店也都配合推出拿手的客家菜肴与小点,丰富了桐花盛典。
记忆中我们推出了首张桐花CD专辑,由许景淳主唱,李泰祥老师编曲,并选用了客家诗人叶日松、邱一帆的客语诗为词。叶日松长住花莲,生性淡泊长年来勤劳写作,他也应我们邀请写了桐花诗多首,让歌手许景淳谱曲演唱。
邱一帆在苗栗南庄担任小学老师,他的客语写作产量丰富韵味十足,谱起曲来令人陶醉。还有范文芳教授的海陆腔创作桐花诗,让大家惊艳。我们制作桐花月台票,桐花邮票与信用卡、国民旅游卡,办桐花摄影比赛……那一年启,各传媒角落都是桐花。
有一回赶到新竹宝山水库沙湖坜艺术村,看光环舞集刘绍炉的表演。刘绍炉是宝山农家子弟,纽约学舞回国, 1984年成立舞团,他的“婴儿油”系列舞蹈让人印象深刻。之前我们担心沙湖坜艺术村地处偏远,怕观众不多,结果宝山乡民都出动了,许多村民扶老携幼,来看家乡杰出子弟的现代舞,还有来自新竹科学园区的许多粉丝们,在黑夜里挤爆了现场。远处桐花绽放,同事与我就坐在远处竹林下的台阶,看一场动人的演出,手里拿着菜包当晚餐。
当年我们想重塑的,是客家村的新经济价值与文化面向,就如樱花开时,成为日本人生活的盛事。桐花不是台湾原生种,也不在客家地区才有,但是早年为台湾客家农村带来的经济收益是事实,如今己成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成功地转化了符码,让曾经有过的经济效益,转为现代生活的印记;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美学,彰显桐花生活美学,是为吸引更多人进入客家村,了解这个土地的族群与现代风貌,才是我们乐见的吧!多年过去,我们看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在小区扎根,化成土地的活水,让人心喜。
初春狂放的樱花谢幕,5月的桐吹雪,为客家村迎来些许浪漫及文学步径。文学的花园里,客语创作与客家书写逐次出现,甚而有桐花文学奖的成立,每当桐花盛开时,桐花写作俨然是全民书写的盛事,怎不让人喜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