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书写 纷飘雪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下旬到5月中,正是台湾北部山头桐花盛开的时节。满山飘落桐花雪,童年家乡的邻人看到山头花开,会说来去绕山花唷!客语意思是去看山花吧!
  短短花序,曾是久住客家山区难得的赏花时节。不同的是,过去年代,桐树是经济生产作物,时代更迭,桐花满山;如今经济价值不再被凸显,却留下满山花影。
  十年前我在客家委员会工作,才有机会开展桐花祭的客家美学经验,将客家山头的风景带入台湾的休憩美学。第一年活动我们设的主旨是看见桐花看见客家,让桐花与客家印记结合。初期那些年,广邀各界作家与画家上山赏花,书写桐花与客家之美,其中有许多诗人,都写下桐花意象之美。作家文学作品中,歌咏桐花进而成为显学,早年也试着与副刊合作桐花征文。
  在之前书写桐花的文学作家并不多,记得席慕蓉曾经写过赏桐花的经验,她说: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远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李乔也写了诗句:
  填满胸膛的油桐绿
  轻拥山野的油桐白
  天地有情、草木有情,我们深情
  凝视我们
  我们微笑相迎
  十年前第一回邀请作家们,到苗栗新竹、桃园各地赏桐花,委请作家爱亚编辑的一本《邂逅桐花》,收录了作家们桐花写景的作品,颜艾琳就有一首《这里美得不像地球》,那时她带着儿子小雨一同参加活动到山里赏花,儿子看见满地桐花纷纷落,说了一句话就是引发出一首诗了:
  忽以,五月的风景
  有十二月欲语还羞的雪迹,
  空气中有春味在暗示谜底,
  桐花竟能将春冬月季混血?
  我们正被美景迷惑
  只听小儿赞一句
  这里美得不像地球!
  桐花在生活美学的引领下,某种程度也是客家符码,大家开始用公部门力量,带动客家村的能见度,短期内,将桐花祭,定调为再现客家村,以观光、休闲旅游与文化介绍客家,邀请大家来认识客家村。之后年年桐花开,都有作家以不同形体书写桐花,从刘克襄、陈若曦、爱亚、宇文正、甘耀明,到雷骧、钟文音、李黎……都曾书写桐花。
  早期活动中即曾邀请客家大佬李乔及陈运栋(《客家人》一书作者),为桐花祭写祭文,并重现客家人传统的祭天仪式,用客家常见的山林农产作为祭品。我们也希望为这些活动加入更多文化色彩,让大家亲近客家文学、客家音乐与族群,而不是只有传统的唱山歌、炒米粉,尤其在客家运动之后,年轻的客家文史工作者在各地活跃,聚集的能量极待彰显。
  我们走访各地,沿着台三线客家村,与各地文史工作者、艺文工作者规划出赏桐花路线;结合了陶艺工作室、木雕工作室与桃竹苗的业者们,再邀请了记者团共同前往;从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上,逐年运用商业营销的概念展现客家村;与公部门合作,推出桐花护照,赏桐路线更多元,活动场次更多;让各地文化工作者推出桐花商品,如三义的桐花木屐,公馆陶瓷业烧出桐花陶烧品;水墨名家于彭,在美浓纸伞上做画(纸伞的防雨功能来自桐油),华陶窑推出的桐花茶宴……餐饮业者、美食名店也都配合推出拿手的客家菜肴与小点,丰富了桐花盛典。
  记忆中我们推出了首张桐花CD专辑,由许景淳主唱,李泰祥老师编曲,并选用了客家诗人叶日松、邱一帆的客语诗为词。叶日松长住花莲,生性淡泊长年来勤劳写作,他也应我们邀请写了桐花诗多首,让歌手许景淳谱曲演唱。
  邱一帆在苗栗南庄担任小学老师,他的客语写作产量丰富韵味十足,谱起曲来令人陶醉。还有范文芳教授的海陆腔创作桐花诗,让大家惊艳。我们制作桐花月台票,桐花邮票与信用卡、国民旅游卡,办桐花摄影比赛……那一年启,各传媒角落都是桐花。
  有一回赶到新竹宝山水库沙湖坜艺术村,看光环舞集刘绍炉的表演。刘绍炉是宝山农家子弟,纽约学舞回国, 1984年成立舞团,他的“婴儿油”系列舞蹈让人印象深刻。之前我们担心沙湖坜艺术村地处偏远,怕观众不多,结果宝山乡民都出动了,许多村民扶老携幼,来看家乡杰出子弟的现代舞,还有来自新竹科学园区的许多粉丝们,在黑夜里挤爆了现场。远处桐花绽放,同事与我就坐在远处竹林下的台阶,看一场动人的演出,手里拿着菜包当晚餐。
  当年我们想重塑的,是客家村的新经济价值与文化面向,就如樱花开时,成为日本人生活的盛事。桐花不是台湾原生种,也不在客家地区才有,但是早年为台湾客家农村带来的经济收益是事实,如今己成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成功地转化了符码,让曾经有过的经济效益,转为现代生活的印记;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美学,彰显桐花生活美学,是为吸引更多人进入客家村,了解这个土地的族群与现代风貌,才是我们乐见的吧!多年过去,我们看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在小区扎根,化成土地的活水,让人心喜。
  初春狂放的樱花谢幕,5月的桐吹雪,为客家村迎来些许浪漫及文学步径。文学的花园里,客语创作与客家书写逐次出现,甚而有桐花文学奖的成立,每当桐花盛开时,桐花写作俨然是全民书写的盛事,怎不让人喜滋滋。
其他文献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来纸书版面累进进化,在固定的范围内,编辑们竭尽所能寻找最适合内容的展现形式,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需求。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两年前,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的CEO何飞鹏“恐吓”出版界同仁:纸本书只剩下五年
期刊
今年年初,以网络社区起家的豆瓣网发布阅读器产品,正式涉足数字出版领域。自2005年成立以来,豆瓣读书一直是豆瓣网的拳头项目。豆瓣的读书栏目(book.douban.com)提供基于纸书的评分、评论,有超过300万的图书条目。“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买?最近有没有值得我读的书?”每月有近千万读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使用豆瓣读书。  “因为有这样的读者社群,当设备发展成熟后,转向电子阅读就成为非常自然的决策。
期刊
数字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像魔术一样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传统出版,使人性化的阅读成为可能。过去人们阅读只能依托纸质图书,出行在外很不方便,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读天下书,览天下事,查询各种资料。过去因为近视、远视、年迈眼花,读纸质书很辛苦。现在,电子书功能很多,字体放大缩小很自如,屏幕亮度也可随心所欲地调节。过去纸质书只能靠内容、装帧吸引人,现在电子书可通过声、光、点等技术
期刊
苹果的IOS系统里,电子图书上架的正常流程是上架到iBookstore上,可是由于苹果中文市场目前还不支持iBookstore,中文市场的App Store里,有许多一本书做成的单只App。  单书App有它的独特性,在声光、动画等多媒体加载上,它可以更好的操作。此前,3G门户网与《南方周末》新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三体》电子书,所采用的就是单书App的方式。3G门户网首席执行官、创办人张向东说,“在
期刊
数字出版的热潮袭来,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大批进入数字出版产业,相比之下,传统出版社在应对新兴媒体的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方面,显得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面对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有出版社坚守传统出版人本分,更加专注于内容,做好每一本纸书;有出版社成立多媒体部门,试水数字出版。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比较早采取开发客户端来拓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出版社。2010年5月,他们成立“新媒体事业部”,随后推出“中
期刊
在《三体》App上看到设计顾问“陆智昌”三个字时,有些讶异。一时无法将这样一位纸本书装帧设计大师与电子出版联系到一块。后来得知,陆智昌对于电子出版的关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担任《三体》App设计顾问,并非他第一次与电子出版亲密接触。早前,他曾与《南方周末》报系新媒体主编吴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电脑上做过尝试。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
期刊
作为一名从事传统出版二十几年的资深老编,陈颖青一直关注电子出版的发展,他所在的城邦出版集团是台湾数字出版的领军者;他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与同业分享自己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与心得;他带领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尝试图鉴书的线上版本测试。  多年的编辑经验与对IT技术的了解,使得陈颖青对电子阅读体验的看法,一针见血。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陈颖青  书香:您如何评价Kindle的阅读体
期刊
我们在台北世贸一馆的咖啡厅偶遇,几乎连寒暄、客套都省掉,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聊起即将搬上舞台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他的热情、自豪展露无遗,亲切程度直逼“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最高境界,瞬间一扫台北雨季的阴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陈俊志本人。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甫获得2012台北书展“书展大奖”,又于2~3月份改编成舞台剧,由万芳、王娟、杨丽音等知名演员重新诠释。对一个长期造像的创作者来说,
期刊
香港书展靠讲座吸引眼球,已经成为“香港模式”。这股浪潮的滥觞,或许是2010年韩寒等人的讲座,让书展尝到了甜头。2011年势头更甚,有李敖和林青霞两位巨星亮相书展,把书展讲座受关注度推到高潮。不过,今年的书展相比就逊色了不少。受邀来书展的作家,虽也是名家,却没有达到读者的期许。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岂如是云?  道听途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早前请的一些嘉宾,对书展提供报酬有些不满。好事不出门,坏
期刊
京东首次大举进入出版话题是京东书城的昂然勃起,而且是在一夜之间。网上书店的勃兴之盛,地面书店甘苦最知,以至于地面书店自嘲其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具备图书“预览”功能——地面书店翻翻书,网上书店下下单。之所以采用地面书店的说法,而不说传统书店、实体书店,是因为地面与网上“对仗”工整,均以展示和销售消费媒介命名。  随着网上书店在年轻人群中的普及,网上书店也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图书消费“传统”,地面书店的“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