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学“圣经”作者布尔巴基究竟是谁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ngzh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国际数学界被法国一颗璀璨夺目的数学新星——尼古拉·布尔巴基所震动,这位充满创造力的“数学家”在巴黎出版了一本新书《数学原本(第一卷)》。在以后几乎的每一年,他都会像兑现承诺一般,奉献出一卷新的《数学原本》;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共出版了近40卷。
  《数学原本》是一套博大精深的著作,不仅涉及到现代数学的各个领域,概括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它以严谨而独特的方式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它打乱了经典数学世界的秩序,以全新的结构观点统一了整个数学,使数学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对布尔巴基肃然起敬;但有趣的是,就连法国数学界也不识他的庐山真面目。布尔巴基究竟何许人也,竟成了数学界的一个谜。
  谜一般的巨星
  声名鹊起的布尔巴基先生行踪诡秘,迟迟不肯露面,对外界的揣测也置若罔闻不加回应,甚至《数学原本》的出版商对他的身份也守口如瓶。因此,始终没有人能一睹才华横溢的布尔巴基的风采。当然,他并没有从数学研究领域消失,而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1950年,布尔巴基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有关作者的一个注脚中,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尼·布尔巴基教授,原来在波达维亚皇家学院工作,现在定居法国南锡;著有一套《数学原本》,内容是关于现代数学的综合性丛书(出版商赫尔曼,巴黎,1939年起),现已有10卷问世。”这是布尔巴基首次发声。不过,经过考证,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所谓“波达维亚的布尔巴基”纯属子虚乌有。人们揣测,这或许是一个笔名。
  而这注定是布尔巴基恶作剧的开始,因为布尔巴基除了杰出的数学才华,似乎还有与公众捉迷藏的嗜好。一段时间后,布尔巴基又向外界宣布了他将娶妻生子的消息。人们翘首以待,而此事后来竟不了了之。还有一次,数学家波亚斯(Boas)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布尔巴基”这个条目时,宣称布尔巴基是一个数学家小组,结果招致布尔巴基的强烈抗议。他针锋相对地散布舆论说,波亚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编辑的假名,是B、O、A、S的组合,令波亚斯哭笑不得。更有甚者,1968年,布尔巴基竟然发布了一个笑话百出的讣文,宣称他已于11月11日在自己的庄园中逝世。
  也许是大众苦苦的追寻和等待终于打动了布尔巴基,这个事件成了布尔巴基对公众的最后一次捉弄。也是在这一年,法国数学家让·迪多内应邀到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数学研究所访问,并发表了题为“布尔巴基的事业”的演说,笼罩在布尔巴基身上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原来,布尔巴基果然不是一个人,而是包括迪多内在内的一群法国年轻数学家所组成的、富有才华和创造力的集体,亦即布尔巴基学派。
  一个传奇的诞生
  布尔巴基学派的诞生源于1924年,一群优秀的法国青年进入法国最高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一批著名的老教授热情拥抱了他们,并亲自为他们讲授一年级的课程;可是,这群并不满足的年轻人总是提问:“年轻、杰出的数学家在哪儿?”
  法国原本是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之一;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许多大学生在内的法国青年应征入伍,并最终死于战火。残酷的战争使法国数学界蒙受了灾难性的后果——损失整整一代数学家。仅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有2/3的学生成为这次大战的牺牲品。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法国各大学讲台上执教的著名教师都已经四五十岁,他们不能及时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学知识。法国的数学水平已无法与德国、俄国、波兰和匈牙利等国相提并论。因此,挽救衰落局面、重振昔日雄风成了法国数学界的当务之急。令人焦虑的现状激发了这群年轻人的责任感,他们决定要为法国数学的振兴做点什么。
  1927年,这批学生毕业了,他们有的留在巴黎,有的去往法国各地。亨利·嘉当(大数学家嘉当之子)和安德烈·韦伊(犹太后裔)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教微积分,用的是古尔萨所著的《分析学》。韦伊毕业之后曾游学意大利、德国、英国与芬兰,这些游学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和嘉当一致认为当时使用的教材过于陈旧,应该写一本新的《分析学》来替代。这一建议获得大家的赞同,这是布尔巴基学派最早的起源。
  大约是1935年7月,韦伊、嘉当、迪多内、谢瓦莱、德尔萨特和艾伦伯格(波兰人,是当时的参与者中唯一的外国人)等十几位年轻数学家聚集在巴黎圣米歇尔大街的一家饭馆里,计划组成一个讨论班,合作编写一本适应数学新发展的《分析学教程》,以取代内容陈旧的通用教材。然而,讨论刚刚开始,他们就发现,眼光仅仅局限于分析学本身远远不够。当时,诺特领导的代数学派的工作在数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分析学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不了解整个数学的进展,是根本不可能写出一部真正出色的分析学教材的。于是,这群年轻人决定扩大目标:在3年内撰写一部长2000页、取名为《数学原本》的著作,来概括现代数学的主要思想。
  挑战与巅峰
  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和实力,因为20世纪数学的飞速发展使每位数学家都专业化了,除了极个别大数学家之外,没有人能够通晓数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当时,这些法国数学家大多不过30岁左右,他们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开始了这项宏伟的计划。随着实际操作时知识的不断拓展延伸,《数学原本》渐渐成为一套耗时30年、长达40卷的鸿篇巨作。
  在这套著作的体系上,他们最终确定以结构为线索开始研究和写作。这也是布尔巴基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些数学家认为,全部数学基于三种结构——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数学原本》就贯穿了这一思想,把一些理论的基本概念仔細加以剖析,拆成零件(各种结构),然后整理归纳,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结构的适当位置上。   布尔巴基学派每次开会都要讨论《数学原本》的写作计划,大致确定一卷书分多少章、每章写哪些专题后,就委派某个自愿撰稿人在会后撰写初稿。散会之后,这位成员集中精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稿,等到下次会议时,撰写者必须在大会上一字不漏地大声宣读自己的稿子,其他成员则可以在认为有问题的地方随时打断他,毫不留情地提出疑问或反驳,并阐述自己的建议。
  这时,年龄、资历、声望统统起不了作用,即使对方是蜚声全球的数学家,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也敢同他争个面红耳赤,以至于给局外人留下了“疯子集会”的印象。等到争论平息下来,大家又心平气和地微笑时,经过几年辛苦写成的稿子往往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甚至被完全否定,于是,大家再委派新的撰稿人去撰写第二稿。
  从开始讨论到最终印刷出版,一卷《数学原本》一般都要经过五六次这样的“打磨”,才能使每位成员都感到满意。因此,成书时,已经说不清它的作者究竟是谁。所以,大家一致决定,以“布尔巴基”的笔名发表。
  正是凭借着这种科学探索和真诚合作的精神,所有成员的才智和创造力最终凝聚成了丰硕的果实,他们的书被当代数学界视为现代数学的“圣经”。
  保持活力和新鲜血液
  布尔巴基学派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其中。
  学派并没有成文的组织章程,青年人只要具备广博而扎实的数学素养,善于独立思考,都可以成为正式成员。当然,他也必须经得起布尔巴基讨论的熊熊之火,能够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成员。如果总是沉默不语,那么以后多半就不会再被邀请参会。
  同时,布尔巴基学派成员都自觉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不影响年轻一代的开拓和创新,学派中的成员从45岁开始不再唱主角;到了50岁左右,便会自动退出,让位给新的青年才俊。据1981年访华的一位布尔巴基学派的成员说,50岁以上的成员并不是完全退出,他们仍可以参加讨论,只是不再作报告,但仍可以提问题和建议,履行“顾问”职责。
  就这样,布尔巴基学派历久不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成员中涌现出许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员有多人获得了沃尔夫和菲尔兹这样的“数学诺贝尔奖”,再加上它多次举行大型集会和报告,使其声誉逐渐达到顶峰——布尔巴基成为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当时的数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学教材改革中被奉为经典,形成波及世界的“新数运动”。事实表明,这个严谨的体系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现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20世纪数学科学的主流。
  衰落与永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主义观点开始衰落。此时,布尔巴基学派的奠基者们和第二代相继退出,年青一代的影响力不能和老一代相提并论。同时,数学本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布尔巴基学派比较忽视的分析数学、概率论、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特别是理论物理、动力系统理论开始蓬勃发展。这些与实际关系密切、与古典數学的具体对象有关的学科及分支,难以被纳入“数学结构”的范畴之中。数学家的兴趣更集中于经典的、具体的问题,对于大的理论体系建设并不热衷。数学研究更趋于专业化、技术化。而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正是布尔巴基学派无能为力、也不屑一顾的短板。
  另外,布尔巴基学派倡导的“新数学”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小学数学教学后,也出现一些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诸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学集合论,中学要教环与群,这些抽象冷僻的数学概念突然出现在新教材中,让师生们叫苦不迭,难以接受,造成了整个数学教育的混乱。很快,备受推崇的“新数学”教育因推行效果不佳而跌落神坛。一时间,人们把数学教育改革的失败归咎并迁怒于布尔巴基学派。学派所奉行的数学体系也因其极端形式化、抽象化、公理化以及脱离实际而遭到批评和攻击;甚至有些批评者认为,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数学毫无意义。虽然这些批评有失公允,但必须承认,脱离实际的结构主义确实存在,在某些领域还颇为泛滥,这也为布尔巴基学派的衰落埋下伏笔。同时,与布尔巴基精神背道而驰的“构造主义”,也由一度停滞而再获新生。这样就促使数学的发展由布尔巴基学派所指引的抽象的、结构主义的道路转向具体的、构造主义的、结合实际的、结合计算机的道路,从而结束了布尔巴基学派那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
  布尔巴基学派作为一个传奇的“数学家”,虽然最终走向衰落,但一个杰出高效的科学团体能有如此长期而有效的合作,在科学史上并不多见。这个曾经生机勃勃、对数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年轻数学家群体,所体现的优秀品质——敢于用新观点向传统挑战以及蓬勃向上、团结合作、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令人深深折服和钦佩。有鉴于此,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思想、鸿篇巨制以及为数学的统一性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注定青史留名,被每一位热爱数学的人所铭记。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北86千米处坐落着一座腓尼基古城,它以中东最壮观的古罗马神庙群著称于世,这就是巴勒贝克。  腓尼基和罗马文明相融合  巴勒贝克城地处黎巴嫩山脉和外黎巴嫩山脉之间,坐落在贝卡谷地之中,海拔约1160米,周围遍布果园,广种柑橘和葡萄。  巴勒贝克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初建于腓尼基时代。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他们是有名的航海民族,以远航、商业和殖民著称。发明
《百科知识》是伴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起步而问世的,将近40年后的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已然上路。徜徉在“百科之林”,让我们欣赏根植知识沃土的棵棵秀木,采撷科学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见证中国大百科全书如何成长为世界百科之林中的参天大树。  “《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于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同志却与世长辞了。”这是新华社1988年1月6日播发的首都各界人士向姜
每一个国家总有那么一些名气不太大的小镇会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意大利之行,五渔村便是这样一个小镇。  1000多年前,人类将利古里亚海边陡峭的山坡改造成适合耕种的田地,并在此垒起石墙而居,这就是五渔村。五渔村民居立于峭壁上,背山面海的美丽景色受到无数旅游者的青睐,它那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独特风景,也深深地震撼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1997年,五渔村——一个朴实的名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
铜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一项新研究发现,铜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作用:参与并调控脂肪代谢。这是首次确认铜在脂肪代谢中的角色,未来有望据此寻找治疗肥胖症的新方法。研究人员更改了实验鼠的某个基因,使其出现铜在肝部异常聚集的铜代谢缺陷。结果发现,与正常实验鼠相比,转基因鼠身体脂肪堆积明显要多,但它们肝部的血脂水平却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铜会与一种特定酶结合来干预脂肪分解过程。铜在脂肪代谢中所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终端相关的应用软件日益增多,这些让我们的移动产品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给我们日常网络办公和休闲提供方便。可是随着移动软件的增多,一些移动恶意软件也悄悄地植入到我们的移动设备中,随时都可能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窃取银行账号、密码、破坏语音和数据业务造成用户个人信息泄露、话费损失等。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移动恶意软件的危害和相关的防护措施。  何为移动
暗杀汇集成一种现象型特征,在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上有整体效应,时间节点大致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彼时,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以后,封建王朝渐趋衰落,印刷术的流行带动了新闻与知识的传播,科学技术的推进改变了相隔遥远的地际距离,民族国家的概念基本成型,人们对彼此及族群的想象才成为现实的可能。在这样融通与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暗杀从零星的个别现象转成了整体浪潮。  学者张家栋在研究恐怖主义时,曾将19世纪以降的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之“处”,读作chǔ,有停止、隐退之意。字面上理解,处暑也即暑天结束了。处暑节气里,天气变得凉爽,庄稼收获在即,又有传统的“七月半”,围绕着这些时令内容,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节候表征  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农历七月的中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于人们习惯上也称中气为节气,因此,处暑也被看作是七月下
考古新发现:3700年前河西走廊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  现在都知道河西走廊气候很干旱,但是河西走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干旱的?考古发掘的木本植物木炭显示,距今约3700年前后,河西走廊的气候从温凉湿润开始变干旱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发掘信息。在历时8年的发掘中,西城驿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木本植物木炭。研究人员称,这些木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环境和气候变化,距今约400
我们国家以不足全球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国家的粮食应该非常宝贵,大家都应该特别爱惜粮食才对。事实上正好相反,我国粮食浪费数量惊人。中国每年浪费多少粮食?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郑楚光曾表示:“我国粮食浪费现象严重,估算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外国媒体也曾经报道过,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够养活2亿人,这个数量确
在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解释了为什么过去65年间的人类足迹开启了一个全新地质时代——人类世。下面是其中的一些原因:  现代农业 20世纪,化肥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使用令土壤中的氮、磷含量翻了一番。对湖泊地层的测量显示,如今,此类化学物质的水平处于1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  铝 在19世纪以前,人们很少能在自然界中发现铝。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的铝产量增长了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