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语文教学的任务比作一座大山,那么作文教学则是耸立于这座郁郁苍苍、生机盎然的大山之上那最迷人的“金顶”。她既成就于山脚和山腰的厚重与承载,更傲然于自身独到的恢宏大气与纵横千里——“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正因为作文有高度,不少学生望峰而胆寒;因为其海纳百川的容量,不少学生止步于沧海一粟。唯有那真正爱语文,爱作文的学生能真正体悟作文的乐趣——披文入情,或情真意切,或鞭辟入里,我手写我口,何等畅快!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多数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基于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笔者认为可以从本真的生活入手,用“真情”铸建作文的脊梁。
一.寻找生活中的“感点”,凸显作文情趣化
针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理论,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过针锋相对的观点——“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虽然在不少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中的学生看来,受教育便是生活的全部,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必须将孩子的眼光引导出来,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生活才是教育的外延。作文是大千世界在学生心里映射而成的结晶,倘若不涉及生活,作文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生命力。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中有篇满分作文这样开头:
“足不出户,我已到达巴西。经过技术的切割,经过资本的流通,经过售货员“选择原木地板,享受绿色生活”的激情推销,来自亚马逊流域的参天大树,混合着奔腾咆哮的激湍飞瀑声,莽莽林海的窃语以及在这片热带雨林中生活了千年、万年的鸟儿的鸣叫声,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的家中。”
之所以这篇文章能吸引老师的眼球,除了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深刻思想以外,更直接的原因该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感点”了。绿色生活从自家地板着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何等巧妙!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兴奋点也不一样,因此,即使是生活中同样的事物,映射到不同的人身上也会产生有不一样的结果,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正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样的雷声,在猪八戒听来,不过是扰人清梦的恼人噪音罢了,而到了鲁迅耳朵里,则昭示着那股摧毁恶势力的力量到来。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用多情而又善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一事一景、一举一动。唯有这样,笔下才会有不竭的泉水,滋润那心间的半亩方塘。
笔者曾在秋日美丽的校园里邂逅这样温馨的一幕——水杉树林里,由金黄的树叶组成的两个字母I和U,加上中间一颗心的图案正俏皮地躺在地上,微笑着面对过往的行人。经过雨水浸润的深红树叶与一旁花坛里绿色的常青树交相辉映,极具视觉冲击力。可能在德育老师的眼里,这是一幅不得不回避甚至要摧毁的画面,因为这是英文“I love you”(我爱你)的另类表达。但语文老师的职业敏感提示我,这可能正是一个很好的感点!于是,我召集了十几个同学,趁着课间拉他们现场观摩,要求以此景为基础作文,体裁不限。结果,同学们写出了通讯、散文、小小说以及诗歌。但他们都巧妙回避了高中阶段谈“爱”色变的问题。其中一首诗歌更是被大家传为经典——
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没有人知道“我”为何创造了这个艺术品。
但是,所有人知道,
它是如此浪漫。
爱,一个简单的字,
谁知道爱代表了什么?
总之,所有人知道,
它是如此浪漫。
或许,“你”是一个陌生人,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或许,“你”是一个普通朋友,憧憬风雨同行,心手相牵。
更多的是,所有人知道,
它是如此浪漫。
所有人知道世间充满爱。
所有人明了生活如此美好。
因为,我们知道,
爱满人间。
能将眼前一景与爱联系起来,并将它提升到人类的大爱层面,不仅有趣更是有情,难能可贵。这也正好说明了一个问题,生活是美丽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的感点,也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因为写作是生活酿造出来的蜜。
二.以“情”动“辞”,突出作文的人文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因为有真情的流露,连最消耗体能的运动也会变得诗意盎然。作文也同样如此。若能将真情注入写作过程当中,作文会因为“人”的在场而显出有血有肉的丰满,人本主义也由此尽显。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行是知之始。”在笔者看来,除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自身在行的过程中要有体悟,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行才能通向知”。反之,如果学生写作文一味追求大而全的东西,缺少自己的感悟,就会陷入假大空的泥淖。王富仁老师曾经毫不客气地抨击过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好的作文,不说是泣血之作,也一定是融进了自己的切身体悟之后喷薄而出的情愫。这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我的感受和别人不一样。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中,有一位考生将自己在黄浦江上的游船与家乡海滨的渔船上游玩的体验进行对比,“看着快艇离我们的老木船越来越远,开始不停地急转弯而激起一阵阵白浪,又想起上海那‘复古的时尚’,不知为什么,心里涌上一阵无名的酸涩。”最后得出的是一声喟然长叹:“而这两种时尚下,又有着怎样的我所看不见的落差?”显然,没有真情的投入,文章也不会如此动人。作者叶蓁在接受蔡明老师的访问时这样说:
“我一直相信,文字可以给人重获新生的力量。有很多时候,抓起笔开始写文章时总能感到笔头有着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心里也像有一口即将爆发的喷井,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感情迫不及待地要涌出。我在写《品味时尚》时,也正是这种感觉逐渐将感情顶向顶峰。”
这便是情感蓄积的力量!人生而具有七情六欲,唯有将其好好领悟,写真、写情、写自己,也不失为拓展生命宽度的一计上策。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尤其要注意避免无病呻吟,更不能不加节制地随意喷发,否则文章会失去美感,甚至有可能成为市井粗俗之言。同样是读庄子的《秋水》,有人读后这样说,永远不能自满,否则会被人取笑;也有人说,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才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还有人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你的天地就小了。想想看,一样都是感悟,但是最后一句话因为以花为喻,意境就更胜了一筹。
三.披“情”入“理”,塑成作文高品质
好的文章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外在的形式固然有一定之功,但很多时候还得益于其内在的思想性。思想性往往以思辨为特质,表现为对事件的分析、感悟、全方位的思考甚至还有一定的思想迁移。以真情为骨架的作文能稳稳地站立,但如果注入了理智、理性思辨的因子,作文才会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蔡明老师有很生动的比喻:“写作是情感冲泡的茶,写作是思想开出的花。”缺少真情的作文只会淡然无味,而具有了思想的作文就如绿叶添上了红花一般鲜艳夺目。
同样是高考作文,面对“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样高度抽象的题目,有同学用这样的句子浓缩了自己的思考:
一滴水/了悟/一切
便化作/烟云/辗转乾坤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关键在于其中有没有令其增色的神仙和蛟龙。好作文也同样如此,不在字数,不在辞藻,只要有了一定深度的思想,即使是平实的语言也会让人心旷神怡。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所在的年级曾经练习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感谢自卑”。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这个难度大致适中——学生必须客观分析自卑的属性,然后找到正确对待自卑的方法和行为,只有在正确地破解这一“机关”并加以施行直至成功之后,回望曾经走过的这一段由自卑到自强的道路,才会从心底发出“感谢自卑”的感叹。倘若不思考出这一层含义,对自卑泛泛而谈,最后空喊几个“感谢自卑”之类的口号,这种作文也就基本处于三类文了。究其根本,就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有这样一篇优秀作文,他这样概括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自卑是心上的一道疤,放大它,我们便血流不止,生命流于庸淡;正视它,用奋起自强缝补它,我们的内心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残奥会上,我们会为每一个精彩激烈欢呼雀跃,但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体会无臂游泳、坐式排球等,我们的内心常常在欢呼中揉合着一种渗入骨髓的坚强力量的感染,我们收获的不只是一场场精彩,而是一种拥有比常人更多自卑的英雄在攀越高峰,勇渡激流后留给我们的震撼。
……
自卑是强大的,它有时主宰我们的心海沉浮;自卑又是弱小的,倘若我们有勇气,就足可以踩踏过它的肩膀,越上一个崭新的大陆。行笔至此,忽然有豁然开朗之感,那些真正为我们所唾弃的弱点,不也真正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并最终拿到成功的火炬吗?
文章的语言真切朴实,但就是因为有了字里行间隐现的逻辑思辨力,让人读来爱不释手。“思想照亮未来”,这句广告词对于作文来说同样适用——思想能增加作文的厚度与高度。
杨安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昆山。本文编校:秦晓燕
正因为作文有高度,不少学生望峰而胆寒;因为其海纳百川的容量,不少学生止步于沧海一粟。唯有那真正爱语文,爱作文的学生能真正体悟作文的乐趣——披文入情,或情真意切,或鞭辟入里,我手写我口,何等畅快!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多数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基于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笔者认为可以从本真的生活入手,用“真情”铸建作文的脊梁。
一.寻找生活中的“感点”,凸显作文情趣化
针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理论,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过针锋相对的观点——“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虽然在不少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中的学生看来,受教育便是生活的全部,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必须将孩子的眼光引导出来,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生活才是教育的外延。作文是大千世界在学生心里映射而成的结晶,倘若不涉及生活,作文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生命力。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中有篇满分作文这样开头:
“足不出户,我已到达巴西。经过技术的切割,经过资本的流通,经过售货员“选择原木地板,享受绿色生活”的激情推销,来自亚马逊流域的参天大树,混合着奔腾咆哮的激湍飞瀑声,莽莽林海的窃语以及在这片热带雨林中生活了千年、万年的鸟儿的鸣叫声,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的家中。”
之所以这篇文章能吸引老师的眼球,除了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深刻思想以外,更直接的原因该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感点”了。绿色生活从自家地板着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何等巧妙!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兴奋点也不一样,因此,即使是生活中同样的事物,映射到不同的人身上也会产生有不一样的结果,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正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样的雷声,在猪八戒听来,不过是扰人清梦的恼人噪音罢了,而到了鲁迅耳朵里,则昭示着那股摧毁恶势力的力量到来。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用多情而又善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一事一景、一举一动。唯有这样,笔下才会有不竭的泉水,滋润那心间的半亩方塘。
笔者曾在秋日美丽的校园里邂逅这样温馨的一幕——水杉树林里,由金黄的树叶组成的两个字母I和U,加上中间一颗心的图案正俏皮地躺在地上,微笑着面对过往的行人。经过雨水浸润的深红树叶与一旁花坛里绿色的常青树交相辉映,极具视觉冲击力。可能在德育老师的眼里,这是一幅不得不回避甚至要摧毁的画面,因为这是英文“I love you”(我爱你)的另类表达。但语文老师的职业敏感提示我,这可能正是一个很好的感点!于是,我召集了十几个同学,趁着课间拉他们现场观摩,要求以此景为基础作文,体裁不限。结果,同学们写出了通讯、散文、小小说以及诗歌。但他们都巧妙回避了高中阶段谈“爱”色变的问题。其中一首诗歌更是被大家传为经典——
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没有人知道“我”为何创造了这个艺术品。
但是,所有人知道,
它是如此浪漫。
爱,一个简单的字,
谁知道爱代表了什么?
总之,所有人知道,
它是如此浪漫。
或许,“你”是一个陌生人,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或许,“你”是一个普通朋友,憧憬风雨同行,心手相牵。
更多的是,所有人知道,
它是如此浪漫。
所有人知道世间充满爱。
所有人明了生活如此美好。
因为,我们知道,
爱满人间。
能将眼前一景与爱联系起来,并将它提升到人类的大爱层面,不仅有趣更是有情,难能可贵。这也正好说明了一个问题,生活是美丽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的感点,也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因为写作是生活酿造出来的蜜。
二.以“情”动“辞”,突出作文的人文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因为有真情的流露,连最消耗体能的运动也会变得诗意盎然。作文也同样如此。若能将真情注入写作过程当中,作文会因为“人”的在场而显出有血有肉的丰满,人本主义也由此尽显。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行是知之始。”在笔者看来,除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自身在行的过程中要有体悟,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行才能通向知”。反之,如果学生写作文一味追求大而全的东西,缺少自己的感悟,就会陷入假大空的泥淖。王富仁老师曾经毫不客气地抨击过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好的作文,不说是泣血之作,也一定是融进了自己的切身体悟之后喷薄而出的情愫。这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我的感受和别人不一样。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中,有一位考生将自己在黄浦江上的游船与家乡海滨的渔船上游玩的体验进行对比,“看着快艇离我们的老木船越来越远,开始不停地急转弯而激起一阵阵白浪,又想起上海那‘复古的时尚’,不知为什么,心里涌上一阵无名的酸涩。”最后得出的是一声喟然长叹:“而这两种时尚下,又有着怎样的我所看不见的落差?”显然,没有真情的投入,文章也不会如此动人。作者叶蓁在接受蔡明老师的访问时这样说:
“我一直相信,文字可以给人重获新生的力量。有很多时候,抓起笔开始写文章时总能感到笔头有着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心里也像有一口即将爆发的喷井,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感情迫不及待地要涌出。我在写《品味时尚》时,也正是这种感觉逐渐将感情顶向顶峰。”
这便是情感蓄积的力量!人生而具有七情六欲,唯有将其好好领悟,写真、写情、写自己,也不失为拓展生命宽度的一计上策。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尤其要注意避免无病呻吟,更不能不加节制地随意喷发,否则文章会失去美感,甚至有可能成为市井粗俗之言。同样是读庄子的《秋水》,有人读后这样说,永远不能自满,否则会被人取笑;也有人说,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才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还有人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你的天地就小了。想想看,一样都是感悟,但是最后一句话因为以花为喻,意境就更胜了一筹。
三.披“情”入“理”,塑成作文高品质
好的文章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外在的形式固然有一定之功,但很多时候还得益于其内在的思想性。思想性往往以思辨为特质,表现为对事件的分析、感悟、全方位的思考甚至还有一定的思想迁移。以真情为骨架的作文能稳稳地站立,但如果注入了理智、理性思辨的因子,作文才会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蔡明老师有很生动的比喻:“写作是情感冲泡的茶,写作是思想开出的花。”缺少真情的作文只会淡然无味,而具有了思想的作文就如绿叶添上了红花一般鲜艳夺目。
同样是高考作文,面对“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样高度抽象的题目,有同学用这样的句子浓缩了自己的思考:
一滴水/了悟/一切
便化作/烟云/辗转乾坤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关键在于其中有没有令其增色的神仙和蛟龙。好作文也同样如此,不在字数,不在辞藻,只要有了一定深度的思想,即使是平实的语言也会让人心旷神怡。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所在的年级曾经练习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感谢自卑”。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这个难度大致适中——学生必须客观分析自卑的属性,然后找到正确对待自卑的方法和行为,只有在正确地破解这一“机关”并加以施行直至成功之后,回望曾经走过的这一段由自卑到自强的道路,才会从心底发出“感谢自卑”的感叹。倘若不思考出这一层含义,对自卑泛泛而谈,最后空喊几个“感谢自卑”之类的口号,这种作文也就基本处于三类文了。究其根本,就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有这样一篇优秀作文,他这样概括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自卑是心上的一道疤,放大它,我们便血流不止,生命流于庸淡;正视它,用奋起自强缝补它,我们的内心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残奥会上,我们会为每一个精彩激烈欢呼雀跃,但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体会无臂游泳、坐式排球等,我们的内心常常在欢呼中揉合着一种渗入骨髓的坚强力量的感染,我们收获的不只是一场场精彩,而是一种拥有比常人更多自卑的英雄在攀越高峰,勇渡激流后留给我们的震撼。
……
自卑是强大的,它有时主宰我们的心海沉浮;自卑又是弱小的,倘若我们有勇气,就足可以踩踏过它的肩膀,越上一个崭新的大陆。行笔至此,忽然有豁然开朗之感,那些真正为我们所唾弃的弱点,不也真正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并最终拿到成功的火炬吗?
文章的语言真切朴实,但就是因为有了字里行间隐现的逻辑思辨力,让人读来爱不释手。“思想照亮未来”,这句广告词对于作文来说同样适用——思想能增加作文的厚度与高度。
杨安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昆山。本文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