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的当代园林生活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园林名录》中102号嘉树堂和103号维摩精舍均属王惠康名下。他是苏州本地人,科班出身,专事园林和建筑设计工作。
  三百年老宅重生
  东山嘉树堂,历经300多年,原本属于东山普通大户人家宅园后花园的一路。2002年,王惠康偶然看到房子脊桁上有彩绘,判定建筑的历史至少在清乾隆以前。后面天井里两株素心腊梅,树龄也近300年,便将前厅嘉树堂买下,开始了慢慢修复。
  初见时满地违章建筑,像杂草般滋满每个角落,全部拆除,恢复原本的旧貌;租来数十个千斤顶,将房屋的木结构整个抬高,以适应周边道路;然后慢慢细磨,一点一点丰盈。
  园子里真是处处隐藏江南的园林文化和文人趣味。首先,王惠康本人就是位花草种植高手,嘉树堂里也隐着4样很值得一看的植物。宅子只有一扇小小的边门,很窄。小门一开,小天井,一对高大的红豆树。红豆生南国,苏州的红豆老树屈指可数。嘉树堂的两棵百把年历史,未见过开花结果,但王惠康说,“一般红豆树开花结果都不太好,要么大旱,要么大潮。”不开得好。
  进门侧转身,从走廊入前院。前院有假山,水池和侧亭被做成船坊状,金鱼在“船”底穿梭嬉戏,侧亭成了小小的船厅。为了避让船厅,短短的廊道走了個弯,又有了些许生动。前厅嘉树堂,门厅正对着前院。绕过前厅到天井。两颗素心腊梅盘口1米多粗,为六角形的泥潭中加一圈条石,古梅就“松”了口气。
  后厅一侧有个小花园,假山、水池、亭子、绿木,统统都有。小小的半亭临池而立,三面玻璃花窗,冬日孵太阳,春日赏春雨,夏日看乌龟半浮水面,秋日就看落叶飘舞。
  半亭一侧,一株藤和平顺墙而上。据说繁衍于当年法国总统蓬皮杜送给周恩来总理的一株。湖石间还有一株孩儿莲,原产印度,云南、广西一带也有分布,系由清代洞庭东山人翁汉津,在顺治十八年任云南河西县令后带回家乡繁衍的古莲一系。
  苏州园林内,匾额对联、所配字画尤其重要,是其文化的重要一支。王惠康对此也做了精心搭配。前厅的对联、匾额均为俞樾手书。后厅,匾额来自黎元洪,对联出自翁同龢。另外,前厅的花园、书房配了张大千、董其昌等人的字画。
  十年一期饬修整
  嘉树堂近1400平米,房屋占据了近六七百平方。三年前,王惠康就说过,做园子总是因房而异。园子本身有缺憾,有棱有角,不完美,顺势而为,搭出诗情画意的是高手,硬做强弄,总归不灵。2008年,嘉树堂修建完毕。10年后,他将前厅嘉树堂正面的假山重新做了修改。
  重叠的由来也源于他的朋友圈。都是建园林的人,大家伙儿坐下来品评,认为假山的上下山石纹理不完美,因不一致略显突兀。王惠康心里就有“疙瘩”了。“有时候叠假山不能满足要求,无外乎几个因素,与叠石师傅的水平有关,与干活时间是否宽裕有关,与石头的来源质量是否可靠有关,再有就是文化上的认识。”
  2018年,他下定决心,请来也是叠石行家里手的同学一起重整。将原先的石头重理了一遍纹理,又新买了近10吨湖石,理好山势,新叠了这座假山。
  这次重叠,还有了创新和突破。
  嘉树堂从厅门到后墙的距离,只有5米,这也是厅前平台加上搭建假山的所有空间。作为比较,嘉树堂的大小大致与拙政园藕香榭相近,空间却捉襟见肘,当时2.5米的距离空间给了平台,2.5米给了山水。
  重新叠石时,把假山引至平台,平台再挑到假山处,于是,坐于平台边沿,即可触手摸及山石,但并不突兀。制作的关键点在于要让石头看着像是先天长成这样的。
  这种做法在苏州园林中没有。但在中国古建筑营造上是有的,建房遇到山石,就让山石成为房子的一部分。“这个点子最初并没想到,当时干了再说,当大家坐下来观赏聊天时,就有了灵感。”
  不仅前厅的假山。前后厅中间的天井内,仅有两棵古腊梅,有时也显单调,于是王惠康在中间甬道上配只缸,上面搭配一块红木台,就可喝茶、做事。仍觉单调,怎么办?他在两边配上汉白玉的底座,置两组水石盆景,分别以太湖山水的远近景为蓝本,取材灵璧石和玉石。细细琢磨,慢慢调整,嘉树堂打造得越来越精致。
  融汇当代的园林视角
  外人憧憬的,其实是苏州的园林文化,这是常年在外主持园林和建筑设计工作的王惠康的体会,“精髓在于文化中对山水的处理,对景观的建造和组合,比如选择主景、配景、景中景等,而绝不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其中的苏州古建筑或某一部分。”
  当代人造园,很多都是被最终的功能所左右。比如民宿功能,咖啡室或餐厅功能,以及生意交际功能。而当他建造自己的宅园时,就希望原汁原味地体现苏州园林传承千年的历史与文脉。
  苏州园林的四个要素,山、水、建筑、植物,王惠康认为,其中的建筑不光指粉墙黛瓦,还包括了木结构装潢、地方出产的金山石、水磨方砖等,把这些都省去,是怎么都达不到明清园林的那种感觉的。评判一个园林的好坏,并不以空间的大小论,而是通过诸多要素综合评价。例如还有建筑内部的陈设是否典型的苏派风格。再有匾额对联、厅堂陈设、戏曲文化等,“这些都是苏州园林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王惠康说。
  而从古至今,园林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无论哪一座苏州古典园林,都经历过多次维修调整。根据修理痕迹推测,环秀山庄的假山从明末清初至今,也经历了七八次维修。树木长大,山体就会开裂,叠好的山石就会坍塌下来。期间不乏拆烂糊的匠人,更缩短了两次维修之间的年限。而整个园林风貌最漂亮的时候,往往是八五成新到六五成新时。
  明朝传统园林回到“舒适”的概念。退隐的文人士大夫,不是像陶渊明那般选择“采菊东篱下”,而是选择在舒适的江南造园归隐,一边制造出隐匿情怀,一边还得生活舒适。嘉树堂的厢房也安了地暖,铺了实木地板,置办了盥洗用具,以舒适为中心。人人艳羡的后花园半亭,也安装了空调。从后花园的假山拾级而上,凉亭外江湖万里,凉亭内则可以抽身江湖。
其他文献
第四屆姑苏区“腊八”民俗文化节于12月10日正式开幕。二十多天时间里,陆续推出了大咖访谈、惊喜专车、创意施粥等56项特色节庆活动。“腊八”民俗文化节送上的第一个“惊喜礼包”是给予旅人的温情。由虎丘街道联合曹操专车,为乘坐“惊喜专车”的乘客赠送总数为3000份的定制款腊八“暖心粥”。  苏州“腊八”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承载着众多市民的民俗记忆,是活态传承至今的独具辖区特色的民俗文化。“
期刊
2019年12月18日至20日,双塔街道横街商会、横街社区联合苏州广电总台举办了橫街年货节活动。本次年货节活动汇聚了横街沿线的五十余户商家共同参与,提供的年货品质优良、种类齐全,涵盖粮油、海鲜、蔬果、卤菜、糕团、爆鱼、炒货等过年必备的商品,为广大市民营造了品种齐全、质优价廉、安全可靠的一站式狂欢购物氛围。活动当天,双塔街道横街商会还组织会员单位推出了集体让利,并将让利活动印制在横街美食地图上,十几
期刊
近日,高新区镇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向敦煌研究院捐赠一幅刺绣作品《凉州瑞像图》,架起了连接苏绣艺术和敦煌艺术的沟通桥梁,对苏绣艺术和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揚都具有重要意义。  112年前王道士打开莫高窟的一个“藏经洞”,《凉州瑞像图》被斯坦因带到了英国。偶然机会,邹英姿在日本讲谈社和大英博物馆合作出版的《西域美术》织绣卷中发现了《凉州瑞像图》这幅刺绣,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高240厘米
期刊
2020年1月1日,“吴门艺彩 姑苏之韵——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在吴门美术馆拉开帷幕,通过书画诠释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积淀,展示新时代的新气象。 本次展览由吴门画院、吴门画苑主办,共展出吴门画院及美术教育中心师生创作的画作409件,形式包括书法、国画、儿童画、漫画 、油画、素描、速写等。这些作品中,国画充满诗意,儿童画色彩鲜亮,书法笔精妙墨,素描层次分明。孩子们通过画作,在展现吴地文化自
期刊
为唤起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12月7日-8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星湖社区联合探秘王国举办了手绘环保壁画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在探秘王国老师们的指导下,星湖社區居民完成了清新可爱的环保壁画。一副副美丽的画面和社区垃圾四分类宣传画,都在倡导居民们认真践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期刊
2500年的姑苏城,又长了一岁;而怀着开放包容气魄的她,实则却更“年轻”了。面对世界风云变幻,苏州正致力开拓城市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打造激情燃烧的“开放之城”。  城市发展,教育助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20年,苏州教育也将开启新一轮的“开放再出发”旅程,将开放办学再深化,让学生就读更多好学校;师资培育再拓展,让学生遇到更多好老师;人才培养再开放,让学生养成更多好素养;教育实事再用心,让学生享受
期刊
说到园林,人们总是会想到苏州。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作为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影响到整座江南之城的建筑格调,带动着后人对生活要素的设计、构思、布局以及审美。它是极高的艺术成就,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世人的心中,园林遍布于苏州,苏州更代表着园林。我们的城市,因为园林这最具文化价值的品牌,走上了国际舞台,在世界上有了更响亮
期刊
柴园,应该是近年来苏州修复并开放的园林中最受瞩目的一个。它原为苏州盲聋哑学校使用,经过修缮、扩建,变身成为了苏州教育博物馆,不仅彰显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风貌,也浓缩了一部活态的苏州教育史。  旧时柴园“堂前燕”  相关资料记载,柴园是浙江上虞人柴安圃的宅园。光绪年间,他在吴江同里主管江震盐公堂,退居苏州后,购了此处的潘曾琦宅院,筑宅建园。光绪九年(1883年),柴园落成。  作为晚清的古典园林,柴
期刊
“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是南半园取名的出处,南半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古代园林建筑。  方寸山水 人文意境  南半园原为一老宅,清乾隆年间为沈三白故居。咸丰、同治年间曾为苏州陶氏宗族所有,后经咸丰兵祸,陶家败落,将园宅租给俞樾居住。后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此处即于同治十二年转卖给溧阳人布政使史杰,改建东宅西园。  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曾言:“吾谓事必求全,无适而非苦境,吾不为也。故以半名吾
期刊
苏州人世代潜心造园,园林文化在这座城市里源远流长,深入骨髓、血脉。  2018年8月,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正式公布的第四批《蘇州园林名录》中,18处新入选的园林全部为新近修建的当代园林,其中近半数为私人所有。  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州的园林文化更需要发展和传承。苏州的园林主管部门也对民间新修建或是在历史园林遗址上重建的园林,报以开放与欢迎的态度,对当代园林和历史园林同期开展群体性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