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语文课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尽情释放师生的生命力。
而当今的语文课堂,却常有这样令人反思的镜头。
镜头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
反思:学生都喜欢高声朗读吗?恐怕未必。学生之所以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1)从众心理。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不惜扯着嗓门开始读;(2)无其他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
镜头二: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表演、辩论会等层出不穷,让语文课似乎有了生机。
反思:热闹的课堂等于有收获的课堂吗?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阐发。课堂上教师不能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镜头三:《愚公移山》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动画片断。(教师播放自制动画课件《愚公移山》,并配上了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我想请大家针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发表看法?(学生在音乐烘托声中,学习热情较高)
师: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大家讨论得这么激烈,一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谁先来说说?(学生相继汇报小组内想出的看法,教师相继在屏幕上打出字幕。)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能发表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再讨论讨论,能不能统一一下意见呢?
反思: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其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一定要小组合作讨论则需要实事求是。真正的讨论,教师不仅要吃透文本,更应该吃透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在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时草草收场,使讨论流于表面。
在教改大潮中,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只有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异彩。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学生是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由此实现基于自由成长的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生命,让每一个个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二、个性化讨论让学生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问题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时,教师该怎么办呢?讨论问题应该让学生有所发现,答案本身并非是第一位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分析、比较、发现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成为学生讨论中的平等参与者,在师生共同参与中不失时机的“火上浇油”,从而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火花比那僵化的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讨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统一,最大限度地多一些个性,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在多元智慧的砥砺和碰撞中,获得精神享受。
三、评价学生找准落脚点,注重人文关怀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如何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使表扬具有情景性,然后再寄予鼓励期待的语言,才会使表扬获得最大效应。能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评价,必须有根有据,以事实作为落脚点进行激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对教师的评价艺术和自身素质及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应该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教育评价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让我们用这种智慧去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火花不断绽放。
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对学生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智慧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213127)
而当今的语文课堂,却常有这样令人反思的镜头。
镜头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
反思:学生都喜欢高声朗读吗?恐怕未必。学生之所以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1)从众心理。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不惜扯着嗓门开始读;(2)无其他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
镜头二: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表演、辩论会等层出不穷,让语文课似乎有了生机。
反思:热闹的课堂等于有收获的课堂吗?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阐发。课堂上教师不能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镜头三:《愚公移山》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动画片断。(教师播放自制动画课件《愚公移山》,并配上了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我想请大家针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发表看法?(学生在音乐烘托声中,学习热情较高)
师: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大家讨论得这么激烈,一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谁先来说说?(学生相继汇报小组内想出的看法,教师相继在屏幕上打出字幕。)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能发表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再讨论讨论,能不能统一一下意见呢?
反思: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其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一定要小组合作讨论则需要实事求是。真正的讨论,教师不仅要吃透文本,更应该吃透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在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时草草收场,使讨论流于表面。
在教改大潮中,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只有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异彩。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学生是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由此实现基于自由成长的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生命,让每一个个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二、个性化讨论让学生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问题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时,教师该怎么办呢?讨论问题应该让学生有所发现,答案本身并非是第一位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分析、比较、发现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成为学生讨论中的平等参与者,在师生共同参与中不失时机的“火上浇油”,从而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火花比那僵化的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讨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统一,最大限度地多一些个性,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在多元智慧的砥砺和碰撞中,获得精神享受。
三、评价学生找准落脚点,注重人文关怀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如何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使表扬具有情景性,然后再寄予鼓励期待的语言,才会使表扬获得最大效应。能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评价,必须有根有据,以事实作为落脚点进行激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对教师的评价艺术和自身素质及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应该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教育评价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让我们用这种智慧去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火花不断绽放。
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对学生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智慧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2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