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至今,中国共回收了全球72%的塑料废物,除可回收利用的废纸、废金属等被分拣出去制成工业原料外,其余或被填埋、或被焚烧、或直接堆积成山,对地下水、海洋、空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着国人身体健康。
2018年起,中国禁止入境24种固体废物,一直把中国当成“世界垃圾桶”的西方富国顿时傻了眼,慌忙之下把本国大体量垃圾贴上“固体废料”的标签,出口至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家。
中国对待洋垃圾的鲜明立场对全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全面“禁废令”的背景下,国际垃圾问题的未来走向是什么?
《检察风云》:近日菲律宾政府严正表态“绝不当世界垃圾场”,并退运了在菲滞留6年之久的加拿大出口垃圾。透过“菲加垃圾之争”,怎么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的行为?中国反对洋垃圾的鲜明态度在全球产生了哪些影响?
诸大建:垃圾的空间转移是谁都讨厌的,无论是“菲加垃圾之争”,还是中国排斥洋垃圾,都是“反邻避”的表现。焚烧是各国处理垃圾的一个普遍方式,但“邻避困境”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发展中国家“反邻避运动”,中国是先行者,2018年以前中国承担了全球50%以上洋垃圾出口量,但到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后,发达国家的垃圾就跑到东南亚去了,中国洋垃圾进口量显著降低。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垃圾泛滥的世界,垃圾的解决方案仍然主要靠空间转移,而不是把垃圾减少的循环经济逻辑。“菲加垃圾之争”只是诸多抵抗洋垃圾事件的最新一起。相信未来三五年,发展中国家“反对富国洋垃圾”的呼声会此起彼伏。
中国对待垃圾处理的鲜明态度,打响了全球“反对垃圾异地转移”的第一枪。中国拒绝洋垃圾也是在拒绝“全球的垃圾转移”。基本理论是“垃圾,尤其是会产生环境影响的垃圾,不可以随便空间转移”。这里的“不能随便”有两层意思:不能没有合法程序和不能不经双方同意。这在国内是一样的,北京、上海的垃圾都运往农村,最初农村人回收城市垃圾赚了一点点利润,但随着生活的富裕,农村也开始反感外来垃圾了。
“垃圾不能随便空间转移”,不仅指小范围内农村和城市间的转移,还包括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间、穷国和富国间的转移。从“污染者负责”的角度看,各国应处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向邻国转移污染物、推卸治理责任。
《检察风云》:发展中国家愈演愈烈的抵制洋垃圾运动,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哪些冲击和挑战?您所观察到的国际垃圾问题的趋势动向是什么?
诸大建:发展中国家拒绝洋垃圾运动,戳穿了发达国家以前搞循环经济的“神话”,它们的循环经济根本没搞起来。现在是逼着它们转变——垃圾不能随便转移,只能就地处理。
人们常说“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做得好”,其实日本塑料、纸张固体废弃物的本国回收还不足50%;日本废塑料2017年出口量是143万吨,有52%销往中国,且垃圾处理的大头是焚烧。“日本神话”一下子被中国垃圾禁令打破了,加之东南亚诸国加强了对废塑料的进口限制,现在日本政府正苦苦思索对策。
总体看,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系统整体要比发展中国家先进,弱在回收处理能力上。比如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人少地多,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甚至找块空地直接埋起来,美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搞得最糟的国家。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当下世界垃圾问题的走向,“垃圾就地化解决”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准则。从地域原则看,垃圾不能随便转移,若非要转移,必须拿出不污染进口国的解决方案来。这就给中国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到欧美做回收处理的机会,废弃物被加工成成品后就能合法运销世界各地。
《检察风云》:您曾指出“垃圾就地化解决”做得最好的是德国。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领先的思路和方法?
诸大建:德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真正做得好的国家。德国垃圾回收利用1996年立法,我和上海市一位政府官员去德国考察,听德方介绍垃圾处理的“3R模式”——reduce (减量化)、reuse(再使用)、recycle (回收利用)。中国循环经济的最初思想就源自“3R”。概括起来,其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来减少污染排放的“垃圾经济模式”,即“recycle”(回收利用)。最初世界上垃圾处理主要靠填埋、焚烧、堆肥三种方法,但德国人认为这三种方法都没有重复利用垃圾中的资源。能不能找到一个高于上述方法的方法去做垃圾回收利用?比如针对玻璃、金属、纸张、布料、塑料可回收利用资源,可以先把它们分类、回收利用,再做成原生材料投入到生产线中去。
二是尽可能从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经济模式,即reuse(再使用)。德国人认为:只忙着把垃圾处理掉,后边再怎么处理,也跟不上垃圾生产的速度。不如开始就试着把垃圾减少。“德国制造”的宗旨就是要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能反复使用的耐用品,這就是reuse(再使用)的理念。
《检察风云》:中国、东南亚各国禁止洋垃圾进口,也势必会造成本国原材料的供应缺口,企业如何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找到新的出路和机会?
诸大建:从“来多少处理多少”的被动式处理,转变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有意识减少垃圾,是全球应对垃圾挑战的总方针。对企业而言,以下五种模式可以帮企业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一种,用废弃物替代原生材料充当生产原材料的企业。比如一次性包装品本身是用塑料做的,塑料原始材料是石油,所以废塑料化解后可以拿去做牛仔裤、毛衣。
第二种,一开始用的就是可以不断使用、不断循环的可再生原料的企业。比如汽车车身部件的材料中,可通过提升玉米、高粱成分的比例,降低对化石原料的消耗。
第三种,“再制造企业”。典型如汽车和大型装备公司,所有机器都是把旧零部件拿过来后抛光、整修如新,组装成一个新机器。比如施乐复印机就有一句口号:“施乐再也不制造全新复印机了。”它把旧机器所有可用部件拆解,再组装成全新的复印机,即“可再生型复印机”。
第四种,“共享经济”企业。ofo失败了,但共享经济模式没有失败。为什么非要拥有一件物品才能满足消费呢?何不改变一下思路——不求拥有、但求所用。这样物品卖出去,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金钱交易,而是租赁的方式。实现了物品的使用权,你的生活品质也不会降低。还有一种“不卖产品卖服务”的产品服务系统模式,我是制造业但我不卖产品、卖服务。产品的所有权仍然在我手里,但你只能向我租赁服务。
第五种,轻资产P2P平台经济型企业。自己不制造任何东西,而是通过平台实现供给方和需求方消费者的信息沟通,进而赚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这是今天的汽车共享平台——优步、滴滴顺风车所采取的模式。
以上五种企业模式,在整个物质流、供应链的环节上,从原材料到制造、到运输、到消费、到抛弃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闭环。这种“起源于物质流的供应链发展的循环经济”企业思路,可以帮企业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采写:史亚娟
2018年起,中国禁止入境24种固体废物,一直把中国当成“世界垃圾桶”的西方富国顿时傻了眼,慌忙之下把本国大体量垃圾贴上“固体废料”的标签,出口至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家。
中国对待洋垃圾的鲜明立场对全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全面“禁废令”的背景下,国际垃圾问题的未来走向是什么?
菲加垃圾争端只是“反邻避运动”的一个缩影
《检察风云》:近日菲律宾政府严正表态“绝不当世界垃圾场”,并退运了在菲滞留6年之久的加拿大出口垃圾。透过“菲加垃圾之争”,怎么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的行为?中国反对洋垃圾的鲜明态度在全球产生了哪些影响?
诸大建:垃圾的空间转移是谁都讨厌的,无论是“菲加垃圾之争”,还是中国排斥洋垃圾,都是“反邻避”的表现。焚烧是各国处理垃圾的一个普遍方式,但“邻避困境”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发展中国家“反邻避运动”,中国是先行者,2018年以前中国承担了全球50%以上洋垃圾出口量,但到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后,发达国家的垃圾就跑到东南亚去了,中国洋垃圾进口量显著降低。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垃圾泛滥的世界,垃圾的解决方案仍然主要靠空间转移,而不是把垃圾减少的循环经济逻辑。“菲加垃圾之争”只是诸多抵抗洋垃圾事件的最新一起。相信未来三五年,发展中国家“反对富国洋垃圾”的呼声会此起彼伏。
中国对待垃圾处理的鲜明态度,打响了全球“反对垃圾异地转移”的第一枪。中国拒绝洋垃圾也是在拒绝“全球的垃圾转移”。基本理论是“垃圾,尤其是会产生环境影响的垃圾,不可以随便空间转移”。这里的“不能随便”有两层意思:不能没有合法程序和不能不经双方同意。这在国内是一样的,北京、上海的垃圾都运往农村,最初农村人回收城市垃圾赚了一点点利润,但随着生活的富裕,农村也开始反感外来垃圾了。
“垃圾不能随便空间转移”,不仅指小范围内农村和城市间的转移,还包括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间、穷国和富国间的转移。从“污染者负责”的角度看,各国应处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向邻国转移污染物、推卸治理责任。
破局:“垃圾就地化解决”
《检察风云》:发展中国家愈演愈烈的抵制洋垃圾运动,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哪些冲击和挑战?您所观察到的国际垃圾问题的趋势动向是什么?
诸大建:发展中国家拒绝洋垃圾运动,戳穿了发达国家以前搞循环经济的“神话”,它们的循环经济根本没搞起来。现在是逼着它们转变——垃圾不能随便转移,只能就地处理。
人们常说“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做得好”,其实日本塑料、纸张固体废弃物的本国回收还不足50%;日本废塑料2017年出口量是143万吨,有52%销往中国,且垃圾处理的大头是焚烧。“日本神话”一下子被中国垃圾禁令打破了,加之东南亚诸国加强了对废塑料的进口限制,现在日本政府正苦苦思索对策。
总体看,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系统整体要比发展中国家先进,弱在回收处理能力上。比如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人少地多,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甚至找块空地直接埋起来,美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搞得最糟的国家。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当下世界垃圾问题的走向,“垃圾就地化解决”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准则。从地域原则看,垃圾不能随便转移,若非要转移,必须拿出不污染进口国的解决方案来。这就给中国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到欧美做回收处理的机会,废弃物被加工成成品后就能合法运销世界各地。
《检察风云》:您曾指出“垃圾就地化解决”做得最好的是德国。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领先的思路和方法?
诸大建:德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真正做得好的国家。德国垃圾回收利用1996年立法,我和上海市一位政府官员去德国考察,听德方介绍垃圾处理的“3R模式”——reduce (减量化)、reuse(再使用)、recycle (回收利用)。中国循环经济的最初思想就源自“3R”。概括起来,其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来减少污染排放的“垃圾经济模式”,即“recycle”(回收利用)。最初世界上垃圾处理主要靠填埋、焚烧、堆肥三种方法,但德国人认为这三种方法都没有重复利用垃圾中的资源。能不能找到一个高于上述方法的方法去做垃圾回收利用?比如针对玻璃、金属、纸张、布料、塑料可回收利用资源,可以先把它们分类、回收利用,再做成原生材料投入到生产线中去。
二是尽可能从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经济模式,即reuse(再使用)。德国人认为:只忙着把垃圾处理掉,后边再怎么处理,也跟不上垃圾生产的速度。不如开始就试着把垃圾减少。“德国制造”的宗旨就是要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能反复使用的耐用品,這就是reuse(再使用)的理念。
中国自己的垃圾回收怎么做
《检察风云》:中国、东南亚各国禁止洋垃圾进口,也势必会造成本国原材料的供应缺口,企业如何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找到新的出路和机会?
诸大建:从“来多少处理多少”的被动式处理,转变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有意识减少垃圾,是全球应对垃圾挑战的总方针。对企业而言,以下五种模式可以帮企业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一种,用废弃物替代原生材料充当生产原材料的企业。比如一次性包装品本身是用塑料做的,塑料原始材料是石油,所以废塑料化解后可以拿去做牛仔裤、毛衣。
第二种,一开始用的就是可以不断使用、不断循环的可再生原料的企业。比如汽车车身部件的材料中,可通过提升玉米、高粱成分的比例,降低对化石原料的消耗。
第三种,“再制造企业”。典型如汽车和大型装备公司,所有机器都是把旧零部件拿过来后抛光、整修如新,组装成一个新机器。比如施乐复印机就有一句口号:“施乐再也不制造全新复印机了。”它把旧机器所有可用部件拆解,再组装成全新的复印机,即“可再生型复印机”。
第四种,“共享经济”企业。ofo失败了,但共享经济模式没有失败。为什么非要拥有一件物品才能满足消费呢?何不改变一下思路——不求拥有、但求所用。这样物品卖出去,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金钱交易,而是租赁的方式。实现了物品的使用权,你的生活品质也不会降低。还有一种“不卖产品卖服务”的产品服务系统模式,我是制造业但我不卖产品、卖服务。产品的所有权仍然在我手里,但你只能向我租赁服务。
第五种,轻资产P2P平台经济型企业。自己不制造任何东西,而是通过平台实现供给方和需求方消费者的信息沟通,进而赚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这是今天的汽车共享平台——优步、滴滴顺风车所采取的模式。
以上五种企业模式,在整个物质流、供应链的环节上,从原材料到制造、到运输、到消费、到抛弃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闭环。这种“起源于物质流的供应链发展的循环经济”企业思路,可以帮企业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采写:史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