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关于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起始于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一般原理用之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际国情,以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实践为借鉴,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社会矛盾中发展,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阐述了矛盾动力观的理论。但这一理论贡献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积极影响并没有长期保持下去,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主观原因,毛泽东错误地理解和处理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两方面的关系,夸大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把矛盾动力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的哲学”,造成了长达十几年的停滞和后退。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形成于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首先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改革动力论”。邓小平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则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改革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说“生产力动力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是从生产力角度来探究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改革动力论”则是从生产关系角度,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方面探究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系统动力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为我们科学认识生产力结构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野。
  创新动力论是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前沿性和多样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程。从国内看,自十四大以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层次加深,改革难度也在加大,体制转变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必须在坚持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把发展动力的着力点放在重大的、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以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 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创新动力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创新动力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主要是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尤其是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即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要求为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而对指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理论进行的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指导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期、新情况、新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迫切要求理论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要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培育、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
  三、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除了经济结构、意识结构以外,还有社会政治结构,制度就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内容。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适合的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不适合的制度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的发展。制度创新不仅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 ,而且是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还是培育文化环境、推动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
  四、文化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要依靠先进文化来培育,文化创新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先进文化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精神先导。
其他文献
摘 要: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对钳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钳工实习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钳工实习指导老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钳工实习的重要性,制订合理的实习训练方案,采用多形式的实习训练方法,努力调动他们参与实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钳工实习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钳工实习教学质量 训练方法     钳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钳工实习训练普遍存在内容枯燥、形
利用沙雅气象站1960~2009年日照、气温、降水和蒸发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县近50年来的日照、气温、降水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来年日照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也是开发人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则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它能实现在欢快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应面向全体幼儿,给每个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究竟应当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杜时钟在《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人高于物;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表明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的,而是自觉的;超越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由──创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从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就逐渐加深。在技校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抓住学生发展的个性,设计
期刊
摘 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医学生则是以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为主的学生,但仅是医学技能也不能保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其成为合格的医学者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  关键词:医学学生 人文素质 教学作用  Abstract:To strengthen the educa
摘 要: 小学教育要尊重受教育主体的发展规律,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本文从创设情境,挖掘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完善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  近年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转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