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复兴号”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青岛,美不胜收。
  乘坐“复兴号”高速列车,前往“复兴号”的故乡——坐落于青岛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探究关于“复兴号”的秘密,参观生产“复兴号”的车间,采访制造“复兴号”的工匠,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又有着什么样的体验?
  一
  清晨,伴随着大海的涛声,我踏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大门,一列停靠在线路上的“复兴号”便映入眼帘,它身披红色绶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刚刚生产、制造、调试完成的“复兴号”高速列车,正准备奔赴铁道线,穿山越岭、过江跨海,一展雄姿。
  作为“复兴号”的生产基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年产高速列车200列,占全国高速动车组总量四成以上,每四天就有三列高速动车组下线,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和谐号”“复兴号”是公司制造的两种高速列车,也是奔跑在铁道线上的主要车型,它们一改中国列车的传统形象,使中国铁路从落后者、追随者,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复兴号”高速列车更是跑出了全球第一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成为中国制造的“金名片”。
  从落后者到领跑者,有骄傲、有自豪,更有着劳动者的奋进、拼搏、付出与汗水。对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员工来说,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体会。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前身是20世纪初,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兴建的四方工厂,主要修理机车车辆,不具备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他们迸发出巨大能量,组装出的新中国第一台国庆献礼车,自行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而今,它发展成为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中国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复兴号”动车组和首列城际动车组均诞生于此。公司自主研制的和谐号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CR400AF)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抚今追昔,民族自豪感从员工的内心油然而生。
  距离“复兴号”不远,便是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解放型蒸汽机车。1952年8月1日,它从工厂出发,驶向了北京,驶向了抗美援朝前线,用嘹亮清脆的汽笛声,开启了中国工业的新篇章。经过58年的辛苦服役,老机车光荣“退休”,几经辗转,于2010年重新回到了出生地,进行永久保存。经受住岁月洗礼的老机车静静地矗立于绿树丛中的,犹如历尽世事的老人,于微风中、丽日下、涛声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感受着时代的发展。
  与老机车相向而立的,是一列和谐号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它年轻又帅气,高级又阳光,有着矫健的体魄和潇洒的身姿,代表着中国铁路的新时代与新气象。
  蒸汽机车、“和谐号”“复兴号”,将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百年历史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站在它们的面前,仿佛触摸到了时光,触摸到了历史。我想起曾看到的资料图片,20世纪初,穿着西服戴着礼帽的德国工程师,指挥中国劳工修建胶济铁路、修建四方机厂,德国工程师一脸志在必得,中国劳工满面沧桑,强烈的对比令人心酸而又难忘。我想起了在北京南站,德国游客与“复兴号”合影留念,他们惊叹中国人创造的全球第一,创造的世界高速。
  今昔对比,怎能不令人感慨、感叹。这巨大的变化,来自劳动者深深的民族情怀与爱国情怀,来自四方厂人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拼搏奉献。
  二
  在公司展厅,我遇到了前来参观的青岛中学的学生。这些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眼眸明亮的学生惊讶于中国铁路的发展变化,他们围绕“CRH2G型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广深港高速动车组”“CRH380AM型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模型,展开热烈讨论。看到“复兴号”高速列车模型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欢呼。
  我问中学生参观的感受。
  一名学生说:“从前只是坐‘复兴号’,知道它速度快,坐着很舒服。今天来参观,了解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知道了‘复兴号’的生产制造过程,感觉很宏伟、很壮观,很震撼。”
  另一名学生紧跟着说:“我们学校就在公司附近。能够近距离接触‘复兴号’,感觉很幸福,这种资源,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
  感觉幸福的何止是青岛中学的学生,还有千千万万的旅客,还有向着美好生活大步前进的中国人。“复兴号”高速列车,全称“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的投入运用,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高速列车核心技术。这种技术、这种资源、这种气概,全世界,唯有中国拥有。
  今天,中华大地高铁网纵横交错,“复兴号”已成运输骨干,连接了绝大多数省会及以上城市,逾两亿人次旅客乘坐“复兴号”,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拼搏,奋勇前行。
  从展厅出来,步入生产车间。
  像所有现代化工厂一样,厂区内少见员工身影,偶有人员通过。还有一个特别现象:很多员工穿着白色工装。白色最容易被污染,一个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厂房内干净到不怕污染吗?
  走進总装分厂,眼前的情景给了我答案。
  整个厂房没有一点污渍,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无论地面、运输材料的设备、来回奔跑的叉车,还有正在组装的动车组车体,都异常洁净。然而偌大的厂房里,只有一位保洁人员拿着笤帚随时清扫掉落的微小杂物。可见厂房的洁净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保持的结果。
  “上为大国重器,下担产业引擎”“产业报国 勇于创新 为中国提速”“精心打造中国高铁列车亮丽名片”,这是张贴在厂房里的标语。当“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映入眼帘时,我竟然像那些中学生一样发出了欢呼,小跑着来到标语下方,大喊:“给我拍照,留念。”
  总装分厂有好几千名职工,然而眼前却没有人来人往的景象,常用的“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等词语在这里全部失去作用。厂房大,岗位多,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普及,使“用劳动力换生产量”成为过去。连接线点、安装座椅、整理车窗……身穿白色工装的员工分散各个岗位,工作紧张而又有序。仔细看,他们的工装不仅干净,还非常板正。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公司对着装有严格要求,袖口扣子、下衣摆扣子必须全部扣好,衣服拉链拉到什么位置也有明确的规定。   除了着装,对员工的行为举止也有严格要求。上班前列队喊安全口号,进行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教育;开工、收工时必须以班组为单位列队到达或离开生产现场;只要进入厂区,两名职工同行必须成行,三名以上职工行走必须成队……这不仅仅是塑造企业形象,还是引导职工树立团队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的手段。
  架起的车体下方,一名女员工正在连接数据线,眼神专注,双手灵巧,精准而又熟练。一列“复兴号”高速列车,有50多万个零部件,接线点10万多个,数据确认项点56000个。女员工连接的数据线就是10多万中的一部分,它们相当于人类的神经,担负着“复兴号”行驶命令的传输任务,不能出现丝毫错误。女员工低着头,全身心投入作业,对站在一旁的我视而不见。敬业的精神,精湛的技术叫人赞叹。
  抓住工休间隙,采访一名男员工:“乘坐自己制造的‘复兴号’出行,是一种什么感受?”
  “感受太深了。”男员工说,“我入厂十年了,已经不是新职工,但是每次坐‘复兴号’都感觉特别自豪。”
  是呀,自豪!拥有这种感受的可不止这名员工啊!
  2019年8月29日至30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全国演讲大赛“大国重器”主题演讲赛,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复兴号”总组装车间举行。公司的钳工首席技师、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郭锐参加了比赛,并且获得第一名。
  演讲现场,面对一列列中国设计、中国血统、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郭锐动情地说:“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为了掌握转向架的运行数据,我们跟随试验列车奔赴最复杂的地域环境。我们知道太行山中凌晨3点的夜有多黑,也感受过高原上的紫外线有多强烈,我们忘不了沙漠里被热浪烘烤的晕眩和窒息,也经历过零下40摄氏度寒风刺骨的痛楚。苦吗?苦!但是我们完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线路试验,拿到了最丰富、最翔实的试验数据,这些数据,是无价之宝!它让我们充满自豪,它让我们坚定信念,它让我们无怨无悔,它让我们世界领先!”
  三
  转向架是高速列车的关键部位,相当于人的腿。一台转向架有上千个零部件,装配数据达上万个,装配精度以微米计算,每个部件必须追求完美,“复兴号”跑起来,才会安全、平稳、畅快。
  郭锐从事的就是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装配制造工作,与他的团队装配高速列车超过1300列,安全运行超过20亿公里。
  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郭锐是个大名人,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因为他是有名的“钳工状元”、全国技术能手,在“复兴号”动车组转向架试制过程中,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大量难题,编制了220份作业要领书,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标准,被同事们誉为“复兴号”转向架组装的必备“宝典”,更形成了中国高铁工艺标准体系。
  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大国工匠”是不是很难采访?
  下午,我在青岛市首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郭锐工作室”见到了他,出乎意料的平易近人,就像我们乘坐的“复兴号”,技术高精尖,工艺全球第一,却为旅客提供了最温馨、最舒适的乘坐体验。
  郭锐说:“我出生于铁路世家,祖辈造蒸汽机车,父辈造绿皮车,我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为祖国造最好的车,是我们全家人的初心和梦想。能够参与‘复兴号’制造,我特别自豪。”
  2012年,是“复兴号”的研发之年,也就在这一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成立了“郭锐技能大师工作室”“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任命郭銳为带头人。不久,郭锐和他的团队迎来了一项艰巨任务——为“复兴号”打造世界最高品质的精品转向架。
  自2006年起,郭锐就跟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打交道,先后参与了CRH2型、CRH380A等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型号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装配制造,独创了10多项绝招绝技、先进操作法,获得18项国家专利,完成的40多项技术革新、攻关课题和改善提案获得公司级以上奖励,并全部在动车组生产制造中推广应用。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转向架专家,在打造“复兴号”精品转向架时,依然遇到了难题。
  “复兴号”动车组是建立在和谐号动车组技术平台上的我国第三代高速列车。它的试验速度可达时速400公里以上,与“和谐号”动车组相比,设计寿命更长、自动化程度更高、安全控制性更强。“复兴号”动车组的转向架采用了很多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分体式轴箱就是其中一项,它的轴箱内孔公差必须控制在0.04毫米以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二分之一。
  为了达到这一装配精度,郭锐和他的团队,用了两天时间进行分析论证,制定了90种装配方案,经过上千次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出了最佳的装配方案。
  大家看到他们装配的轴箱完全符合精度时,不由地发出了欢呼声。郭锐的手套还没来得及摘下,设计人员就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激动地说:“咱们自己研制的轴箱终于干成了!郭大师,你又立功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复兴号”转向架的研发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郭锐和他的团队一一攻关、解决,他们瞄准“高精尖缺”技术,最终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精品转向架”。
  2020年2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停产的“复兴号”动车组制造线复工复产。为了保证在产“复兴号”高效率、高品质达产交付,郭锐将目光瞄准转向架装配精度上。他潜心攻关,钻研出一套新的测量方法,将齿轮箱小轴的轴向间隙测量精度控制在0.02毫米。0.02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四分之一,肉眼几乎无法察觉。这套新操作法应用到生产现场后,“复兴号”转向架的装配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今,郭锐和他的团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为中国高铁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上。他们先后对公司新进员工、一线操作员工、技能鉴定员工、竞赛参赛选手、核心技能人才、新入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进行培训167场次,培训授课1000课时。
  “郭锐工作室”汇集了转向架制造领域的420名高技能人才,在郭锐的带动下,他们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共创新攻关课题492项,改善提案2300余项,编制作业要领书1162项,技术创新成果132项,授权国家专利61项,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72人……这不仅保障了“复兴号”的高效率、高品质制造,也使公司的技能人才得到历练和提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公司党委和转向架分厂党总支分别在“郭锐工作室”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名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和“难题揭榜攻关”活动。郭锐率先做了题为“弘扬劳模精神,技能成就梦想”的宣讲,以高铁工人的特殊身份喜迎建党100周年。
  四
  采访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等到坐上“复兴号”离开青岛,已是夜色朦胧,华灯初上。乘坐“复兴号”探访“复兴号”生产基地,又乘坐“复兴号”离开,这种采访体验很难获得。跟随列车风驰电掣,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采访的情景在脑海中一一闪现。
  “郭锐工作室”摆着一个“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模型。我好奇地问:“这是你们仿制的?”
  郭锐的徒弟何守镇笑着回答:“我们只做最好的高铁,从不模仿别人,只等别人模仿。”
  “自信来自何方?”
  “来自从事高铁制造的荣誉感,来自对高铁事业的自信,来自对产品质量的自信。”这是何守镇的回答。
  回答得真好!
  采访最后,我问郭锐:“您认为什么是幸福?”
  本以为他会说:“看到‘复兴号’成功下线,解决一个难题或是一次攻关成功,这就是幸福。”然而郭锐却说:“父母身体健康,妻子通情达理,孩子学习进步,自己选择了一份热爱的工作,这就是幸福。”
  多么朴素、朴实而又真诚的回答。这就是制造“复兴号”的工匠,身怀绝技,而又实实在在;这就是新时代的高铁工人,目标高远,而又脚踏实地。
  向我们的劳动者致敬!
其他文献
一 rn绵延不断的铁路线,跨山越岭,亮闪闪地嵌进山的皱褶里,黯淡了,从另一端山洼里又亮闪闪地逸出,旁若无人,淹没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蛛网一样的架空接触网线,在铁路线上方闪闪发出耀眼的银光.我们的供电车间就设在这深山的褶缝里.
期刊
秋风并不扫落叶  一直以来,人们对秋天的畏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这句伪命题:秋风扫落叶。  我要说的是,秋风并不扫落叶。  查询后可知,秋风扫落叶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典故的出处来自《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说的是东汉末年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为了争夺权利相互
期刊
回眸篇  一百年劈波起航  一百年峥嵘岁月  你从嘉兴南湖驶来  掀起滔天巨浪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  岁月沧桑,风雨飘摇  一条腥风血雨的铁路  一条自强不息的民族道路  与祖国,心手相牵,血脉相连  拾起记忆里已经斑驳的章节  沿着年轮的足迹  去追寻属于我们的铁路梦——百年广九  1898年  清政府特批兴建广州至香港的铁路  1911
期刊
今读苏轼便条:“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后人称之《覆盆子帖》。  对于一般人来讲,带个口信以表谢意就得了,可苏轼这个吃货过于矫情,朋友托人送来了一筐覆盆子,好吃就好吃呗,吃了不就完了,反正是乡间野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苏轼竟然弄出了一些繁文缛节。他一边啧啧品尝,一边想象野果的美好,还一边研墨润笔,念念有词儿。他想
期刊
清明前一天,我回了趟老家。这一次,是和往昔差别最大的一次;是人生路上不同寻常的一次;这一次,我不再是个“孩子”了。十五年前的重阳节,父亲走了;乙亥春节前夕,母亲也走了。从此,这个世界上为我付出最多、最疼爱我的双亲都离开了,世界上最亲、最暖、最伟大的两个称呼只能成为我心底里默默的呼唤。  从村口到家门口的那条路,不过百米。身在湖北,乡关千里,又在铁路工作,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记忆中,母亲常常守在路口
期刊
翻过门前的大山就是湖.大水季节湖面涨成了大海,宽阔无际,一层一层的浪花宛若天空中飘过的云朵.美华坐在屋门口的轮椅上常常想,把大山铲平就好了,就可以看到山外的小镇,还有那想象了无数次的湖了.美华没见过山下的湖,大海在电视中是见过的,真实的大海离美华生活的空间更加遥远,美华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大山.山里面住没住着神仙?湖里到底有没有龙王?小时候美华总缠着嘎嘎讲这些故事,嘎嘎说有,美华就相信有.美华要嘎嘎背着她去寻找,嘎嘎说等你长大了就带你去.
期刊
喜多多公司门前的马路上排了上百辆车.这些车可不是城里常见的那些轿车,也不是跑运输的货车,而是从乡下来的农用车,有四个轮子的,也有三个轮子的,其中还夹着几辆两个轮子的马车.这些车嘴衔着尾巴,头顶着屁股,马路被挤得龇牙咧嘴,眼瞅着就要变形了.
期刊
一 rn天气真不错,瓦蓝瓦蓝的,像纳木措的湖水,淡淡的云似连绵雪山.刚才竹林背后的笛声,空灵流畅,婉转自如,仿佛烟雨江南就在眼前,丝竹笛语轻快明亮,似曾相识.rn快乐来之不易,快过年时,我们一家三口提前吃了年夜饭.那天晚上,红玉做的糖醋带鱼、茶树菇烧肉,红烧鲶鱼和黄焖牛肉是我做的.在一起久了就是默契,要做什么,一个手势便心领神会.小嘉坐沙发上打游戏,20好几的人,也不晓得过来搭把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红玉炸一盘我爱吃的花生米,拌一盘小嘉爱吃的水果沙拉,年夜饭搞定.
期刊
特殊教育是国家经济发达、教育科技进步及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特殊教育彰显着公平、人权、正义的社会价值.回顾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始终倾注着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支持.在党中央、国务院引领下,各级党委、政府“特教特办”,给予特殊教育优惠政策,给予残疾学生特殊关怀,不断推进我国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期刊
纵贯大兴安岭的嫩林铁路,是党和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为开发林区,组织英勇铁道兵所修建的北疆铁路,祖国最北的漠河就在这条铁路的北端。1970年,为了管理运营这一新线,铁道部批准成立了加格达奇铁路分局。从1974年起,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六年,可以说我多半的青春岁月都和这条铁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如今,我离开那里已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我还是深深地怀念那些艰苦而奋发的日子,常常想起那些可敬可爱、纯朴忠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