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到生活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mench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以生活为本的活动,以生活为核心才能展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生活教育,建设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回归生活,充满希望与活力。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浅析如何让语文回归质朴,充满生活味道。
   一、让语文充满人文味
   如何让语文拥有人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核心,而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人文教育。只有学生接触到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才能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得到好的熏陶和渲染,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气质、内涵以及修养、品格。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人文性教育必然会走向灭亡。语文这门学科恰恰是人文精神的肥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渲染和熏陶,对教材中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度发掘,让真善美时刻感染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此来铸就高尚的灵魂。
   于漪曾说过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这句话充分说明教师要对所讲内容抒发内心的感情,讲课时才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才能对不同课文内容注入不同的人文味道,如,情感奔放、直抒胸臆以及含情脉脉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真情,让学生进入到作品中,与作者、文本融为一体,达到育情的目的,从而使得学生心中积淀人文精神。
   二、让语文充满人情味
   语文教学始终包含情感教育。作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语文课堂所承载的就是情感。如作者情感、文本情感以及学生和教师的情感等。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师生与文本形成有效互动,使得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和人情的味道。教师充分发掘和探究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与文本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兼备生活与人情味的特色课堂。
   教学过程中,富含人情味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学味。相对语文教学来讲,语文具有文学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赏析来陶冶学生情操并净化心灵。只有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情味才能在鉴赏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学生语言和审美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探究文本,徜徉在文学海洋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让语文充满生活味
   生活与语文同在,也是语文的延续。语文课程在加强综合性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因此,语文教学要做到生活化,让学习更接近生活,用生活研读教材诠释教材。真正做到生活就是教育。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生活为辅的教育是死板刻板的教育。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它离开生活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充满生活味的语文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洗礼学生的灵魂和情感。因此,语文教育生活化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实际生活习惯,并从已学知识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做到举一反三。
   中学语文充满生活味,需要教师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掌握学生真实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的情况下,精心创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课余时间,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有效资源,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与生活有关的文章。如,在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也能把握古文学发展历程。在掌握了古代文学特点的同时总体上了解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如,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另外,文史哲不分家。不能一味的为了学而学,要学出品味,从鉴赏的角度分析理解,最终才能学出门道,品出语文味。
   四、让语文具有新闻味
   众所周知,教育迎合时代特色。只有利用时代脉搏,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才是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手段。与时代脱轨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导入反应时代特性的新闻内容,使之具有新闻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让学生形成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世界观和情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多媒体的优势,精选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闻、视频等媒介来辅助教学。
   结束语:综上所述,充满生活味的语文教学,能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和新鲜活力,不仅能提升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也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向生活化语文过渡,让语文课堂充满文学味又带有语文味,逐步完善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同时,将生活与社会结合到教学中,而让语文教学散发出原汁原味的生活味道。
  
   代秀丽,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其他文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之初,天性都是一样的,善良的。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遭遇是独一无二的,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影响不同,形成的习惯不同,因而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气质、品德也就不同。这样,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绝不雷同,这就是“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
编者按:李露,“学霸”一枚(本刊2012年12月(上)报道),爱好广泛,古筝九级,合唱团、广播台都有她活跃的身影。学习中,她常常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通之处。也许是外在表现的相似,也许是内在结构的相近,又或许是核心理念的匹配。李露记录下了自己的发现,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点心得。  从蚂蚁搬家到大规模集成电路  我作为一个工科生,电子、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是必修课程。计算机微处理器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并行处
盛唐诗人辈出,但女性诗人居然是晚唐时期最多;  唐朝女性诗人作品中的最高频词是“相思”,最高频的字是“风”与“人”;  古代女诗人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文人朋友圈”;  如果用折线来直观展示词人的一生,  宋朝的词人中,只有一生布衣“梅妻鹤子”的林逋与女性词人李清照的线条是一条水平线,引人唏嘘;  词人爱用意象,辛弃疾常用的是“酒”“月”,而晏几道常用的是“小楼”……  从数据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居
秘密  是谁翻开最后一张底牌  白色的墙体挂着灯的影子,史蒂文斯  夜晚又重复来临,那躺在书中的  词语,在夏季金黄的火焰中翻滚  谁徒手摘下街头刺眼的灯光  阴影处的树叶不发一声地紧抱成团  楼梯口向右安放着今天枯萎的花  被柔弱的风轻轻触及  亲爱的史蒂文斯,喝完这杯咖啡  我们到窗外看从远古而来的月亮吧  古铜色的月亮认得人间灯火  而灯火正负责给路过的虫豸指路  这倾倒的月光,企图从我们嘶
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手段,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作用很大。有效地课堂提问会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问题要有梯度  课堂上的提问既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难,而是要有一定的梯度,初始的问题要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点问题直指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
对我来说,这“打铁”的一年有收获也有遗憾,有快乐也有痛楚。我也曾经历过骨折伤病想要放弃,但最终“铁”的精神让我坚持了下来  2019年我作为业余铁人三项爱好者,在学习之余刻苦训练和比赛,在清华大学的陈明游泳馆、健身房、操场都留下了我的付出和汗水。  这一年中我参加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铁三赛事十几场,8次获年龄组冠、亚、季军,成为首个参加铁三世界杯赛的清华人,从默默无闻到圈内小有名气的业余一级运动员,大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笔者就古代节日诗词的特点,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一.描写节日习俗、风土人情  古代节日是古代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而诗歌又是现实的反映,因此,优美的古代节日诗词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大学应该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中。我想现在很多大学中人士会这么感觉。  北大一位前任书记曾在书中说,军队和大学是社会的两极,  一方最重纪律,一方最重宽容,社会上其他机构则沿着纪律和宽容的光谱在中间分布。  对中国大学的问题,  6位顶尖的科学家和顶尖大学的校长们在2014年底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究创新论坛上聚在一起,论了一次剑。  从创新切入  几位大牛一开始把话题的中心聚焦于创新,并没有马上抱
挖掘语文学科中“人文因素”,旨在以课内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渠道,以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为主战场,让课内知识向课外的社会知识延伸,有利于冲破樊篱,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从实质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育中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几点思考与认识,粗陋之处,敬请指正。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一: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 。   伴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实施以下策略:   一、针对学生充分预设教学细节   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必要途径,这里的联系实际,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懂会用,必须始终立足于学生,对学生有准确的了解与把握,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求得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以浓浓的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