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使学生明白事理、培养情感、付诸实践,收到实效,是我们品德课程老师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目标;生活;探究;时地
小学品德课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课堂中,教师要始终以上述三个目标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品德课堂中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紧扣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但不少品德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活动可谓是轰轰烈烈,可收效微乎其微。丰富多彩的活动固然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较高,但是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最主要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完成有作用,有帮助的课堂上可以多搞一些,反之,有些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却没有任何意义。如在学习“我的好习惯”这一内容,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将各自的缺点写在纸飞机上,到操场上放飞纸飞机,和缺点说再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上将纸飞机放飞,但有的又捡起来再次向远处扔去,有的则望着手中的纸飞机舍不得放飞。下课了,操场上留下了一地的纸飞机,望着兴高采烈的同学们,老师满脸无奈。这样的活动,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的效果却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与我们平时宣传的讲究卫生的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在设计活动环节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是否有用,而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教材中的活动都搞一遍,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五花八门的活动给带走了。
二、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如在学习“保护水,节约水”这一内容时,笔者拿出平常在校园中拍摄的一些照片(哗啦啦流不停的水、未关紧的水龙头),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看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体验这些现象的同时懂得要保护水、节约水。这样即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儿童将来奠定基础。面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孩子是积极参与、真情投入的,这就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提倡自主探究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我感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如在学习“养成生活好习惯”这一内容时,笔者布置学生在周末跟爸爸、妈妈体验一天的生活,看看他们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有哪些好习惯,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们不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还提出了要向爸爸、妈妈学习。我觉得这样的体验活动太有必要了,胜过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学生在这样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如何养成好习惯,还理解了父母的辛劳,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之情。
四、因时因地制宜
品德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拉拉手,交朋友”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老师和同学,实际上对这个教学内容不必等到品德与生活课来上,在开学第一天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尽早适应小学生活,熟悉老师和同学,而不需要等到几天之后的课堂上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开学初写好教学计划,对于有些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应该事先布置准备工作。如“春天的种植”,通过种植、小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但仅仅靠课堂两课时是不可能完成种植过程的,这就需要提前布置学生先在家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种大蒜、种花的实验,并作好有关记录。在种植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直观的认识,课堂上才能提出问题,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
山泉在流动中清澈,山花在绽放中灿烂,孩子的心智和品性则在有效的活动中滋长。让我们所设计活动的目标导向再强些,过程体验再真实些,学习内容再贴近生活些。孩子们浸润在这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有效活动中,童心会更畅快,童贞会更纯净,童趣会更激扬。让我们用活动来支撑,用兴趣来驱动,用情感来维系,用心灵来体验,这片沃土将会结出更美的德育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目标;生活;探究;时地
小学品德课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课堂中,教师要始终以上述三个目标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品德课堂中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紧扣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但不少品德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活动可谓是轰轰烈烈,可收效微乎其微。丰富多彩的活动固然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较高,但是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最主要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完成有作用,有帮助的课堂上可以多搞一些,反之,有些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却没有任何意义。如在学习“我的好习惯”这一内容,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将各自的缺点写在纸飞机上,到操场上放飞纸飞机,和缺点说再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上将纸飞机放飞,但有的又捡起来再次向远处扔去,有的则望着手中的纸飞机舍不得放飞。下课了,操场上留下了一地的纸飞机,望着兴高采烈的同学们,老师满脸无奈。这样的活动,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的效果却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与我们平时宣传的讲究卫生的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在设计活动环节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是否有用,而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教材中的活动都搞一遍,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五花八门的活动给带走了。
二、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如在学习“保护水,节约水”这一内容时,笔者拿出平常在校园中拍摄的一些照片(哗啦啦流不停的水、未关紧的水龙头),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看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体验这些现象的同时懂得要保护水、节约水。这样即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儿童将来奠定基础。面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孩子是积极参与、真情投入的,这就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提倡自主探究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我感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如在学习“养成生活好习惯”这一内容时,笔者布置学生在周末跟爸爸、妈妈体验一天的生活,看看他们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有哪些好习惯,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们不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还提出了要向爸爸、妈妈学习。我觉得这样的体验活动太有必要了,胜过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学生在这样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如何养成好习惯,还理解了父母的辛劳,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之情。
四、因时因地制宜
品德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拉拉手,交朋友”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老师和同学,实际上对这个教学内容不必等到品德与生活课来上,在开学第一天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尽早适应小学生活,熟悉老师和同学,而不需要等到几天之后的课堂上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开学初写好教学计划,对于有些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应该事先布置准备工作。如“春天的种植”,通过种植、小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但仅仅靠课堂两课时是不可能完成种植过程的,这就需要提前布置学生先在家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种大蒜、种花的实验,并作好有关记录。在种植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直观的认识,课堂上才能提出问题,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
山泉在流动中清澈,山花在绽放中灿烂,孩子的心智和品性则在有效的活动中滋长。让我们所设计活动的目标导向再强些,过程体验再真实些,学习内容再贴近生活些。孩子们浸润在这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有效活动中,童心会更畅快,童贞会更纯净,童趣会更激扬。让我们用活动来支撑,用兴趣来驱动,用情感来维系,用心灵来体验,这片沃土将会结出更美的德育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