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新课改的产物,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体现。着重从制订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三方面来阐述在开放性数学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培养;创新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开放性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创建开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借以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制订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打破传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硬性的、常规的目标,而应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应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辨别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都融入教学目标中,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倡导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优化、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教学依据的现象。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的小学生接触世面比较多,思维比较灵活,单一的教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添加或者删除,科学合理地做出调整,进而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构建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我、锻炼技能。
三、开展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1.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2.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可变性。教师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过程可变性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制订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发展,而开展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总结概念、原理,活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新的教材中少了过去的硬性的法则和规律,增添了“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等开放性的问题。因此,开展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对引导学生的发现、探索,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3.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4.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5.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实践证明:开放性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探究、总结开放性教学实施的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培养;创新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开放性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创建开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借以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制订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打破传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硬性的、常规的目标,而应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应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辨别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都融入教学目标中,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倡导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优化、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教学依据的现象。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的小学生接触世面比较多,思维比较灵活,单一的教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添加或者删除,科学合理地做出调整,进而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构建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我、锻炼技能。
三、开展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1.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2.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可变性。教师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过程可变性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制订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发展,而开展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总结概念、原理,活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新的教材中少了过去的硬性的法则和规律,增添了“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等开放性的问题。因此,开展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对引导学生的发现、探索,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3.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4.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5.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实践证明:开放性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探究、总结开放性教学实施的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