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第一课里,君王夏禹的服饰标配是戴冠冕。“冠冕”也就是“别低头,皇冠会掉”所说的“皇冠”由“綎”“旒”“缨”等部分组成。我每次看古装电视剧,就会替皇帝心烦:难道不嫌皇冠前面那几串珠子晃来晃去挡眼睛?
戴冠冕的OS:不可过分较真
在天子眼前晃来晃去的珠帘,有标准的学名,叫玉藻。关于玉藻的作用,来听听皇帝的内心戏——“所谓’龙颜凤姿’,作为帝王仪态很重要,不能一蹦一跳地走路,歪歪斜斜地坐着。那些珠帘就是提醒朕要端正身体。
对于这内心戏,东方先生在《汉书东方朔列传》里是这样解释的:这几串晃来晃去的“旒”是大有深意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这其中的“蔽明”和“充耳”很形象:屏蔽眼睛,塞住耳朵。那么问题来了,帝王的眼睛和耳朵为什么要被遮住和堵塞呢?
先把东方先生的话翻译成白话来理解: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失去信徒和朋友。再来,便是深度解读帝王真正的内心戏: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对一些人的小过失要忽视和赦免,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完美无瑕。
所以不要再以为帝王戴冠冕晃来晃去是为了权威和美感,也不要以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道具。皇帝每次戴上皇冠時,其实都会重复一段内心戏: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过分较真。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
帝王不怕戏多,只要“见鬼”有意义
赤壁之战后,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到如今的南京。孙权在南京主政不久,有多名官员上朝时说,他们多次看见东郊大道上有位骑乘白马、手执白羽扇的美男子,一看就不是凡人,希望孙权能关注、重视。孙权不信,觉得“所奏荒唐”。
不久后的某夜,这位手执白羽扇、穿着前朝官服的帅哥出现在孙权的寝宫,孙权一向对长得帅的人有好感(庞统就因为丑,而没有得到他的重用),于是欣喜相会。
帅哥自称是广陵人,名蒋歆,字子文,曾任秣陵县尉。孙权对他一见倾心,从天文地理谈到治国安邦······满心的相逢恨晚。最后,蒋帅哥离开时,孙权依依不舍地送他到宫门口,看着他骑上一匹白马,正想问“何日君再来”,蒋帅哥却没有向他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东吴最美的云彩,一下子消失了。
第二天,孙权一改之前不信鬼怪的君王傲气,态度来了个361°大转变,在朝堂上宣布:自己昨夜“见鬼”了!
他的套路如此清奇,令人费解,这都还得从他的内心戏说起:一开始,我是拒绝“见鬼”的。在我执政之前,我的父兄,东吴的统治者孙坚、孙策对待鬼神之说都是严厉镇压。不过孙策给我的遗言,我是听懂了的:“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夸孙权能审时度势,任用贤能,以保住江东。所以治理天下,我孙策不如你孙权。潜台词就是:我把天下打下来交给你了,你要好好治理。
所以,孙权内心戏转变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孙策死后,我大量启用江东大族名士,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再用高压政策镇压鬼神之风,转而迎合民众的信仰,以文武并用的手段来扩大统治基础,是“保江东”的有力举措,正符合“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的理论。
帝王都喜欢跟鬼神扯上关系。刘邦“脚踏七星众星拱,九五南面当汉兵”自称“赤帝子”;前赵开国皇帝刘渊说自己是太阳精之子,号称刘邦第二;孙权跟本地的县尉蒋子文用“超现实”的方式相遇,最后演变成了一个人神相通的传奇,这多么符合君权神授的“帝王见鬼有意义”啊!
我的内心戏,你抢戏无意义
当然,帝王的内心戏,主角只能是他自己。假如旁人想抢戏,后果必定是悲惨的。
《三国演义》中,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攻打蜀军。进退两难之时,部将夏侯惇进来请示:“今晚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见刚才厨师送来的鸡汤里有鸡肋,便随口回答:“鸡肋!
行军主薄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就叫士兵赶快收拾行装,准备回去。夏侯停问他:“为何要收拾行装?杨修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这个口令暴露了主公的内心戏——现在进不能胜,退又怕人讥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我先把行装收拾好,免得临时慌乱。”
果然,曹操随即下令退兵。当他知道杨修能准确地猜测出他的用意,即下令将杨修杀了。外人看来,这当真是鸡肋引发的一场惨案?
实际上,曹操是为了养生才吃鸡汤,鸡肋是煲汤的食材,曹操就是随口一说罢了,没想到杨修因为看清了眼前的局势,从鸡肋联想到曹操的内心戏码,却又恰好说中了结果,这才遭遇横祸。
在普通人看来,以鸡肋杀将领的曹操,气度实在比鸡眼还小,然而,他杀杨修的真正用意其实是为了稳定军心。
曹操和杨修的故事告诉我们,随意(恶意)揣测别人的内心戏,这样不好,很要命。
帝王的内心戏,从来都不是表面那么可笑肤浅。如果明白了他们内心戏里隐藏的真正深意,就会懂得,看似滑稽的想法和举动背后,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国家稳定,社会安乐。
内心戏驱使的想象力很重要,它能成为一种动力,激发我们更多的个人能力。所以,不必在意旁人对你内心戏的恶意揣测、鄙夷的眼光和刺耳的话语,因为他们并不懂内心戏的真正意义。
戴冠冕的OS:不可过分较真
在天子眼前晃来晃去的珠帘,有标准的学名,叫玉藻。关于玉藻的作用,来听听皇帝的内心戏——“所谓’龙颜凤姿’,作为帝王仪态很重要,不能一蹦一跳地走路,歪歪斜斜地坐着。那些珠帘就是提醒朕要端正身体。
对于这内心戏,东方先生在《汉书东方朔列传》里是这样解释的:这几串晃来晃去的“旒”是大有深意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这其中的“蔽明”和“充耳”很形象:屏蔽眼睛,塞住耳朵。那么问题来了,帝王的眼睛和耳朵为什么要被遮住和堵塞呢?
先把东方先生的话翻译成白话来理解: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失去信徒和朋友。再来,便是深度解读帝王真正的内心戏: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对一些人的小过失要忽视和赦免,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完美无瑕。
所以不要再以为帝王戴冠冕晃来晃去是为了权威和美感,也不要以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道具。皇帝每次戴上皇冠時,其实都会重复一段内心戏: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过分较真。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
帝王不怕戏多,只要“见鬼”有意义
赤壁之战后,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到如今的南京。孙权在南京主政不久,有多名官员上朝时说,他们多次看见东郊大道上有位骑乘白马、手执白羽扇的美男子,一看就不是凡人,希望孙权能关注、重视。孙权不信,觉得“所奏荒唐”。
不久后的某夜,这位手执白羽扇、穿着前朝官服的帅哥出现在孙权的寝宫,孙权一向对长得帅的人有好感(庞统就因为丑,而没有得到他的重用),于是欣喜相会。
帅哥自称是广陵人,名蒋歆,字子文,曾任秣陵县尉。孙权对他一见倾心,从天文地理谈到治国安邦······满心的相逢恨晚。最后,蒋帅哥离开时,孙权依依不舍地送他到宫门口,看着他骑上一匹白马,正想问“何日君再来”,蒋帅哥却没有向他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东吴最美的云彩,一下子消失了。
第二天,孙权一改之前不信鬼怪的君王傲气,态度来了个361°大转变,在朝堂上宣布:自己昨夜“见鬼”了!
他的套路如此清奇,令人费解,这都还得从他的内心戏说起:一开始,我是拒绝“见鬼”的。在我执政之前,我的父兄,东吴的统治者孙坚、孙策对待鬼神之说都是严厉镇压。不过孙策给我的遗言,我是听懂了的:“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夸孙权能审时度势,任用贤能,以保住江东。所以治理天下,我孙策不如你孙权。潜台词就是:我把天下打下来交给你了,你要好好治理。
所以,孙权内心戏转变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孙策死后,我大量启用江东大族名士,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再用高压政策镇压鬼神之风,转而迎合民众的信仰,以文武并用的手段来扩大统治基础,是“保江东”的有力举措,正符合“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的理论。
帝王都喜欢跟鬼神扯上关系。刘邦“脚踏七星众星拱,九五南面当汉兵”自称“赤帝子”;前赵开国皇帝刘渊说自己是太阳精之子,号称刘邦第二;孙权跟本地的县尉蒋子文用“超现实”的方式相遇,最后演变成了一个人神相通的传奇,这多么符合君权神授的“帝王见鬼有意义”啊!
我的内心戏,你抢戏无意义
当然,帝王的内心戏,主角只能是他自己。假如旁人想抢戏,后果必定是悲惨的。
《三国演义》中,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攻打蜀军。进退两难之时,部将夏侯惇进来请示:“今晚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见刚才厨师送来的鸡汤里有鸡肋,便随口回答:“鸡肋!
行军主薄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就叫士兵赶快收拾行装,准备回去。夏侯停问他:“为何要收拾行装?杨修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这个口令暴露了主公的内心戏——现在进不能胜,退又怕人讥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我先把行装收拾好,免得临时慌乱。”
果然,曹操随即下令退兵。当他知道杨修能准确地猜测出他的用意,即下令将杨修杀了。外人看来,这当真是鸡肋引发的一场惨案?
实际上,曹操是为了养生才吃鸡汤,鸡肋是煲汤的食材,曹操就是随口一说罢了,没想到杨修因为看清了眼前的局势,从鸡肋联想到曹操的内心戏码,却又恰好说中了结果,这才遭遇横祸。
在普通人看来,以鸡肋杀将领的曹操,气度实在比鸡眼还小,然而,他杀杨修的真正用意其实是为了稳定军心。
曹操和杨修的故事告诉我们,随意(恶意)揣测别人的内心戏,这样不好,很要命。
帝王的内心戏,从来都不是表面那么可笑肤浅。如果明白了他们内心戏里隐藏的真正深意,就会懂得,看似滑稽的想法和举动背后,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国家稳定,社会安乐。
内心戏驱使的想象力很重要,它能成为一种动力,激发我们更多的个人能力。所以,不必在意旁人对你内心戏的恶意揣测、鄙夷的眼光和刺耳的话语,因为他们并不懂内心戏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