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客观地分析现状,以有效的方式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备受关注的努力方向。
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要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关注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也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肯定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健康的作用。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观感、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履行的是救死扶伤的职责,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知识。其次,要有人文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有专长,又要有敬业精神,不但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人文精神中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体验,着重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最后,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群和个人,由此决定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价值。医学生必须强化对医学人文社会性质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全面应用心理、社会等医学人文知识和手段,培养学生参与医学诊治过程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内容的专业人文素质。
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传统专业思想的束缚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为:
(1)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较混乱,开设的课程门数不多,而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忽视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造成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缺陷。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育效果不明显
医学应该是一个以有生命的、有心理的、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显得多、杂、浅,教学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医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与不以为然的态度,缺乏接受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强烈动机。
3.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缺少自觉和主动学习精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医学生没有太大关系,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存有抵触情绪,抱着“被观众”参与态度。这种置身事外的心态往往有悖学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忽视自身文、史、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医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培养医学生不但要具有知识底蕴,而且要树立关爱生命和尊重人权的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具体问题。为此,首先,要适应模式的转变,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倾斜。不但要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从整体上营造学生的人格,还要开设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开设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其次,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适合人文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研究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人的价值观、理想观、成就观做合理取舍和调整,确立人文教育的方向,整合人文教育內容,调整人文教育的方法。再次,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医学专业特点,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课的教学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文
社会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等相关问题,使人文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但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且能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门隐形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名人雕像、名言警句、格言、各种讲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演讲、社团活动、书法诗歌是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节”、医学生誓言、授帽仪式、授衣仪式等活动。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把我国传统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凝练校园文化精神,使之深入人心,是达到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3.重视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服务三下乡”“志工服务”“健康教育在社区”“义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但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而且在实践中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提高内在的人文素质。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精湛医疗技术、广博人文知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卫红,张怡,周起敬.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B):243-244.
[2]张建中,姜怡邓,刘志宏.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976-978.
[3]田明,马军.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20(2):76-77.
[4]梁海心,何志红.提高人文素质营造人文氛围是缓解医患矛盾的良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47.
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要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关注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也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肯定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健康的作用。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观感、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履行的是救死扶伤的职责,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知识。其次,要有人文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有专长,又要有敬业精神,不但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人文精神中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体验,着重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最后,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群和个人,由此决定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价值。医学生必须强化对医学人文社会性质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全面应用心理、社会等医学人文知识和手段,培养学生参与医学诊治过程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内容的专业人文素质。
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传统专业思想的束缚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为:
(1)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较混乱,开设的课程门数不多,而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忽视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造成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缺陷。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育效果不明显
医学应该是一个以有生命的、有心理的、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显得多、杂、浅,教学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医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与不以为然的态度,缺乏接受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强烈动机。
3.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缺少自觉和主动学习精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医学生没有太大关系,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存有抵触情绪,抱着“被观众”参与态度。这种置身事外的心态往往有悖学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忽视自身文、史、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医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培养医学生不但要具有知识底蕴,而且要树立关爱生命和尊重人权的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具体问题。为此,首先,要适应模式的转变,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倾斜。不但要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从整体上营造学生的人格,还要开设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开设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其次,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适合人文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研究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人的价值观、理想观、成就观做合理取舍和调整,确立人文教育的方向,整合人文教育內容,调整人文教育的方法。再次,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医学专业特点,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课的教学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文
社会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等相关问题,使人文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但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且能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门隐形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名人雕像、名言警句、格言、各种讲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演讲、社团活动、书法诗歌是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节”、医学生誓言、授帽仪式、授衣仪式等活动。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把我国传统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凝练校园文化精神,使之深入人心,是达到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3.重视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服务三下乡”“志工服务”“健康教育在社区”“义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但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而且在实践中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提高内在的人文素质。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精湛医疗技术、广博人文知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卫红,张怡,周起敬.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B):243-244.
[2]张建中,姜怡邓,刘志宏.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976-978.
[3]田明,马军.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20(2):76-77.
[4]梁海心,何志红.提高人文素质营造人文氛围是缓解医患矛盾的良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