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
一、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提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当然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和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而后才会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一)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球游戏。这时的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但是摸球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口袋里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口袋中没有摸到红球或有时摸到红球呢?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主动地对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游戏,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二)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認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不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民,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各种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机器人。机器人说话了:“小朋友,我是图形知识博士,你在图形知识方面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地,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提。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其实,我们可以从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
(一)观察提问。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如出示“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观察提问:1、竖着看,每一行什么数变了,怎样变化?横着看,每一行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怎样变化?2、哪些口诀只可用来计算一个算式,哪些口诀可用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二)比较提问。
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辩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联想提问
一切的教学都是联想的形式,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有“疑”而问,可以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无疑”而问,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结尾,我问:谁能围绕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下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通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很多问题来。综合如下: (1)学了乘法口诀求商,我觉得自己真了不起,你们猜为什么呢? (2)15个小朋友投篮,每3人一组,分为几组? (3)求商时,先要想什么?
(4)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几道除法算式? (5)用什么算法求商更好? 这样,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四)分析与综合
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算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我们应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发展。
三 增强信心巧用激励,让学生乐于提问
成功是进步的阶梯,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只有成功才能有自信,有了自信,才会不断去攀登知识的阶梯。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激发探究的乐趣。比如:我在教学时常常会碰到这种问题,当我正和同学们研究一个知识时,学生往往会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这时我就会停下来,让他说,如果说对了,我会给他加分,如果不对,我会给予适当的表扬。因为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最容易搞错的,而由学生提出来,再由学生这样一争,那这一知识就真正地被学生理解了。这样一来,学生受到了表扬,就会积极提问,另外的学生看到了表扬,也会努力提问。这不正是老师希望的结果,而这种问中学,学中问的学习氛围,正是激发创造火花的肥沃土壤。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的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另外,教师还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提问中,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举行分辩论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总之,正象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问题,而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当然,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提问策略的指导。
一、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提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当然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和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而后才会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一)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球游戏。这时的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但是摸球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口袋里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口袋中没有摸到红球或有时摸到红球呢?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主动地对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游戏,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二)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認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不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民,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各种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机器人。机器人说话了:“小朋友,我是图形知识博士,你在图形知识方面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地,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提。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其实,我们可以从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
(一)观察提问。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如出示“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观察提问:1、竖着看,每一行什么数变了,怎样变化?横着看,每一行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怎样变化?2、哪些口诀只可用来计算一个算式,哪些口诀可用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二)比较提问。
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辩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联想提问
一切的教学都是联想的形式,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有“疑”而问,可以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无疑”而问,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结尾,我问:谁能围绕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下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通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很多问题来。综合如下: (1)学了乘法口诀求商,我觉得自己真了不起,你们猜为什么呢? (2)15个小朋友投篮,每3人一组,分为几组? (3)求商时,先要想什么?
(4)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几道除法算式? (5)用什么算法求商更好? 这样,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四)分析与综合
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算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我们应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发展。
三 增强信心巧用激励,让学生乐于提问
成功是进步的阶梯,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只有成功才能有自信,有了自信,才会不断去攀登知识的阶梯。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激发探究的乐趣。比如:我在教学时常常会碰到这种问题,当我正和同学们研究一个知识时,学生往往会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这时我就会停下来,让他说,如果说对了,我会给他加分,如果不对,我会给予适当的表扬。因为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最容易搞错的,而由学生提出来,再由学生这样一争,那这一知识就真正地被学生理解了。这样一来,学生受到了表扬,就会积极提问,另外的学生看到了表扬,也会努力提问。这不正是老师希望的结果,而这种问中学,学中问的学习氛围,正是激发创造火花的肥沃土壤。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的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另外,教师还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提问中,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举行分辩论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总之,正象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问题,而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当然,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提问策略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