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医疗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再也不必为“缺医少药”“有病无处看”而犯愁。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老百姓依然感到“看病很难”。笔者认为,导致“看病难”的因素很多,除各种客观因素外,人们在防病治病观念上的偏差,如重治轻防、过度医疗等,也是加剧“看病难”的重要一环。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主张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这16个字的人,却为数不多。由于预防观念的缺失,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步入“三高”行列;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化验指标已经处于“警戒”级别却视而不见;还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明明身体有病,但自己却一无所知,以至于许多可以花小力气、用小钱就可以控制的“小病”,被拖成了用大力气,花大钱都不见得能控制的“大病”。以高血压为例,若能在血压偏高时,即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部分人甚至不需要用药,仅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即可恢复健康。相反,若一味放任不管或“后知后觉”,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卒中)之后,才想到要治疗,不论是医疗成本还是治疗效果,都与前者有着天壤之别。
与“轻预防”一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医疗”大军。有些人,不论大病小病,一定要去大医院、找名专家,用好药。大医院患者多,专家号难挂,名专家的号更难挂。患者看病若只“认”名医院、名专家,等于在人为制造“看病难”。其实,大多数常见病患者并不需要看名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即可解决问题。即便是病情较复杂者,初诊时也不妨先去普通门诊看,请专业医生初步判断一下病情,把需要做的化验,检查全都做好,等拿到检查报告以后,再请名专家看也不迟。同样道理,不问病情,不计代价,不遗余力地要求用好药,贵药、好设备,新技术,也在助长“看病难”。以输液为例,人们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思维:发热就要输液,只有输液才能好得快。于是,医院的输液室人满为患,病人怨声载道。实际上,只有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才有必要输入抗生素,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由于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输液并无太大意义。休息、适当口服中成药才是对付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治愈所有疾病,不计成本,不顾后果地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无谓浪费,还常会起反作用。比如,现在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很多,他们中的不少人为彻底消灭肿瘤,在手术后继续接受放疗和化疗,结果健康状况一落千丈,生活质量极差,反而加速了死亡。
如今,政府正不遗余力地通过增加医疗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等措施来缓解“看病难”。大众若能多学习一些自我保健知识,及时转变健康观念,大力增强预防意识,自觉杜绝“大检查”“大治疗”,如此“里应外合”“劲往一处使”,或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一剂“良药”。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主张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这16个字的人,却为数不多。由于预防观念的缺失,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步入“三高”行列;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化验指标已经处于“警戒”级别却视而不见;还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明明身体有病,但自己却一无所知,以至于许多可以花小力气、用小钱就可以控制的“小病”,被拖成了用大力气,花大钱都不见得能控制的“大病”。以高血压为例,若能在血压偏高时,即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部分人甚至不需要用药,仅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即可恢复健康。相反,若一味放任不管或“后知后觉”,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卒中)之后,才想到要治疗,不论是医疗成本还是治疗效果,都与前者有着天壤之别。
与“轻预防”一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医疗”大军。有些人,不论大病小病,一定要去大医院、找名专家,用好药。大医院患者多,专家号难挂,名专家的号更难挂。患者看病若只“认”名医院、名专家,等于在人为制造“看病难”。其实,大多数常见病患者并不需要看名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即可解决问题。即便是病情较复杂者,初诊时也不妨先去普通门诊看,请专业医生初步判断一下病情,把需要做的化验,检查全都做好,等拿到检查报告以后,再请名专家看也不迟。同样道理,不问病情,不计代价,不遗余力地要求用好药,贵药、好设备,新技术,也在助长“看病难”。以输液为例,人们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思维:发热就要输液,只有输液才能好得快。于是,医院的输液室人满为患,病人怨声载道。实际上,只有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才有必要输入抗生素,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由于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输液并无太大意义。休息、适当口服中成药才是对付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治愈所有疾病,不计成本,不顾后果地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无谓浪费,还常会起反作用。比如,现在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很多,他们中的不少人为彻底消灭肿瘤,在手术后继续接受放疗和化疗,结果健康状况一落千丈,生活质量极差,反而加速了死亡。
如今,政府正不遗余力地通过增加医疗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等措施来缓解“看病难”。大众若能多学习一些自我保健知识,及时转变健康观念,大力增强预防意识,自觉杜绝“大检查”“大治疗”,如此“里应外合”“劲往一处使”,或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