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与乡村互动关系"的思索已持续百年。马克思指出西方"冲击力"借助口岸渗透至农村,"费正清模式"和"现代化"理论强调口岸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动力机制"对农村进行辐射,"施坚雅模式"从微观角度入手对中国自身因素展开研究。1930年代千家驹、薛暮桥和费孝通等学者将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对其展开思考;1950-1970年代的史料中的多角度展示了口岸辐射对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秉承重视实证、"以小窥大"的方法精神,借鉴国外理论模式,在史料发掘、拓展研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