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例研究追求教师自我反思,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地获得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开放而富有生命特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我国当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改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以一位教师(王老师)为例,研究其三次公开课,探讨课例研究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有效性。
关键词:课例研究;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
一、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今教育界的大问题。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師之间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专家教师拥有实践性知识。很多年轻教师都面临一个尴尬问题:满腹才华却无法在学生面前展示。课例研究为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对王老师三次公开课的分析
1.第一次公开课分析
第一堂公开课的课前准备中,王老师简单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字词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实施中,王老师花了几乎整节课的时间分析字词句,并且以自己讲课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听课。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王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堂课的亮点是在语言的学与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值得学的就是简洁质朴却饱含感情的语言。但是在这堂课中,王老师也看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一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单方面讲课,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也匆匆,未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2.第二次公开课分析
较第一次公开课,王老师在这次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添加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情感区别的内容,将在第一次公开课中所未能解决的“对于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感情是对立还是和谐统一的”问题作为难点进行解析。在导课阶段,王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很多插图,将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鲜活地呈现在插图中,让学生从中真实地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在课后,王老师同样做了反思,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远远高于上一节课,使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来还原形象。但是,插图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些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图片上,而不关注教师讲课和原文内容。
3.第三次公开课分析
有了前两次教学经验,王老师对于第三次公开课显得更为细心并且得心应手。设计了从理清文章脉络到体会作者情感的一个由浅到深的思维框架,明确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态度”作为教学重难点。王老师还让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故事,再展示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插图,导出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地方,使之产生共鸣,再将文章分为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两部分,让学生形成一个框架式逻辑。同时,还结合有效的板书,学生也完整地将笔记写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本堂课的效率,也为以后复习提供了一定依据。王老师在反思中认识到,框架式思维的有效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中心思想,板书也让学生认识得更系统,但是在最后分析异同点时大家只是做笔记,只有个别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深入赏析语言特点,这本该是文章的重点之一,却由于无法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而被忽略。
三、课例研究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1.实践性知识之课前准备知识
课前准备中最重要的是备课,好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根据以上案例,教学目标的撰写应是从浅到深,层层递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和层次性,而教材的分析则需要说清课文的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应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作者的原文思路制定目标更有利于一般学生掌握。而如果所教学生的基础较差,则可以将目标设定得较为简单。
2.实践性知识之课堂教学技能
首先是导课方式的学习,导课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找到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一些图片、视频或者故事,都是比较好的导课方式。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框架式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后,所学的内容学生将很难遗忘。因此,对于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这种思维方式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是实践性知识提高中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板书的书写要与多媒体技术相协调,要清楚端正,突出重点,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记录和思考。
3.实践性知识之课后反思能力
课例研究为课后反思提供了平台和对象。在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后要及时地进行分析,及时记录每堂课学生的反应以及学习情况,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实践性知识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平.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6):7-9.
[2]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3]吴支奎.课例研究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J].教育与职业,2009(8):46-47.
[4]刘华.课例研究: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8(8):68-71.
作者简介:吴超群(1991— ),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关键词:课例研究;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
一、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今教育界的大问题。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師之间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专家教师拥有实践性知识。很多年轻教师都面临一个尴尬问题:满腹才华却无法在学生面前展示。课例研究为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对王老师三次公开课的分析
1.第一次公开课分析
第一堂公开课的课前准备中,王老师简单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字词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实施中,王老师花了几乎整节课的时间分析字词句,并且以自己讲课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听课。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王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堂课的亮点是在语言的学与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值得学的就是简洁质朴却饱含感情的语言。但是在这堂课中,王老师也看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一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单方面讲课,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也匆匆,未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2.第二次公开课分析
较第一次公开课,王老师在这次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添加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情感区别的内容,将在第一次公开课中所未能解决的“对于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感情是对立还是和谐统一的”问题作为难点进行解析。在导课阶段,王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很多插图,将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鲜活地呈现在插图中,让学生从中真实地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在课后,王老师同样做了反思,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远远高于上一节课,使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来还原形象。但是,插图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些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图片上,而不关注教师讲课和原文内容。
3.第三次公开课分析
有了前两次教学经验,王老师对于第三次公开课显得更为细心并且得心应手。设计了从理清文章脉络到体会作者情感的一个由浅到深的思维框架,明确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态度”作为教学重难点。王老师还让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故事,再展示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插图,导出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地方,使之产生共鸣,再将文章分为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两部分,让学生形成一个框架式逻辑。同时,还结合有效的板书,学生也完整地将笔记写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本堂课的效率,也为以后复习提供了一定依据。王老师在反思中认识到,框架式思维的有效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中心思想,板书也让学生认识得更系统,但是在最后分析异同点时大家只是做笔记,只有个别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深入赏析语言特点,这本该是文章的重点之一,却由于无法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而被忽略。
三、课例研究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1.实践性知识之课前准备知识
课前准备中最重要的是备课,好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根据以上案例,教学目标的撰写应是从浅到深,层层递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和层次性,而教材的分析则需要说清课文的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应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作者的原文思路制定目标更有利于一般学生掌握。而如果所教学生的基础较差,则可以将目标设定得较为简单。
2.实践性知识之课堂教学技能
首先是导课方式的学习,导课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找到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一些图片、视频或者故事,都是比较好的导课方式。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框架式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后,所学的内容学生将很难遗忘。因此,对于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这种思维方式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是实践性知识提高中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板书的书写要与多媒体技术相协调,要清楚端正,突出重点,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记录和思考。
3.实践性知识之课后反思能力
课例研究为课后反思提供了平台和对象。在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后要及时地进行分析,及时记录每堂课学生的反应以及学习情况,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实践性知识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平.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6):7-9.
[2]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3]吴支奎.课例研究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J].教育与职业,2009(8):46-47.
[4]刘华.课例研究: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8(8):68-71.
作者简介:吴超群(1991— ),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