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独有的教学思维审读教材,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展开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谐的氛围、尝试的空间、创造的天地。
关键词 生命课堂 教师素养 教学主体
有幸参加了“七彩语文杯”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目睹了各省代表的精彩表现,由衷地为教师的课堂展示拍手叫绝。我欣赏了14节不同课题的语文课,各位教师以独有的教学思维审读教材,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展开教学,他们执教的课是不同年级的,他们的教学风格也是迥异的,但是我认为他们的课堂折射的教学理念却是统一的,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次南京之行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教学产生了深度的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将一事无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吸纳才能实现。叶澜教授曾经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教育观念。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会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布鲁诺指出:“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树立起问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会问”,引导他们“善问”;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再摆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异常强烈,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给学生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愿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引路人、点拨者,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当然,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还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和信任去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
在这次比赛过程中,所有教师的语言都是谈话式的,而不是问答式的,是亲切的,而不是生硬的。随时以和蔼的微笑鼓励学生,学生答错了问题也不予以生硬否定,而是耐心地引导,或请其他同学补充,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充分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尊重学生,善于鼓励,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同学,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潜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创设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师生彼此信任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使课堂宽松和谐,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给学生尝试的空间,让学生会思,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尝。”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
我们深信: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亲身体验这种过程,主动去探究,就能自动引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与新情景、新信息、新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定向、自学、自探、交流、反思、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从不会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
四、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让学生会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用讨论法,让思维的火花时时进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学习、参与交流、参与合作和竞争,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更多的是教师尽量在课堂留有空白,但凡学生能解决的一定不教。教师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感受到了创造性学习的快乐,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从“教”到“不教”,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上的潜力、动力充分挖掘出来。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放飞灵性的机会。虽然,课堂无法如我们预期的那样生成,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是,只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谐的氛围、尝试的空间、创造的天地,就一定会让学生在这五彩斑斓、激情飞越的语文天地中尽情邀游,也会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生命课堂 教师素养 教学主体
有幸参加了“七彩语文杯”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目睹了各省代表的精彩表现,由衷地为教师的课堂展示拍手叫绝。我欣赏了14节不同课题的语文课,各位教师以独有的教学思维审读教材,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展开教学,他们执教的课是不同年级的,他们的教学风格也是迥异的,但是我认为他们的课堂折射的教学理念却是统一的,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次南京之行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教学产生了深度的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将一事无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吸纳才能实现。叶澜教授曾经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教育观念。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会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布鲁诺指出:“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树立起问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会问”,引导他们“善问”;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再摆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异常强烈,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给学生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愿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引路人、点拨者,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当然,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还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和信任去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
在这次比赛过程中,所有教师的语言都是谈话式的,而不是问答式的,是亲切的,而不是生硬的。随时以和蔼的微笑鼓励学生,学生答错了问题也不予以生硬否定,而是耐心地引导,或请其他同学补充,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充分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尊重学生,善于鼓励,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同学,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潜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创设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师生彼此信任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使课堂宽松和谐,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给学生尝试的空间,让学生会思,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尝。”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
我们深信: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亲身体验这种过程,主动去探究,就能自动引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与新情景、新信息、新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定向、自学、自探、交流、反思、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从不会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
四、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让学生会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用讨论法,让思维的火花时时进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学习、参与交流、参与合作和竞争,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更多的是教师尽量在课堂留有空白,但凡学生能解决的一定不教。教师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感受到了创造性学习的快乐,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从“教”到“不教”,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上的潜力、动力充分挖掘出来。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放飞灵性的机会。虽然,课堂无法如我们预期的那样生成,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是,只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谐的氛围、尝试的空间、创造的天地,就一定会让学生在这五彩斑斓、激情飞越的语文天地中尽情邀游,也会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