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英语教育有着更实用的要求,注重高中英语教育并且提高我国学生英语能力非常必要。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学习外语只学习语言形式不注重语言内涵起不到好的教学作用,这样也永远学不好外语。要改变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在融入英语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本文就高中英语课堂融入文化的必要性和教学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文化 导入策略
1.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日渐发达,人们与国外的交流机会逐渐增加,这就表示国际之间的交流已经使得外语迅速成为教育的新方向,语言是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国家之间的人们交流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说:“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而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1]。
2.高中英语导入文化的必要性
要清楚导入英语文化的必要性,就要深刻了解英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有英语文化的导入意识,还要与时俱进、博闻强记。人一出生,就注定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在家庭中可以自然习得文化,但并不完整,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学习更全面的文化。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要学习的知识、文化不只是书本教材,还需要通过延伸到课外学习更多知识文化。目前我国还没有优秀的语言文化教材,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要注重英语文化的教育,深知文化的注入对学生带来的无可厚非的影响力,教师要懂得随时随地融入文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高效吸取文化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见识和能力。《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该注重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并且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交流能力,以及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化国家,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更加要对英语教育进行有力而实效的改革。学习外语的听说读写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把目前花较多精力在背单词和记语法的时间挪出部分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背单词和记语法,不仅会出现学生无法进行顺利交流,还会导致跨国际的文化障碍。
3.高中英语导入英语文化的策略
很多教师只知道“教什么”,而不注重“怎样教”,而学生也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课堂上不仅氛围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课堂教学中普遍是重接受、轻探究、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当代教育存在着多大的错误,轻重相反,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文化教学主要有三个内容:(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化,讲述该国家的政治、地理、历史、经济、科教、文教的相关文化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求知欲,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深入剖析英美国家的文化,用文化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中西方文化因各种观念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体现在自由、个性、创新、坦率、守时、尊重青年等方面,东方文化体现在谦逊、感恩、和平、老实、尊重长者等方面。教师在讲解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就中西方文化比对分析,明白其中的优缺点。(3)词语文化来自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进程,有特定的词语文化,例如典故、习语、俚语、语意双关等,要让学生在词语中感受文化、渗入文化[2]。如今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无疑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方向,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传播英语文化。中、外教的穿插结合,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中教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基础英语知识记忆英语文化,课后安排学生与外教的互动交流,外教的教学可以多样化。例如:与外教进行户外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样的,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课堂呈现环节,教师以短语动词的构成形式“verb adv. prep”,加上教材里“verb adv.”和“verb prep.”两种形式,将短语的三种构成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学校也应当组织教师多展开课题的教学讨论和文化的深究,提出教学方案的改良和建议,探讨英语文化以更好的表达方式传播给莘莘学子,这才是教育的进步。
4.结语
将英语文化融入目前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学习的哑巴英语根本无法与国际友人进行顺利的交流,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从根本上不可能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只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并融入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学习并真正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1]李玲.从PETS-2听力考试看高中英语文化输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16(05):48-52.
[2]吴晓,吴晓威,陈旭远.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263-266.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文化 导入策略
1.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日渐发达,人们与国外的交流机会逐渐增加,这就表示国际之间的交流已经使得外语迅速成为教育的新方向,语言是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国家之间的人们交流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说:“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而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1]。
2.高中英语导入文化的必要性
要清楚导入英语文化的必要性,就要深刻了解英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有英语文化的导入意识,还要与时俱进、博闻强记。人一出生,就注定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在家庭中可以自然习得文化,但并不完整,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学习更全面的文化。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要学习的知识、文化不只是书本教材,还需要通过延伸到课外学习更多知识文化。目前我国还没有优秀的语言文化教材,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要注重英语文化的教育,深知文化的注入对学生带来的无可厚非的影响力,教师要懂得随时随地融入文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高效吸取文化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见识和能力。《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该注重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并且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交流能力,以及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化国家,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更加要对英语教育进行有力而实效的改革。学习外语的听说读写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把目前花较多精力在背单词和记语法的时间挪出部分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背单词和记语法,不仅会出现学生无法进行顺利交流,还会导致跨国际的文化障碍。
3.高中英语导入英语文化的策略
很多教师只知道“教什么”,而不注重“怎样教”,而学生也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课堂上不仅氛围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课堂教学中普遍是重接受、轻探究、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当代教育存在着多大的错误,轻重相反,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文化教学主要有三个内容:(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化,讲述该国家的政治、地理、历史、经济、科教、文教的相关文化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求知欲,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深入剖析英美国家的文化,用文化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中西方文化因各种观念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体现在自由、个性、创新、坦率、守时、尊重青年等方面,东方文化体现在谦逊、感恩、和平、老实、尊重长者等方面。教师在讲解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就中西方文化比对分析,明白其中的优缺点。(3)词语文化来自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进程,有特定的词语文化,例如典故、习语、俚语、语意双关等,要让学生在词语中感受文化、渗入文化[2]。如今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无疑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方向,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传播英语文化。中、外教的穿插结合,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中教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基础英语知识记忆英语文化,课后安排学生与外教的互动交流,外教的教学可以多样化。例如:与外教进行户外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样的,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课堂呈现环节,教师以短语动词的构成形式“verb adv. prep”,加上教材里“verb adv.”和“verb prep.”两种形式,将短语的三种构成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学校也应当组织教师多展开课题的教学讨论和文化的深究,提出教学方案的改良和建议,探讨英语文化以更好的表达方式传播给莘莘学子,这才是教育的进步。
4.结语
将英语文化融入目前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学习的哑巴英语根本无法与国际友人进行顺利的交流,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从根本上不可能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只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并融入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学习并真正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1]李玲.从PETS-2听力考试看高中英语文化输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16(05):48-52.
[2]吴晓,吴晓威,陈旭远.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