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4600)
摘要:《莎乐美》的肇始可追溯到圣经故事,在这个源流上,莎乐美的形象从一个被教唆的无名少女被衍义化。从文艺复兴开始,“静美的形象”逐渐消弭了圣经中所营造的宗教背景,莎乐美的形象被美、欲望、毁灭等意味所填充。而人们的视阈也大都在她身上,忽视了另外一些人物。王尔德笔下的希罗底应该或者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希罗底;情感脉络;权欲
盾冲突是戏剧研究的一大线索,在王尔德的《莎乐美》中如是。文本中建构了数对三角关系,莎乐美、年轻叙利亚人、乔卡南,乔卡南、莎乐美、希律王,莎乐美、希律王、希罗底,在这些三角关系中,必然有一个人死去,冲突的积聚最后必然会渴求一个突破口,达到发泄或者说是毁灭。这里,我将从希罗底所在的这个三角关系中探索真正的希罗底。
一、希罗底情绪的爆发过程
1、隐忍
“让我们进去吧,你在这里闲着没事。”从这里,希罗底使用的“吧”字泄露了她对希律王是存在着忌惮心理的,語气“温和”,形象隐忍,极力维系着和希律王的平静关系。权力魅惑着她,让她对这个赐予她权力的男人充满复杂情感。她从根本上是看不起希律王的,她鄙夷他。但他此刻不再是一个实体性的人了,他有权力,最关键是他还是她的权力的馈赠者。她寄生在男人的身上,倚靠男人生存、获得尊严和荣誉。她是不能离开希律王而独立的。但当她清楚地明白了希律王对莎乐美产生了龌龊的念想时,她内心愤怒,对希律王厌恶,但同时,她怯懦,她深知自己的无能,反抗甚至会使得希律废后。在这里,希罗底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弱女子”,她对威胁所采取的手段是回避,委曲求全,以避免正面冲突。
2、怨气、嫉妒的叠加
莎乐美是众人眼中的焦点,本是自己附属品的女儿,从自己的身体中吸取精华长大降生,有尊贵的身份,美好的身体和外貌,众男人的瞩目。众人为她癫狂,这个结论在叙利亚人的死、希律王的关注中不断得到强化,而反观自己,人老珠黄、二嫁流氓、丈夫不忠、名誉扫地,为众人所不齿,更可恶的是那个先知,那个代表上帝旨意的圣徒言语所向都是对她的辱骂。这种种的“横祸”叠加在一起,成为了压垮她精神的重担。在这里,希罗底已经在重重打击下,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地带。她对希律王的怨恨在增加、对莎乐美的嫉妒和疯魔化的毁灭欲望在增长。这是希罗底邪恶的积淀期。
3、狠厉初露
在经历了内心怨恨和嫉妒的叠加后,希罗底的内心是濒临崩溃的,她对于希律的怨恨暴露出来,先是讽刺其低劣的出身,抬高自己和女儿的身份,告诫其对莎乐美是痴心妄想,表白自己的委屈,感慨自己的骄傲出身遭遇希律这一流氓的亵渎。尤其是当希律王说出“我会把你母亲的王后宝座送给你”后,她情绪由气愤、震惊到达了绝望边沿,但她此时的心情仍然是复杂的。她的骄傲实质上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自卑,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悲剧,尝试用这种方法获得尊严,甚至是挽回希律王的目光,“我是这样优秀,你为何不满足”?她在发问,对希律,也是对自己。
4、焦躁难耐
在“终止后位”的惶恐、彻底厌恶希律王的反感、对自己的骨肉不可遏制的嫉妒、后悔真正激怒希律王的多重心绪交织混杂中焦躁难耐。此时希罗底的语言是毫无章法的,甚至说是自说自导、混乱的、疯魔的语言。这正是她内心情绪的投射,各种情感相互交织,情绪纠缠滋长。再这样的情绪的主导下,她的行为也越发不理解。
5、沦至疯癫
希律王对希罗底的厌恶不加掩饰,对莎乐美的欲望不加遏制,这时候的希罗底已经有了一个结论,自己王后的宝座已经失去、女儿成功上位、名誉无法挽回。她愤怒,不加遮掩地羞辱希律王、惹怒希律王,但同时也在挽回,试图“逃开这种折磨”,“让我们进去吧”。语言的前言不搭后语、焦躁地逃离这出最终湮灭自己的闹剧。她惶恐以至绝境,她渴望找到一种方法削减她的苦难,她的这些混乱正是她在寻找这种方法。最后,她知道,她想要灭亡的发生,不管发生在谁身上,她想要一个悲剧的人物以削减她的强烈的绝望感。她已经遁入魔怔。同时,她渴望救赎。
6、安心接受绝望的快感
此时的希罗底强烈的情感已经得到释放,完成了一种释然。她已经绝望,深知希律王对自己彻底厌倦、对莎乐美产生恐惧和愤怒,她已经失去了立足后位的依凭。但她兴奋,希律王失去莎乐美,莎乐美失去约翰,莎乐美失去希律的关注、约翰失去自己的生命、约翰失去践行自己圣命的权力、或许希律王还将失去国家和人民。她不再是这个悲剧的唯一主角,所有人都有自己或深或浅的不可遏制的绝望,她也将自己所有痛苦的源泉都铲除了,她觉得自己已经抵达了圆满。“我现在要待在这里了”。她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二、希罗底的所指
希罗底形象出现在《莎乐美》,这到底是怎样一个隐喻呢?隐射女性的恶?还是在反思权力?亦或者是在简单地展现恶?
1.在希罗底感情的升华过程中,矛盾的消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这个矛盾直到最后一刻才算是得到了平静。而之前的节奏是跳动感十足的,有如交响曲,色彩、声音等都是噪乱的,交织在一块儿,在递进渲染中,达到一种感情的激流。希罗底本质上是一个追求权力的化身,权欲主导了她的身心,支撑着她的生存和生活。她的骄傲孤高、强势残酷都是懦弱的,因为她有底线,在不挑战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她允许任何的退缩、逃避、服软,但是,一旦触及这个底线,她的癫狂似的残酷和毁灭欲就发生了。再说她对莎乐美的情愫。一个公主能够保持这种胆力和放纵,就说明,希罗底对莎乐美是没有过多摧残,再说她她对希律王的欲望的排斥,其中并不能否认她对莎乐美的保护,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莎乐美在语言行动上有辱骂。但是她的欲望间接促成了莎乐美的死亡。这是她的权欲主导的,权欲和嫉妒的魔障让她癫狂,暂且将对女儿的情感放在一边。这里,她所惩治的是一个女人,一个阻绝了她的权力的女人。故,希罗底是与权力共生共亡的。
2. 对女性的恶的发掘从圣经就可见,夏娃教唆亚当偷食圣果,这里的女性始祖就是一个恶的符号,而希罗底如是。从王尔德同性恋的特殊身份上看,他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有失风化”的恋爱中,王尔德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沉闷和压抑。王尔德对年轻的叙利亚人和乔卡南的形象是英俊的、情感充沛的,用唯美主义手法对男人进行大加勾勒,作者有意识地塑造这样一个极有心机的女人,实则是在对男人和女人进行有意识的褒贬。
3.当时的英国处在被殖民的情况下,王尔德用法语塑造了这样一个权欲熏心的女人形象,实在是对英国的殖民者的大加讽刺。权力的追逐将导致毁灭,对唯权主义者进行了辛辣讽刺。
4.王尔德是极端的唯美主义者,在他的创作观念里是将道德伦理搁置在一边的。希罗底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固然是恶的化身,但她病态的心理在毁灭中同样达到了美的境界。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王尔德正是利用这种恶的美化来宣讲他的唯美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尔德.莎乐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理查德?艾尔曼.奥斯卡·王尔德传 [M].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摘要:《莎乐美》的肇始可追溯到圣经故事,在这个源流上,莎乐美的形象从一个被教唆的无名少女被衍义化。从文艺复兴开始,“静美的形象”逐渐消弭了圣经中所营造的宗教背景,莎乐美的形象被美、欲望、毁灭等意味所填充。而人们的视阈也大都在她身上,忽视了另外一些人物。王尔德笔下的希罗底应该或者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希罗底;情感脉络;权欲
盾冲突是戏剧研究的一大线索,在王尔德的《莎乐美》中如是。文本中建构了数对三角关系,莎乐美、年轻叙利亚人、乔卡南,乔卡南、莎乐美、希律王,莎乐美、希律王、希罗底,在这些三角关系中,必然有一个人死去,冲突的积聚最后必然会渴求一个突破口,达到发泄或者说是毁灭。这里,我将从希罗底所在的这个三角关系中探索真正的希罗底。
一、希罗底情绪的爆发过程
1、隐忍
“让我们进去吧,你在这里闲着没事。”从这里,希罗底使用的“吧”字泄露了她对希律王是存在着忌惮心理的,語气“温和”,形象隐忍,极力维系着和希律王的平静关系。权力魅惑着她,让她对这个赐予她权力的男人充满复杂情感。她从根本上是看不起希律王的,她鄙夷他。但他此刻不再是一个实体性的人了,他有权力,最关键是他还是她的权力的馈赠者。她寄生在男人的身上,倚靠男人生存、获得尊严和荣誉。她是不能离开希律王而独立的。但当她清楚地明白了希律王对莎乐美产生了龌龊的念想时,她内心愤怒,对希律王厌恶,但同时,她怯懦,她深知自己的无能,反抗甚至会使得希律废后。在这里,希罗底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弱女子”,她对威胁所采取的手段是回避,委曲求全,以避免正面冲突。
2、怨气、嫉妒的叠加
莎乐美是众人眼中的焦点,本是自己附属品的女儿,从自己的身体中吸取精华长大降生,有尊贵的身份,美好的身体和外貌,众男人的瞩目。众人为她癫狂,这个结论在叙利亚人的死、希律王的关注中不断得到强化,而反观自己,人老珠黄、二嫁流氓、丈夫不忠、名誉扫地,为众人所不齿,更可恶的是那个先知,那个代表上帝旨意的圣徒言语所向都是对她的辱骂。这种种的“横祸”叠加在一起,成为了压垮她精神的重担。在这里,希罗底已经在重重打击下,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地带。她对希律王的怨恨在增加、对莎乐美的嫉妒和疯魔化的毁灭欲望在增长。这是希罗底邪恶的积淀期。
3、狠厉初露
在经历了内心怨恨和嫉妒的叠加后,希罗底的内心是濒临崩溃的,她对于希律的怨恨暴露出来,先是讽刺其低劣的出身,抬高自己和女儿的身份,告诫其对莎乐美是痴心妄想,表白自己的委屈,感慨自己的骄傲出身遭遇希律这一流氓的亵渎。尤其是当希律王说出“我会把你母亲的王后宝座送给你”后,她情绪由气愤、震惊到达了绝望边沿,但她此时的心情仍然是复杂的。她的骄傲实质上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自卑,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悲剧,尝试用这种方法获得尊严,甚至是挽回希律王的目光,“我是这样优秀,你为何不满足”?她在发问,对希律,也是对自己。
4、焦躁难耐
在“终止后位”的惶恐、彻底厌恶希律王的反感、对自己的骨肉不可遏制的嫉妒、后悔真正激怒希律王的多重心绪交织混杂中焦躁难耐。此时希罗底的语言是毫无章法的,甚至说是自说自导、混乱的、疯魔的语言。这正是她内心情绪的投射,各种情感相互交织,情绪纠缠滋长。再这样的情绪的主导下,她的行为也越发不理解。
5、沦至疯癫
希律王对希罗底的厌恶不加掩饰,对莎乐美的欲望不加遏制,这时候的希罗底已经有了一个结论,自己王后的宝座已经失去、女儿成功上位、名誉无法挽回。她愤怒,不加遮掩地羞辱希律王、惹怒希律王,但同时也在挽回,试图“逃开这种折磨”,“让我们进去吧”。语言的前言不搭后语、焦躁地逃离这出最终湮灭自己的闹剧。她惶恐以至绝境,她渴望找到一种方法削减她的苦难,她的这些混乱正是她在寻找这种方法。最后,她知道,她想要灭亡的发生,不管发生在谁身上,她想要一个悲剧的人物以削减她的强烈的绝望感。她已经遁入魔怔。同时,她渴望救赎。
6、安心接受绝望的快感
此时的希罗底强烈的情感已经得到释放,完成了一种释然。她已经绝望,深知希律王对自己彻底厌倦、对莎乐美产生恐惧和愤怒,她已经失去了立足后位的依凭。但她兴奋,希律王失去莎乐美,莎乐美失去约翰,莎乐美失去希律的关注、约翰失去自己的生命、约翰失去践行自己圣命的权力、或许希律王还将失去国家和人民。她不再是这个悲剧的唯一主角,所有人都有自己或深或浅的不可遏制的绝望,她也将自己所有痛苦的源泉都铲除了,她觉得自己已经抵达了圆满。“我现在要待在这里了”。她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二、希罗底的所指
希罗底形象出现在《莎乐美》,这到底是怎样一个隐喻呢?隐射女性的恶?还是在反思权力?亦或者是在简单地展现恶?
1.在希罗底感情的升华过程中,矛盾的消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这个矛盾直到最后一刻才算是得到了平静。而之前的节奏是跳动感十足的,有如交响曲,色彩、声音等都是噪乱的,交织在一块儿,在递进渲染中,达到一种感情的激流。希罗底本质上是一个追求权力的化身,权欲主导了她的身心,支撑着她的生存和生活。她的骄傲孤高、强势残酷都是懦弱的,因为她有底线,在不挑战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她允许任何的退缩、逃避、服软,但是,一旦触及这个底线,她的癫狂似的残酷和毁灭欲就发生了。再说她对莎乐美的情愫。一个公主能够保持这种胆力和放纵,就说明,希罗底对莎乐美是没有过多摧残,再说她她对希律王的欲望的排斥,其中并不能否认她对莎乐美的保护,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莎乐美在语言行动上有辱骂。但是她的欲望间接促成了莎乐美的死亡。这是她的权欲主导的,权欲和嫉妒的魔障让她癫狂,暂且将对女儿的情感放在一边。这里,她所惩治的是一个女人,一个阻绝了她的权力的女人。故,希罗底是与权力共生共亡的。
2. 对女性的恶的发掘从圣经就可见,夏娃教唆亚当偷食圣果,这里的女性始祖就是一个恶的符号,而希罗底如是。从王尔德同性恋的特殊身份上看,他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有失风化”的恋爱中,王尔德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沉闷和压抑。王尔德对年轻的叙利亚人和乔卡南的形象是英俊的、情感充沛的,用唯美主义手法对男人进行大加勾勒,作者有意识地塑造这样一个极有心机的女人,实则是在对男人和女人进行有意识的褒贬。
3.当时的英国处在被殖民的情况下,王尔德用法语塑造了这样一个权欲熏心的女人形象,实在是对英国的殖民者的大加讽刺。权力的追逐将导致毁灭,对唯权主义者进行了辛辣讽刺。
4.王尔德是极端的唯美主义者,在他的创作观念里是将道德伦理搁置在一边的。希罗底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固然是恶的化身,但她病态的心理在毁灭中同样达到了美的境界。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王尔德正是利用这种恶的美化来宣讲他的唯美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尔德.莎乐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理查德?艾尔曼.奥斯卡·王尔德传 [M].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